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文互联网上以“当代大学生如何如何”字眼开头的嘲讽抨击,已经相当常见了。
每次的话题往下看,大多都是一棒子打死的架势。
当代大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
真的都是熬夜晚起逃课带饭小抄,这样的生活状态吗?
这部[美国动物],于今年上海电影节就已经与内地观众见面。
影片向我们呈现了普普通通的四位美国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及其引发的危机——
我们生来为何?怎样证明我们的独特?
海报下方一行小字也点破:没人想平平凡凡。
镜头下的男主角们,看似和其他学生并无两样——但他们早已在生活的矛盾中迷失了方向。
置身日常学习生活社交场合之内,却仿佛与周围的人事景脱节。
全片色调阴冷,配乐沉郁,主角们的言语和行为也慵懒茫然;
克制的氛围之下,倒引出以快速剪辑和场景切换、幻想与现实交叉、过去和现在的记忆偏差与重叠为主旋律的疯狂表现力。
安逸的外象下,主角们躁动的心正在等待着爆发的时机。
“你总想做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特殊,即使不知道具体该做的是什么。”
堕落如困兽的青少年们,到底怀着怎样的动机?
本片改编自美国史上最大胆的艺术盗窃案之一,四名大学生计划盗取校图书馆珍藏价值千万的初版奥杜邦著《美国鸟类》藏书。
本就空虚而困惑的他们,在搅入了乱如麻的计划之后,又会去往什么方向?
主人公的行为,难说有什么指导意义;
但他们的初衷、后果及影响,伴随他们和身边人永恒的改变,却能似一记重击般敲醒我们:
想要与众不同,究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错误的路途,美国梦的颠覆
“会很危险,但很令人兴奋。”
策划着奇特又古怪的不法活动,主人公将生活与影片情节混淆,并从影片里汲取偷盗灵感。
简单几个象征,主角们及大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本性已暴露无遗:
狂欢的外表包裹着的,是深不见底的空洞。
他们这一辈子,大到整个国家、小到自己父母,全都在向他们保证着,你们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我们都是,这没错——然而四位主人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实施的行动,却出现了偏离。
[美国动物]中的四位主角,早已不用像[发条橙]里那样沉溺淫乐、无恶不作;
但无论是过度压制还是过度放纵的生活,若不经正确的调节,比如片中人物做出的选择——都将引向悔恨的深渊。
生活中的犯罪会得到惩罚,并不一定会出现有些电影里那样意外的转折。
走不正之路去反叛的信念,自此开始崩塌的时候,邪心作祟之人,才会终于开始思考付出的代价。
类似的母题还出现在丹尼博伊尔执导的[猜火车]系列里。
自身价值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填满,却选择以出格的举动来挥发自己的多余能量——
就像[猜火车]中揣着大钱跑路的兰顿,意外的死婴和逝去的友人。
荷尔蒙要是烧错了地方,自己就是祭品。
致敬昆汀·塔伦蒂诺这部杰作的同时,大概也暗示了虽无血腥的此案,仍然充斥着混乱和不堪的戏码,即将导致一个难以收拾的结局。
[美国动物]用纪录片和剧情片交错的手法,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已出狱的原型人物们,以最大程度参与拍摄却完全不影响影片本身发挥效果的方式,起到了相当罕见的直接作用——
这些片段看下来,很显然,沃伦实在是个讨喜的混蛋——真实存在的,讨喜的混蛋。
饰演他的埃文·彼得斯,事实上很擅长塑造这类角色;
但沃伦本人,绝对是你在电影中永远都见不到的那种、如此真实存在的“讨喜的混蛋”。
从他们话语中可以看出,除去了悔恨之外,四个人仍然是典型的大学生状态;
这些年的监狱生活,使外界视角无法改变他们,他们所有的成长,都是靠着内心的蜕变。
很神奇也很自然地,观众会喜欢和同情不只是角色、而是他们本人了——
这就是本片最酷的地方。

灵魂的填充,歪曲后的代价
2004年特兰西瓦尼亚大学图书馆盗窃案,四名19-20岁的莱克星顿学生偷窃罕见书籍和艺术品,并试图在克里斯蒂拍卖行售出。
警察从拍卖行的藏品信息开始调查,经过电邮追溯到他们,全部四人在联邦监狱服刑七年半。
他们准备窃取的书籍——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绘制的《美国鸟类》初版,2003年曾被拍出570万英镑的高价。
2013年时,此书在世界上已知仅有119本,其中108本被博物馆、图书馆和大学收藏。
导演巴特·雷顿在创作剧本前,写信给服刑中的主角们邀请合作——他们的回信就成为了剧本的基础。
导演惊讶于信件的坦诚,以及主人公们所描述的展开计划的动机——并不是关于钱,且每人都有特别的原因。
透过信件可以看出,他们四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本打算走这么远;结果计划不如变化,事情开始不顺。
这在剧情创作中也是很有趣的起点——因为这几位罪犯们都很独特。
导演认为,和幼时显露的优质一样重要的,还有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
这迷失的一代在不断地寻找变得特殊和有趣的方法。这就是他创作的初衷。
这一代年轻人,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受到良好教育,从小被寄予厚望;
生命的独特是他们的权利,他们被许诺会成长为成功人物,结果不如所愿。
[美国动物]是一部关于动荡不安、迷失、自我认知疑惑、自我表达困难、对未来茫然的警示录。
正是这些,使这些年轻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巧的是,同样涉及青少年犯罪题材,[圣鹿之死]和[美国动物],显然都在标题的隐喻上下了功夫。
影片一上来,就题了一句有如[2001太空漫游]开头那般的暗示。
现代人既想得到肉体的满足,又需要精神的充盈;
而动物化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在这四名年轻人身上,铸成了罪恶的号角。
距离案发已过去十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主人公们都在监狱度过,与主演们交流时他们已经成长为了完全不同的人;
演员们不需要感到对原型人物有义务,而是重在找到片中精神状态下的演绎方式——
这一点通过在片中用剧情片和纪录片交错表现,达到了精彩无比的碰撞效果。
一个错误的选择,对涉案的所有人都带来了影响。
(这名退役警官表示,当时其实45分钟内就破案了,只是核对信息需要更久。)
此案是他34年半的职业生涯中最记忆犹新的案件之一,警官希望这七年半的刑期给了他们真正的反省和教育。
她在看完影片后也终于原谅了他们——她的眼里,这四个孩子不再是罪犯,而是只是做了蠢事罢了。
查斯说,对于电影刻画的自己的行为并不骄傲,但自己年轻时误入歧途的决定,是使自己成长为了今天这样的人的原因。
引火烧身,便在劫难逃。
影片结尾处覆盖着遗憾,颇让人唏嘘叹惋;
但主角们的重生,也能看到乌云背后的光亮。
我想说的大概就是:少作大死,麻烦各位从合法途径实现人生价值。谢谢大家。
-
文: 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美国动物American Animals(2018)

又名:美式禽兽(港)

上映日期:2018-01-19(圣丹斯电影节) / 2018-06-01(美国)片长:116分钟

主演:埃文·彼得斯 巴里·基奥恩 布莱克·詹纳 安·唐德 乌多·基 

导演:巴特·雷顿 编剧:巴特·雷顿 Bart Layton

美国动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