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摔跤吧!爸爸》卖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所有的媒体都在高喊,什么时候我们中国电影人也可以拍一部这样的体育题材电影啊。好在这天来得不算太迟,即将于8月4日全国公映的《我是马布里》首映后就获得了不俗的口碑,不仅因为中国体育题材常年的稀缺造成了观众对此类题材的饥渴,更是因为电影本身聚焦篮球运动,将传奇球星马布里的人生轨迹首次呈现到了银幕上。这样一部叙事扎实,情感真挚的电影,如果能够在这个档期杀出一条血路,势必能让低迷的中国体育题材电影重新焕发生机。
这个档期最卖座的当数《战狼2》,相比这种重工业的产品,体育电影更多的是聚焦体育比赛,传达运动员的体育精神,从这点上来说,杨子导演已经以最优的方式展现了出来。选篮球运动可谓是再合适不过了,一方面篮球在国内的普及度很高,很多成长期的少年都是逃课打篮球看NBA过来的,不会打球的,也会迷恋于各大球星的酷炫灌篮,这就保证了无需在电影中过多的交代比赛规则,让叙事更为明快。另一方面,篮球运动员都人高马大,动作姿势更是大开大合,这样拍出来的画面更具观赏性,分镜设计好了,甚至都有看功夫片的感觉。
除去以上篮球运动本身具备的电影化优势外,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无疑在故事内核上让其更为丰满和真挚。马布里的事迹因为其个人的影响力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传奇性,但怎样在100分钟的叙事时长里让观众感同身受,导演杨子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当然这在电影创作上属于常规方式,对照马布里的事迹,电影更多的展现他这个人的情感变化,而这是在任何的百科里都不会详细解说的,所以电影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将一个传奇球星更为真切和动人的展现给了观众。尤其是在马布里得知父亲因自己而死时,他压抑许久,试图用篮球事业掩盖的情感创伤一下子就爆发出来,188厘米的大个子蜷缩在墙角,懊恼痛苦的给远在美国的母亲打电话,30多岁的大男人哭成了一个孩子,此时的观众难以不为之动容。情节或许是虚构的,但情感无疑又是那么真实。
马布里对过世父亲更多的是愧疚和怀念,而教练郑亚雷(何冰饰)与父亲(王庆祥饰)之间则是理念的冲突。一老一少的争论的其实就是两个时代对待篮球运动的理念,过去体制下的篮球队更多强调教练的不可替代性,教练才是球队的领袖,但新时代下的郑亚雷则认为队长是领袖,应该像是一个伸开的巴掌一样,五个人都重要,每个队员都能书写精彩。像这样的对篮球理念进行的思考不止一处,也让这部体育题材电影不只是流于表面紧张刺激的比赛环节,更是传达出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
在对反派的处理上,杨子更为冷静客观。这里的反派是叙事层面上阻止主角完成目标的人物,影片中广东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具体到人就是由余皑磊饰演的广东队教练和王阳明饰演的王烈麟,他们或是个人恩怨和误解,或是本身就是对手,总之他们让主角想成为champion的目标变得异常艰难。不可否认的是广东队本就是6届总冠军,实力的悬殊给了北京队巨大的压力,因此从身份和个人情感上,都让两支球队形成绝对的对立,让最后的总决赛对决尤为紧张。
其实影片的亮点颇多,尤其喜欢酒吧的老板,实在是豪爽。因为一直支持北京队,不仅店里挂满了北京队的照片,还熟知这个球队所有的故事。当北京队不可思议的要冲击冠军时,他还跟顾客打赌,北京队要赢了所有啤酒免单。最后嘴上抱怨着这帮孙子真能喝,却也毫不掩饰的因为北京队的胜利痛快非凡。虽说是个很辅线的人物,但他就像这部电影的观众一样,作为旁观者一样能够透过银幕感受到赛场上的激烈和获胜的喜悦。
像这样用诚意拍出来的电影,应该卖好。这样中国的体育题材电影才会开枝散叶,重新找回当年的风范,也会给后来的创作者更足的信心。对于观众来说,则会有更多的不同赛种的体育题材电影登录大银幕,想想还是蛮爽的。

我是马布里(2017)

又名:纽约人在北京 / My Other Home

上映日期:2017-08-04(中国大陆) / 2017-06-18(上海电影节)片长:107分钟

主演:斯蒂芬·马布里 吴尊 何冰 郑秀妍 王庆祥 巴朗·戴维斯  

导演:杨子 编剧:杨子 Larry Yang

我是马布里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