文 / 吴少虚
原载《温州晚报》
作为二战受害国之一,前苏联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扮演了极其重要与悲壮的角色,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但和中途岛、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更是以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巨大伤亡与破坏被后人所铭记。这种深入骨髓的绝望与残酷,摧毁的不仅仅是偌大的城市,它对鲜活的生命与心灵造成的梦魇难以被岁月长河所磨灭。
电影《斯大林格勒》就是以那场著名战役为故事背景,讲诉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支侦查小分队占据了伏尔加河畔城市中心的一座公寓,誓死抵抗德军的故事。
影片开篇,红军夜渡伏尔加河,借助长镜头推进,灰黑色的河面、炮火染红的天空与暗色调高楼融合一起,将一块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真切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更让我震撼也感到压抑的,是偷袭失败后,燃烧着的红军士兵从地平线上冲出,表情痛苦但坚毅,怒吼着冲向德军防线,做最后一扑。战争,总是如此决绝,希望与绝望、仇恨与无奈、愤怒与嘶吼互相纠结!扭曲不仅仅是那张被火烧着的脸部表情。
前苏联40至80年代的二战电影,都突出恢弘的战争场面和惨烈的殊死战斗,卫国战争三部曲——《莫斯科保卫战》、《解放》、《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这些影片,在当时甚至现今来看,对战争氛围和大场面的渲染营造不逊于任何一部美国战争片。但《斯大林格勒》和这些主流战争电影不同,影片并没有把笔墨放在全景展现斯大林格勒战役上,而是选择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描绘这场战争,从几个士兵和一个独守孤楼的19岁俄罗斯姑娘卡佳之间理不清的情感故事,描述了战争带给一代人的灾难,在这一点上,比裘德洛主演的《兵临城下》两个狙击手的生死对决,朋友间的个人情仇这种纯好莱坞式叙述视野宽阔,倒是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些许相似。
《斯大林格勒》与以往反映卫国战争的电影最大不同点,在于片中塑造了一个角色性格较为丰富的德国军官形象,加入电影的第二重视角,在思想主题上提高了一个层次。这让我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硫磺岛的来信》两部电影。一场战役,两种视角,好似一段故事的A面与B面,缺任何一面都不完整。战争,不只有惨烈的恢弘场面,也有柔软的个体心灵。
遗憾的是,《斯大林格勒》离真正的深度还差了一大步。影片在叙述上花太多时间来描写角色间的状态,本应该你死我活的交战似乎是偶尔心血来潮才上去打一场,导致剧情大起大落转换过快、配乐交替过于急促。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谈人生,更是轮番与卡佳纠缠不清,然后享受那似乎有些狼狈却又慵懒的闲暇时光。

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2013)

又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斯大林格勒大战 / Stalingrad

上映日期:2013-10-31(中国大陆) / 2013-10-10(俄罗斯)片长:130分钟

主演:彼得·费奥多罗夫 托马斯·克莱舒曼 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  

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 编剧:谢尔盖·斯内祖金 Sergei Snezhkin/Ilya Tilkin

斯大林格勒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