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4-10

名利场:Vanity Fair

这个版本的可观性是很强的,编剧基本上删除了小说中表示虚幻的意味(vanity有一层近似于浮华的意思,即辉煌灿烂之后终归徒劳),在华美的氛围,从千头万绪的小说中,将Rebecca那丰富精彩的人生提炼出来献给了观众,大大地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不过,如果改编者真的看过原著并了解萨克雷的创作意图,我怀疑他的心里是有些矛盾的。为了迎合观众们两个小时的欢心,可怜的编剧不得不挥动屠刀,把线索繁多的小说砍得鲜血淋漓以合适秤盘的大小。毫无疑问,小说是多主角的时代讽刺剧,而电影却变成了提供给一个名为Rebecca Sharp的女子的大舞台。Rebecca确实被萨克雷写得有些不堪,小说里她是个没心没肺的虚荣女子,玩弄所有人于鼓掌之间,她不爱任何人,只爱自己。早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观众,已经认为这是一种过于苛刻的处理。电影编剧显然也偏爱Rebecca的性格,She’s bold,independent and versatile,于是愿意在道德上还给她一个更优美的形象:Rebecca只不过是爱慕虚荣(连这点也不是十分突出,虽然在印度舞蹈的场景中,那种无端的奢靡感,喻示着某种堕落,已经让包括可怜的罗登再内的场内外观众感到无聊和不安),却并没有冷酷无情。电影里的Sharp如此坚强、乐观、善良,配得上编剧许给她的那个活色生鲜的未来。这里所有人几乎都美化了,由于对rebecca的痴情,罗登被编剧爱屋及乌地塑造得毫无缺陷,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英俊士官和十足的大情圣,就连花花公子奥斯本的形象也由于在他的墓地前痛哭流涕的父亲而增色不少,然而我们亲爱的鼻涕虫艾米利亚却成了唯一的例外。她的戏份不仅减少许多,形象也格外地古怪和懦弱。艾米利亚的软弱和依赖性,以及她的迟钝,使她成了现代编剧眼中最不能容忍的一个角色。然而平心而论,当时的社会上,像sharp一样的女子能有几个?艾米利亚作为常态的女性形象,却具有难得的善良和痴情,但是她根本无法为自己改变些什么。正如同当时的萨克雷没能欣赏sharp的独立,如今的编剧也不能理解艾米利亚的软弱的善良。萨克雷嘲笑了一切,但是不忍心嘲笑人类的深情挚爱,即使这些爱情是如此地狭隘和盲目。编剧能正视并美化男性的这种情感,却通过艾米利亚,流露出了对女性独立的苛求。从这点来看,人总是要被时代裹挟而带有某种局限性的。
片头的ballad“she walks in beauty”风格纯正,散发出那个时代独特的优美、阴郁和神秘感觉。足以让观众们怦然心动,充满期待。但这种风格只是在片头和Rebecca在侯爵家身着黑衣唱那首red rose时出现,剧中的音乐大部分时间是欢快的,以适合编剧心目中那个乐观坚强的女主角Rebecca。除了可圈可点的配乐,影片的画面效果和演员挑选也堪称上流。印度风格的宴会令人印象深刻,和小说中的游乐场场景大相径庭。不过,艳美而有些阴郁的画面色调,富有暗示性的桥段和紧凑的情节接续,都带有一种东方的梦幻气息,很了不起。要说全剧的vanity(虚幻感)体现在哪里,第一是多年以后戴着黑面纱的寡妇sharp在赌场里见到了奥斯本的儿子,第二就是这个场景了。演员服装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那个时代代表性的柔软淡雅的女士长裙(现在看起来怎么像所谓的韩版的?),还有许多衣料笔挺、颜色艳丽的服装,尤其是Rebecca和几位男演员的。演员都很漂亮,或者说非常有个性:Rebecca尖尖的下巴和妩媚的眼风,艾米利亚天真而显得有些傻气的圆润脸型,黑头发奥斯本的傲慢和势利,姿态各异的老辈家长们,还有后来成为毕脱牧师的那张苦瓜脸,真是太绝了。

名利场Vanity Fair(2004)

又名:浮华新世界(港/台) / 浮华世界 / 浮华若梦

上映日期:2004-09-01片长:141分钟

主演:瑞茜·威瑟斯彭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加布里埃尔·伯恩 安吉 

导演:米拉·奈尔 编剧:马修·富尔克 Matthew Faulk/Mark Skeet/朱利安·费罗斯 Julian Fellowes

名利场的影评

Freya
Freya • V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