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我看了三集半《女心理师》,然后开始跟我爸妈视频。

爸爸开心地跟我讲了他书稿的进度,让我没事多出去走走。妈妈坐在床上和我爸斗嘴。我给爸妈眉飞色舞地讲了最近身边好玩的事情,告诉他们我给小朋友上英语课的趣闻,惹得他们哈哈大笑。幸福,温暖,和谐。

挂视频前我对妈妈说:“妈,你去看下最新的剧吧,杨紫的《女心理师》,特别像我,像咱们。”


是的,九年前的我也许不会相信,我和解了,和自己,和他们,和世界。

九年前的我,曾和尤娜一样,陷入了黑暗。无助、无力、无奈……压抑、痛苦、自残……

看到尤娜,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同样,拥有一个强势的母亲和一个温和的父亲,争吵是常态,辱骂是日常,而我总是问题的核心。

记忆里,幼小的我躺在床上假装自己睡着,然后父母在床尾争吵;记忆里,家人拉着我的手带我过马路,奔跑至十字路口的安全岛,刺眼的红灯亮起,然后她对我说:“你要听话,你看你爸妈为你吵了多少架了”;记忆里,阴暗的客厅,还在上小学的我因为妈妈的误解疯狂地拿头撞向椅子的扶手,然后爸爸打了我,那是我记忆里他唯一一次打我……

这样的记忆,塑造了之后的我。上高中后,成绩开始变得不理想、班主任把我拽到讲台上嘲讽、越来越多的想法和主见被否定,让我变得敏感暴躁。在学校,在外人面前,我非常阳光开朗、幽默听话,可在家,我像是在深海里挣扎的小鱼,暴躁地想要跳出海面,暴躁地对待着别人和自己。

高三,爷爷奶奶在半年内相继离世,爸爸却依旧坚持每天开车送我上下学——虽然我家离学校只要步行15分钟。即使这样,我也会疯狂对他嘶吼,埋怨他:“你为什么不关心我”。至于妈妈,我对她的专制只有深深的无力感。我害怕家里只有我和她的时间,因为冲突和矛盾随时可能爆发。那一段时间,我才发现我长大了,因为我可以推倒她了。

这样的情绪导致了高考失败,于是我又有了高四的生涯。高三升高四的暑假,我曾做出很多很多极端的行为。挥着水果刀把自己划得满臂伤痕的时候,反而是我最舒服的时候。

走投无路,我开始自救。我开始接触心理学,去了五台山,去了普陀山,去了杭州做心理咨询。

关于心理介入的记忆,身体的防御机制已经不允许我再记得。但我深深地记着两句话——咨询师问我:“你觉得造成你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哽咽地,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妈。”她最后问了一句,如果有什么事情能够支撑你走下去,你觉得会是什么呢。我说:“未来。”那个时候,我只是依稀觉得,未来也许会好。

后来咨询师想让我妈也接受一次谈话,我妈拒绝了。她说:“我没病,跟我无关。”那一刻,我只感受到深深的无力。


之后,上了大学,远离家乡,认识了男朋友,被渐渐治愈。

直到三年前,黑暗再一次袭来。

毕业后进入社会,开始对工作和自身价值产生深深的怀疑。没有了暴躁,只多了消沉。

下班后只想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对一切丧失了兴趣、拒绝了一切邀约、食欲消退、困意席卷。每天上班路上只有一个愿望:好希望突然冲来一辆车撞死我,这样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死去了。

可是在公司,我依旧强打精神,热情地工作、开心地聊天、兴致勃勃地说着笑话。

直到我受不了了,独自跑到安定医院,挂号,检查——中度焦虑、重度抑郁。结果出来的一刹那,我都感到吃惊,我本来以为是一次矫情。医生却说:“你不是矫情,你生病了,必须有药物介入。”我说:“不想吃药,心理介入足够了。”她说:“那你两个月后必须要再来一次。”我点头。那时没想到,半个月后,疫情,封院了。

知道诊断结果后父母赶来北京,却让我再度崩溃。他们互相埋怨互相指责,到底是谁让我变成这样,而面对争吵的我无力地开始疯狂把脑袋撞向墙角,脸上头上淤肿了很久。

不久后,我一人在北京迎接疫情,被隔离了很久。像在一个满身伤痕的人在黑暗里爬行,没有光,没有尽头,很疼,但必须爬。疫情不允许有药物治疗,更不可能有心理介入,我就这样,每天在黑暗中消化着自己的情绪。拼命游,拼命游,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游上岸。


之后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我辞职了,在家里躺了一年多,然后上岸了。

现在回首,我没有无力感,反而充满感恩。

这一年,有很多人向我伸出过援手。他们没有对我说:“你干嘛要钻牛角尖”,而是对我说:“只要你开心就好。”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话对我而言,有多重要。

我的父母也没有再逼迫过我丝毫,他们没有接受心理干预,却在60岁的时候依旧努力改变自己,只为了适应我的情绪。我从未想过,固执的妈妈开始变得柔软。在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她没有再说:“你懂个屁”,而是说了:“好的,我会去看看。”

我明白,她也像尤娜的妈妈一样,觉得自己被背叛孤立,她痛苦挣扎,无处宣泄,控制成为她无奈的选择。

长大的我也看透了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战友情和亲情深刻而隐忍。这让我也明白,当时的争吵,无非就是性格的碰撞,他们早就在岁月中用大度和磨合解决了这些问题。甚至,吵架已经成为他们交流感情的一部分,是一种情趣。

他们接受了我做出的也许很多父母都无法接受的决定;他们学会去赞美我,而不是像从前一样习惯性地打压我;他们会用尽各种方式去支持我,包容我,让我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我的妈妈最终没有像尤娜的妈妈那样走进心理咨询室,可是她也变了,因为伟大的母爱成为她改变行为方式的动机。

我的人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热爱生活。


但,有时候,无力感还会存在。

在自救期间,我学习了不少心理学知识,也和专业人士聊过很多。所以,我也曾想帮助其他人。

不久前,一个朋友对我说,她嫂子得了抑郁症。

简单地了解情况后,我对朋友说,我非常能够理解你嫂子的状态和想法,作为家人,你们不要去苛责她,要包容体谅她。我朋友突然激动了:“成年人谁不难?我们为她做了那么多,她为什么要钻牛角尖?”

那一刻,我才感受到,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很难去共情心理受到创伤的患者。共情,是最大的阻碍,不理解,是最残酷的武器。

我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以上这些经历,哪怕是最亲密的人,我都几乎不提起。它们是我埋在心灵深处最深刻的伤疤,也是我认为不必再重提的旧事。

只是,我今天将它分享给你们,陌生人,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这部剧,不是为了我喜欢的演员打call。只是因为我在看剧过程中深深被触动。我发觉自己需要太多能量去消化和我经历有些许类似的剧情。而我觉得,可能很多人都能从他们的故事身上找到一些些自己的影子。

目前对这部剧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从手法上评价,有从剧本上评价,有从演技上评价。而我认为,这部剧于我的意义,超越了消遣和艺术评价。它是对我自己过去历程的回顾,也是对我内心的重新审视。

更重要的是,你们感受到了吗?自己的心理是否受过创伤?过往的经历有没有塑造现在的你?你是否能感受到周围人的痛苦与挣扎?你是否愿意走进他们的故事,愿意聆听他们的声音,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愿意陪他们度过黑暗?

如果看完,你们的答案是yes,那我觉得这部剧的意义就达到了。

哪怕这部剧,让一个人开始意识到心理问题是不可忽略的大问题,让一个人意识到是自己的心理问题造就了矛盾而需要改变,让一个人意识到共情也许能解决很大的问题,让一个人意识到抑郁症不是矫情而是无法控制的疾病,让一个人在无助的时候愿意找心理师聊一聊,让一个人在自杀前有勇气拨通干预电话,或者让一个人意识到每个人的偏激行为背后都有深层的心理原因,去了解、包容才能解决它时,那么这部剧的意义就达到了。

受伤的人,希望你们,能够重视自己的内心,去治愈自己的伤痕。你们很好,你们被爱着,你们也要努努力爱自己啊。你知道吗,不久后的你们也会像我一样,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初雪而激动,为一棵长满黄叶的银杏而触动。你们难以解决的关系,也会因为强大的爱而被修复。真的,相信我。

发现周围有受伤者的人,希望你们,能够多一些共情和理解。也许你们把“这有什么好难受的”换成“我懂,我理解,我会陪着你”后,TA就会因为你的这一句话而多一些活下去的动力。好好爱他们吧,拽他们一把,也许他们就上岸了。


夜深了,我的故事讲完了。冬天来了,但风会把阴霾刮走,只留下温柔的月色。

希望我们,都能被治愈。


2021.11.28日更新

今天视频时,妈妈突然跟我说:

我看了最新两集,看到妈妈逼着孩子弹琴的时候,我感觉看到了自己。小时候逼你弹琴,很多行为只觉得是为了你好,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真的伤害到了你。我在这儿郑重地对你说:“对不起”。

那一刻,我内心感触万分,泪流满面。面对强硬的、执拗的妈妈,我从没想过有一天她竟然会说这样的话。从小到大,终于等到彼此互相理解的这一天。

《女心理师》的这些案例中,几乎每一个案例我都能在身边找到类似的典型。许多人说这部剧的每个案例都太容易达成圆满了。确实,生活中的和解都需要很久很久才能达成,但是它至少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和解的可能——让自己成为案例的旁观者,然后重新审视自己。

评论区里好多人鼓励我,对我加油,并且分享她们的故事。我想说的是,谢谢善良的人们对我的鼓励,我现在已经很好了,大家不用担心。分享故事的朋友们也在言语中透露出对自己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很开心,有这样一个平台,因为一部剧,大家开始勇敢地剖析自己。谢谢。

大家都要加油,共情会让每段关系都有和解的可能。加油!


女心理师(2021)

又名:Psychologist

主演:杨紫 井柏然 王嘉 菅纫姿 黄觉 倪萍 张钧甯 马苏 杨童舒 

导演:柯汶利 

女心理师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