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3-14

陌生人:心理恐惧的批量生产

有几点想简单提一下:

1 根据真实事件改变。

片头,影片提示恐怖来源,来源于一起真实的残暴案件,而该案件至今仍然无解。我想,对很多像我一样的恐怖片迷而言,多少都会因此而对该片的走向更为好奇甚至期许。所以,无论导演的表现如何,我们对该片的评价已经因此发生了些许情感上的变迁。(让我们忘记对这片子做出简单的“正面”或者“负面”判断岂不更有意思?)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基于一场无人知晓事实真相的事件,似乎其中的很多难以解释的细节也就变得更容易让人容忍或者更为不能让人接受。后者,原因不难理解为:基于“真实案件”的提示,既然源自真实,那么合乎逻辑又有什么疑问?

而对于前者的解释,我这里需要多说几句。

影片的视角来自科尔斯腾与詹姆斯;正因为这样,影片的视角并非一个第三者的全能视角。导演展现的并不是仅有上帝才能看到的全知视境。如果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这里的“真实”提示,我们还有另一个发现——除去全能视角下的“事实真相”,还有源自完全客观的事实而产生于受害者科尔斯腾和詹姆斯自身的“真实恐惧”。这种源自于真相的“真实恐惧”甚至可能会与我们习惯的“全能视角中”的合理逻辑相悖。

举个例子,我对红色有着难以遏制的恐惧感,这种情况下,通过我的视角来看,红色是具有邪恶力量的,是被赋予了更多妖魔化后的含义的,这与上帝眼中的与绿色相当的红色完全不同,也与你(如果你是一个不像我一样恐惧红色的人)眼中的红色也不相同。上帝眼中的红色我们可以理解为全能视角下的事实真相,是完全客观的。而我眼中的红色引发恐惧感恰恰是源自这完全客观的红色,因此无论是完全客观的红色“真相”,还是发自我内心的红色“恐惧感”,这两者都是真实的。

导演将视角脱离于上帝的全能视角,远离揭示精准的客观真相,而相反的,将影片视角注入受害者科尔斯腾和詹姆斯的视角之中,那些“瞬间移动”等“不合逻辑的”的情节便会变得更容易理解,至少我们可以更加善意的认为,导演利用自己的恐怖意境制造手段还原的是当事人的心理恐惧,而不是事实真相本身。

如果,我们是带着期许的端坐在荧幕之前,并认识到,我们不会比那些仍为这案件或焦头烂额或漠不再关心的警察发现更多线索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导演对于恐怖气氛的营造上,大概还是有那么点意思的。

2 心理恐惧:恐怖提示。

由不确定性引发的不适是造成我们恐惧的重要原因。恐怖片中经常会出现“门”、“窗”等种种区分空间的提示。简单就门来说,它不仅仅区分了户外和室内,同样不同程度的划分了室内空间;另一方面,它也承担了“连接”作用,比如影片中卧室的门,它将凶手与这对受害者所分别占有的空间连接起来,那成为了我们最为惶恐的来源,这来源并不来自于凶手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并不确定门外到底是不是站着凶手,我们不确定凶手什么时候出现,我们也不确定凶手会以何种面目出现……一系列的不确定为片中的门或者窗笼罩了恐怖色彩,这些意象也不断的推动了片中恐惧情绪的蔓延。

3 心理恐惧:无故的杀戮。

作为更为重要的不确定性来自无形的意念。作为受到困扰的这对男女而言,这些陌生人为什么要伤害他们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困惑。这也让这场残害变得没有理由停止。

这场无故的杀戮自无故诞生以来,就注定不再是受害者男女所能左右的游戏。信息上的绝对不平等不仅带来了沟通困境,更关键的是造成了无法终止的杀戮行为继续进行。

个人认为,片中杀戮描写的细致,虽不至于如何精彩,如何独具特色,但也仍可以圈点;只是有一点让我多少有些失望,科尔斯腾正面面对凶手这三口之家的时候,凶手之家的女儿给出了一个抽象的凶杀答案。

不过还好,正是因为这个答案抽象之极,或者可以说这答案因为过度无厘头而让科尔斯腾与詹姆斯完全无法消除,最终无法阻挡厄运的进行。杀戮结束。

4 恐惧情绪的完整。

经历了一系列现场细节,包括合逻辑的与不合逻辑的;我们的恐惧意识经历了一个由紧张到恐慌,再到惊慌失措,并最终绝望的过程;当新的一天到来,当阳光照进房间,刀锋最终确定了悲剧的结局,为这种恐惧情绪做了最后的收尾。

这也是我个人认为的该片表现最好的部分:心理恐怖的批量生产,伴随着折磨人的缓慢节奏,导演终于完成了这场“虐待”。"the strangers"的标题勾勒出整个恐怖来源——不确定。

陌生人The Strangers(2008)

又名:只杀陌生人(港) / 陌路狂杀 / 慌邻勿近

上映日期:2008-05-30片长:86分钟

主演:丽芙·泰勒 斯科特·斯比德曼 格伦·豪尔顿 嘉玛·沃德 Ki 

导演:布莱恩·伯蒂诺 编剧:Bryan Bertino

陌生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