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我大概心情平复了一下,想要谈谈这部涉过愤怒的海。其实大家或多或少也了解了,这部电影本质上仍然是在讲一个关于东亚社会亲缘关系的问题。

这种亲缘关系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情态,首先不可割舍的就是浓厚的父权制情节。导演用一种很真实的镜头语言塑造了两位父亲和两位母亲的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足够饱满和立体。而在这样的塑造里,父亲一直是处于打压小孩的姿态,对于孩子进行一种东亚式的批评、教育甚至是规训,比如自己遗弃女儿,等女儿自己跑回来的时候说女儿“皮实”,比如通过训练她跑步、游泳,甚至跌倒了都要继续站起来跑,常常淹到喘不过气来才给绳子救助,比如常常把女儿一个人丢在家里不管不顾,自己自顾自的出海打鱼。

这种教育方式在我们的身边几乎随处可见,而这种教育方式本身也就是父权制留下的阴影,父权制强调“威严”,强调痛苦的必要性,反而对于小孩真实需求造成了忽略,更是对他们心理状况的不管不顾。父权制下所谓的爱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好”,是所谓“活这一辈子就为了女儿”,却并不是真心为孩子付出什么,他们的爱仍然是自我的折射,并不是作为孩子这个生命本身。就像是最后看见小娜的尸体,老金居然第一时间是感受到恶心而呕吐,居然之后为了追到凶手,不惜放下女儿的追悼会,居然还把自己女儿的xx影像给他人观看,居然在女儿火化的最后时刻想到的是找那三个混混报仇,而不是送她走完最后一段路。我们几乎可以发现,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以他自己个体的情绪为出发点,丝毫没有为女儿考虑过。

而且我真的特别讨厌黄渤用“祸害”和“糟蹋”这样的语气形容他女儿所经历的遭遇,我总觉得这样的语气中带有一种隐秘的嫌弃和厌恶,哪怕是女儿,也逃脱不了他内心深处对于性别刻板的偏见。所以我一直觉得黄渤对于他女儿的爱是一种附属品的爱,是一种过分寄托的爱,就像他发现丢了一件物品,他第一时间不会想到物品本身,而是去找那个偷走这件东西的人。

与之相比,两位母亲的角色就更为真实,且是对于父权制形成了浓厚的解构。闫妮饰演的顾红即使离婚女儿交给男方抚养,却仍然第一时间关心女儿的安微。周迅饰演的景岚在孩子出事的第一时间赶回来帮助孩子脱身,并且用“母狼”形容自己,表现出对于孩子真实而可靠的爱。哪怕是她们的结局,顾红根本不告诉黄渤女儿葬在了哪里,而景岚干脆远走他乡。那似乎是在这种庞大的、以父权为基础的东亚体系社会中,女性本能的反抗,而这种反抗也真切地瓦解了父权本身。

而且,整部电影看下来好像所有人都在发疯,除了符号化了的警察本身。而且电影中也使用了极具荒诞色彩的场景来凸显这种发疯,比如用台风,用从天而降的死鱼,用滂沱的大雨。我想,导演或许就是在使用这种发疯来对东亚社会现状进行隐喻,我们确实是住在一个巨大的疯人院场景里,我们不断地通过压抑痛苦的方式来获得世俗的认可和规定,却也总在某些灵光乍现的时刻反抗世俗的绑缚。一定程度上这就是我们的精神状态,不论是老金景岚,还是小娜和李苗苗,他们只是被更加极端和病态化了的我们而已。

说真的,如果说前半段给我看到的是揪心,那么后半段我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痛苦,东亚小孩的痛苦。不知道有没有朋友们理解,我其实最难过的点在于那位日本警官将他女儿的社媒账号拿给黄渤看,那一瞬间我真的没能忍住泪水。因为我想几乎在此地每一个小孩或多或少都在社媒上发布过自己的难过和悲伤的情绪,发布过自己不可言说的低落,都曾想一度被父母和他人看见和在意,最后却不得不经历被忽略的过程,甚至被说成是“矫情”,是“影响学习”,可那些痛苦就不真实了吗?就活该被忽略了吗?并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幸运,能够通过这样的表达来获得一种内在价值观的建立,甚至是自我的治愈的。

于是,在小娜的眼里,把自己重新淹没在东京的海滩上,写下“东京也可以变成獾子岛”。于是,在小娜的眼里,学习日语时被教双向的爱才能用爱,她却只能造句说“爱,没有”,哪怕是临死前最后一刻用的也是喜欢而不是爱。于是,在小娜的眼里,必须要通过大量真实的爱意进行反复地填充和确认,才能够让自己确信爱是不变的,才能让她确认自己本身的价值。她或许真的不再想经历“没有爱”的痛苦了。

可是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没有获得过真正的爱,她只是在不断地期盼,就像是不断地在壁橱里画太阳,可是太阳并不会从壁橱里出来。

太阳只会照常升起,而大多数此地小孩的困境,他们仍将继续经历。


涉过愤怒的海(2023)

又名:怒海 / Across the Furious Sea

上映日期:2023-11-25(中国大陆)片长:144分钟

主演:黄渤 周迅 祖峰 张宥浩 周依然 颜北 孙安可 闫妮 王迅  

导演:曹保平 

涉过愤怒的海的影评

阿陌
阿陌 •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