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5-11

三姊妹:洗羊塘天然生长记

回洗羊塘祭奠《神史》作者孙世祥同三位主人公的巧遇,便迅疾催生了作品的制作计划,后续邀及黄文海、李沛峰等好友,延续王兵一贯的个体户制作方式,拍摄大概历时两个月,从近180多个小时的素材里剪辑出了目前153分钟的成品。近期作品所及之电影节,均呈“所向披靡”之势,相继拿下了包括2012威尼斯地平线单元最佳、2012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高金气球(此二者均为剧情、纪录单元一同评选)、以及迪拜、里斯本等纪录片单元最佳。

作品以村落里三姊妹的为拍摄中心,再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劳作成为其中的最核心部分。围绕劈材、生火、煮食、吃饭这些最为原始而基础的环节,三姊妹之间也有着他们自己的协同与分工。母亲离去,父亲在外务工,不时也可去爷爷或伯母家吃饭看电视。还有一些学校或村落宗族的伙伴,相互之间言语也不多,甚至还有零散的小纠葛。镜头一瞥,在老三的声音提醒中,三姊妹惊喜地发现爸爸归来,但似乎除了多几个拥抱以及撒娇的场景之外,三姊妹的劳作生活也并未因此减退,短暂的相聚时刻以爸爸带着老二老三外出打工为一段落,留守的尕英便只能更加单独地继续着上学与劳作交替的日常生活。同所谓现代人印象中每天拿着Ipad玩各种APP游戏的2000后甚至2005后相对应,他们以近乎荒蛮原始的方式呈现了另一类可能的境况。在三姊妹的生存图景里,作品也同样很好地捕捉了它的背景音,电视里各种广告及电视剧同其屏幕外主人公世界的对比,同样显现出这个时代特有的魔幻性。

若是从社会学上所谓的“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等具象话题来谈论这个作品,固然有它迫切的现实政治意义。不过作为之前缔造过《铁西区》《和凤鸣》《夹边沟》《无名者》等作品的王兵来讲,除却这些后期发散的媒体报道属性以外,电影作品还有它更难得的纯真质朴层面。在生存境况如此艰难的场景里,三姊妹镜头前除却旁观者“视之为的苦难”以外,似乎还有着她们内在更核心的“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与浪漫”:嬉戏撒娇的随地而倒、泥土屋外的苍茫大地,共同作息的鸡牛羊马驴等,除却“苦难”的视角以外,他们有着另外天然而自由的气息。重新审视作品的观看者与被观看着之间的平等关系,似乎也是这个作品在传播时更加重要的应有之义。

同样关于类似现实感主题的作品,也不难联想到2011年季丹的《危巢》,静观的视角与方法,则与和渊《阿仆达的守候》也颇为接近。所谓的纪录片伦理问题在当下成熟的纪录片创作者群体身上显然早已以各自不同的介入方式跨过。抛弃最为基础的公共媒介属性,他们在纪录片的电影语言及观念方面都建构着更为本真精准而又个体多元的独创性。山风、树林、大地、土豆、污泥、鸡猫牛羊驴等,在作品里也以极其重要的存在感、镜头感参与着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王兵以其更本真的视角描绘了另一种苦难与诗意共栖的童年时光。

另外作品最后除却威尼斯153分钟版,Arte还做了一个电视短版。Arte电视短版里,增添了唯一一段摄像机外在世界同三姊妹的交谈场景,在我看来,是其短版里最为突兀的一段;同样在故事的剪辑和构架方面,Arte版里则增添了父亲在昆明务工的部分段落,这一部分在153分钟的导演版里则被削去。Arte版可能在作者性与电视性上在寻求某种平衡,而导演版则更加凸显了作者对于三姊妹以及其童年生活的核心观察及展示诉求。导演版中在主人公的校园场景、村落的公共事务方面同样给予了重要的笔墨。Arte版简练于展示,也很棒;导演版则有着主人公人物状态更为丰富的细节支撑,更加完满。

三姊妹(2012)

又名:三姐妹 / 雲南の子 / Three Sisters / Tre sorelle

上映日期:2012-09-07(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53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