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拍一部“命题作文”的电影,既不会让舆论产生夹带私活的流言,又不会给观众留下江郎才尽的印象。
有人选择放弃了龙标,同样也饮下了经费有限的苦酒,拍出了《椒麻堂会》;
有人放弃了剧情和主题,将枪火塞满了胶卷,在IMAX荧幕上留下残肢、在杜比音响中留下爆炸,拍出了《井冈山》,也给所有后来者留下了一个不会出错的参考答案——弱化情节的同时加强视效,再加点泪点;
而有人试图在出走和自我修正间走一条中庸的路,不放弃历史和主题,同时也希望在尽可能少修改的情况下,顺利在国内上映。
而这,就是国师试图在每一部电影中追求的,唱赞歌的同时讲述一段允许被讲述的历史。
全军朗诵《满江红》,在整齐划一的“莫等闲”中,白头的有岳家军的残部,也有一个个在监管下,空悲切的编剧和导演。
在前线的四合院中,所有的牺牲和奉献仅仅只是为了一场诗朗诵,一个忠诚和清白的证明,将故事流传下去,如此的落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在常人的认知中,要去证明的似乎绝对不会清白和忠诚、绝对不会是岳家军,毕竟史书后的史官的春秋笔法支持、民间里有传奇和故事的传颂,甚至迫切想要去自证“清白”的,大概率会是秦桧。
在这样的收尾后,所有的情绪全被导向了这场大型的诗朗诵,在纠结所有和诗朗诵的问题后,我们也很难再去了解那段已经老生常谈的历史,也明了于胸公众号喋喋不休的科普,至于皇权、军权和相权的种种小心思、风波亭事件,也被观影后的日常生活给掩盖。
在血和墨已经淡去的五年后,大宋终于和曾经或许可以势均力敌的对手坐在绥靖的谈判桌上。而曾经的怒发冲冠的岳家军,此刻想的不是“八千里云和月”,而是为了忠诚的名号去奔波。
这样的落点选择,导演成功用荒谬消解了所有夹带私活的低语,也让监管在看到电影的时候松了一口气,但是如此荒谬的结局却让所有了解那过去故事的人感到寒心,我们所能接受的表述难道仅仅就止于此——小品的表现形式、荒谬的目标动机,仅仅而已?
你们在追求什么?
岳家军残部张大在秦桧和谈前夕,追求着恢复岳飞的名誉;孙均在一场场风波中随机应变,追求着明哲保身;何总管生动地阐释了有能力没立场的人的最佳形象,他只是在秀很难说在追求什么;武总管则展示了一个很有关系的关系户在乱世边疆中风雨飘摇,但仍然追求着皇帝的肯定;而秦桧在这短短一夜间找着那个揭示秘密的纸片,追求着维护自己的仕途和生命。
大家都有自己的追求,只是似乎再也没有人追求“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在风波亭中,一切都到此为止。
而满江红中,似乎也有着院墙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