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的班级,班长几乎都是女的——真的太神奇。除了本片外,著名的还有《十六岁的花季》《校园先锋》《红十字方队》。
影视的女班长,可能是为了和现实中的更多男班长对照,产生点艺术效果。可是,当女班长成为影视中普遍的存在,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呆板。这种呆板,如同本片中的调皮鬼模仿老师的腔调,“这镜框上的灰尘是容易擦掉的,而思想上的灰尘呢?”
查书包、要每人写怀疑对象,是当年老师不尊重学生的重要表现。这种方式,也是老师不会管理的表现,明显刺激学生相互猜疑,是文革“人斗人”的翻版。
即使没有这些过火的“不尊重”,也会有和班主任对抗的角色。再推而广之,和统治者、管理者对抗的角色,是中国文艺作品的传统——恃才傲上,非常普遍。他们经常是文艺作品的核心矛盾,或是核心矛盾的引发点。对于恃才傲上的角色,有的管理者用“招安”,如《女人的力量》,有的则压制打击,如《黑炮事件》。
恃才傲上的角色,经常会受到保护,那就是级别更高的管理者——比如本片中的校长。这种开明的校长,在《校园先锋》中重复存在着。如果是官场或企业,更高的管理者就是党委书记,典型的《新星》《代理市长》。
女同学喂男同学吃东西,当年和现在都是不合适的,应该是编导的编造。本片,一对男女的情感,明显超过了正常同学关系。
本片中所谓的“福尔摩斯推理”,漏洞百出,是编导的自恋。而中学生跟踪同学、相互要挟、“谈个条件”,都会产生严重误导。一个刺激女生就晕倒,回家后又遭遇“你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妈?”这些,是编导技能贫乏的表现,表达情感只会用极端事件、极端语言。极端的行为还有,坐火车离开、追着车送行。而临走留下一个礼物,实在没有新意。
生理卫生课,男女分开上——当年好多学校都是这样。现在看,实在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