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2-03

名利场:无法置身事外

2小时,终于坚持下来了。大体记录一下感受。

回望整部片子,感觉比想象中有更多值得讨论的点了。总体感觉有点现实有点奇幻,人物塑造表现可谓惊艳,历史线索的穿越也是碉堡了,会法语的Rebecca Sharp(就这一点已经可以让我想到很多),印度元素几乎是个硬伤,混合着拿破仑战争的大背景,又来4个人在已是物是人非的德国重遇更添猎奇感觉。整个故事似乎已经超越了原著作者书里要传递的东西,攀援名流社会的名媛虽然光彩夺人,但背后也有鲜为人知的辛酸无奈。战火纷飞让脆弱的爱情灰飞烟灭。金钱的两面性和在利欲下女性这朵玫瑰的香消玉殒……最记得里面说过一句话,每个人其实都是名利场里的人,其实都在渴求着一些东西。追求物欲的Sharp终于在沧桑过后觉悟平凡之美,旨在暗示可怕的更是精神上不可救药的贪婪,能把人性推向毁灭的边缘。

零零散散的一堆感受还来不及整理,先记下来,不然很快就记不起了。

首先是整部片子,看完不得不感叹制片人的痕迹非常重,几乎到处都能见到这个所谓“隐形”的“作者”。记不得文论流派里有哪个流派是非常反感作者的显现化的,这作品在这点上肯定是不能忍的。片子的理念似乎还没有到达“作者之死”的境界……虽然萨克雷也是加尔各答出身,虽然Joseph Sedley去了印度,虽然Marquis of Steyne喜欢看印度舞蹈,也不至于出现那么多关于印度元素的镜头吧……

其次是留意到Rebecca会说流利法语这个背景。片里好像是Crawley家里的一个人说,一个真正的淑女不应该会说法语(A real lady wouldn't speak it (French) half as well.)。这是为什么呢?很快就让我联想到在A Streetcar Named Desire里出现的Blanche DuBois,一个南方没落贵族女人,和Rebecca Sharp除了身份地位不同(Rebecca是个孤儿,出身贫寒),都是非常有内涵、凭着几分姿容和学识去争取男人的芳心,引诱男人们和自己厮混占男人们的便宜,攀爬权贵的这一类型的人。所以一个懂法语的女人暗示着法语是她在外面水性杨花的资本,她本来不需要操法语也能好好地生活。所以Rebecca一口流利的法语,本来是个优势,也正因为女人有突出的优势,才证明她容易被这些优势利用或利用这些优势,在利欲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在原著里萨克雷为作品设了个标题:一个没有英雄的故事,在这部电影版里也得到体现。整个故事虽然都围绕那几个主要的角色来展开,虽然有我们习惯定义的“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甚至把Rebecca就定义为反面角色而其他的都不过是让他们受些磨难最后还是因为他们回头是岸所以他们还是修成正果这种成见,但是其实却是这部作品没有英雄,没有真正的主角。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作品里的某一个人,或是好几个人的化身。谁说过我们不曾为了更好的生活奋斗过?谁说们我们没有为了改变自己黯淡的家庭背景、尴尬的经济状况和糟糕的感情史而作出过妥协、奋斗和重新争取?我们总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一份更好的生活,为了一份能够把握的感情而付出努力,甚至卑躬屈膝,遍体鳞伤,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会希望得到合理的回报。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的事情。就像Crawley的妈说,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付出(I should have guessed that nobody does anything for nothing.)。而Rebecca最后悲剧的原因,恐怕就是在这个祈求回报的心理上太过于依赖和沉陷了。当贪婪变得理所当然,一个可怕的事实正在慢慢的靠近:失去在所难免。

Amelia虽然有着不错的身份,生于一个不错的家庭,但命运也让她历经抓弄和磨难。家里破产,丈夫奔赴战线却死去,婚姻遭反对,自己被嫌弃和冷落……和Rebecca相反,她是从光彩走向下坡路,这个过程一点也不比Rebecca后来急转直下的路容易走。所幸的是她能平常心对待,加之身边有个始终不离不弃的蓝颜知己Dobbin。命运仿佛也在抓弄这两个人。经历过无常世事的沧桑洗礼,这两个人却还是闹出了矛盾。Dobbin在心底爱着Amelia,却知道说出来只会伤了Amelia的心,因为Amelia心里一直觉得Osborne还爱着他,他还没有死。而事实上是,Osborne在赴战前一直躲避Amelia,也没有看她寄来的信件,因为她失去财产和地位,他已经不喜欢这个女人,才奔赴战场的;而且也死在战场上了。Dobbin在拍卖会上把Amelia家破产时抵出去的心爱的钢琴买了回来,却听到Amelia说钢琴是Osborne买来的,我能体味到他的心情,而镜头也给了足够的时间展示这种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从这里一直隐藏着内心最痛苦的爱慕之情的Dobbin存了相当大的勇气打算继续藏掖着,但最后还是忍不住爆发了。因为自己最喜欢的人竟然说出了伤人的话。原来自己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在她的眼中自己既不是父亲也更不是丈夫……是朋友?这也许不过亦只是我一厢情愿而你仅仅愿意我做你的朋友罢了吧……情节说到这里,其实也可以说连我们习惯定义为正面角色的Dobbin也是在付出中渴求得到某种回报的一个体现者。我们都在付出些什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继而努力表现自己,期待着通过这些努力付出,可以得到些回报,哪怕回应也好。最后,一似乎不经意的话成了最后一根稻草,近乎压倒了这个向来默默付出的深沉的Dobbin。

所以没有英雄,其实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平凡,纵使他们腰缠万贯,有着怎样高贵的头衔或是地位,在人性的弱点上,没有什么的不同。维基上对这部片子还提到一个观点,就是说2004年版的这部片子也有把Rebecca表现为她的贪婪所造成的惨淡结局也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就这部片子来说,确实也可能是导演要表达的,至少在刚才简单的分析来看,Rebecca追求社会地位和金钱也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爱情增加一点砝码,这样敢于解开自己尴尬的女性身份争取表现自己,但求过得更好,在那个被紧缚的年代可谓是“离经叛道”,只能接受如此命运,但毕竟还是带着她那个时代背景的束缚,有其局限性,局限性正是后人来看值得同情、理解和深思的根据。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作者对整个当时社会人们表现一本正经内心各打着利欲昏心的小算盘的伪善进行映照、讽刺和鞭挞,也其实是对现代我们逐渐变味的努力目的的一种质问,对我们重新审视付出和奉献、适度原则等等的人生问题再理解的一次诱导指引。

我们每个人都是片子的每个人,我们即使只是个观众,看他们的故事,也许会对里面每个人都嗤之以鼻,觉得爱情幻灭也好,感叹人生就是一场戏也好,怎样都好,我们终究还是现实里的人,我们都活着,努力着,付出着,期待着,物质或精神的回报,或多或少地。我们不可能成为经院里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任何收获的圣人,大多数的我们为了生存,只是大多数的平凡人。看过片子,或是合上书卷,我们反思自己内心原始的声音,唯一能做的就是学着做到,我们即使无法置身事外,也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尽管,这可能需要你我一生的时间。

没有办法,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

名利场Vanity Fair(2004)

又名:浮华新世界(港/台) / 浮华世界 / 浮华若梦

上映日期:2004-09-01片长:141分钟

主演:瑞茜·威瑟斯彭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加布里埃尔·伯恩 安吉 

导演:米拉·奈尔 编剧:马修·富尔克 Matthew Faulk/Mark Skeet/朱利安·费罗斯 Julian Fellowes

名利场的影评

Freya
Freya • V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