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导演想用一种没有缺憾的手法表达斯蒂芬对乔安娜强烈的欲望;也许导演自己也曾为这种欲望的噬人力量所苦;也许导演厌倦了肤浅的和英雄救美和媚俗的男欢女爱,取而代之想让观众经历一次刻骨铭心的偷窥和尾行之旅。总之我们的导演最后祭出的表现技巧显得颇为吊诡,剧情又似乎漏洞百出,结果观众大多不买账,imdb上恶评居多,评分仅4.6。这个网站的评分很多时候不能反映电影本身的价值,是为一例。
其实,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实验电影。
电影的叙述视角是锁定在男主角斯蒂芬的感官上的。片头导演借斯蒂芬用望远镜窥视对面大楼男女云雨的镜头,将斯蒂芬内心长久压抑的利比多前置到了画面上。由于斯蒂芬是一个从事监控的特工,他无法走向前台与人打交道,在不断自言自语的同时,观众也慢慢发现了他的自闭倾向。这是整部电影唯一的逻辑和起点,之后便是导演的发挥了。
斯蒂芬身上被勾起的欲望和负罪感是相对应出现的。他始终用窥视和躲在背后压抑这种情欲,而他的知觉却因此受到压抑的利比多干扰而产生幻觉。他究竟亏欠自己女儿什么?他的女儿为什么总在自己窥视乔安娜的时候出现?为什么在全国每个角落他都能跟踪到乔安娜?他的女儿和乔安娜之间到底有何联系?这些都是完全脱离在逻辑之外的剧情,然而我们却不能用“这其实就是一场幻觉”、或者“他其实已经死了”来简单化解。
这部电影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施蛰存的几部短篇,如《梅雨夕下》和《魔道》,尤其是后者,由一系列荒诞情节组成,既是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中的遭遇,也是自我狂乱的幻觉。而斯蒂芬在大雨中偷窥乔安娜沾满鲜血的裸体又和《石秀》中主角通过观看到达欲望顶点的情节有几分类似。
事实上,无论《燃情追踪》还是施的小说,都是一种新的实验创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融入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显尼支勒的内心独白和《尤利西斯》中纷乱的意识流。这些手法的确让电影变得晦涩,但如果在前期的卖点炒作和后期的批评解析方面做足文章,可能电影的命运会更好些。
而这些手法不但大大加强了电影的主观性,同时也将电影的主题集中到了表达人物深陷情欲、不能自拔的层面上。无论是望远镜、狙击枪、窗户,还是斯蒂芬自己的肉眼,都成了惆怅的根源和遐想的场所。
除此以外,剩余的情节合理与否就不那么重要了。斯蒂芬作为特工是否太稚嫩,用枪射轮胎是否不合理,结局乔安娜到底是死是活?这些都是导演留给观众的疑惑,让他们悬在半空中的欲望愈加不安。这样看来,DVD中加入的第二结局也因此显得画蛇添足了。
电影中有一句点睛的台词:“盲人的臂膀是漂亮女人无忧无虑的港湾。”这也是全片所要表达的,藏在那炙热双眼背后的男人对于女人的情感,是理性无法诠释的。

燃情追踪Eye of the Beholder(1999)

又名:迷情追缉令 / 目击者的眼睛

上映日期:1999-08-28片长:109分钟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 艾什莉·贾德 帕特里克·博金 

导演:斯蒂芬·埃利奥特 编剧:Stephan Elli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