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本土拍的剧总是给人一种冷清的色彩,可能也与其有欧洲最高的抑郁率有关。
最开始看时,觉得是类似于teotfw这样的剧。但看到中间就知道In My Skin并没有teotfw那种广度和深度(which epitomises a certain fad, and reflects back to lofe. That's quite elusive),更像是把问题具体化了一样,具体到了某个家庭,某个青年,一堆朋友和某些麻烦。
可能也是因为具体了的缘故,感觉看得好揪心,又忍不住破口就骂。(特别是Bethe她爸带她妈外出那一段。)骂她那shitty爸,或怪Bethe在Poppy面前虚假,舍弃Lydia和Trentri(那男孩我暂时记不起啥名了)。就这样,我坚持到了最后,终于让我舒心了一下(管那CUNT怎样,FUCK THAT!)。
我相信,Bethe赢得选举,也是希望向我们传递,“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生活,那就去改变它。”而不是丧下去,颓废生命。也是,teotfw和in my skin其实都是希望我们积极活下去,我们可以丧,但是不能让“丧“侵蚀了我们。
说一个可能不怎么相关的,我总是觉得这种有voice-over或者monologue的电视剧,有种意识流小说的影子。意识流小说总是让人难以明白在讲什么,主角的思维跳动太快,且facts很难把握。虽说teotfw和in my skin剧情还是比较容易掌握,但就是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意识流小说是不是和这类的电视剧有一定联系呢?我的能力有限,欢迎豆友不吝赐教,留言。
(第一次写剧评,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