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央视看过《马向阳》的零散几集,觉得还有点意思,只不过那时看电视少,每天一两集太拖,也没看完。可能还没嗅到其中的味道吧?
最近看了《山海情》以后,找了《马向阳》再来看;小米电视可以追剧,两天就看完了。深有感触。很想找机会捋清楚了写的更加深入一点。但是毕竟不是疫情封城时节,无所事事,也出不了门;总就没法完整梳理,还是趁着记忆犹新,记下一点最直接最深的印象吧。
城乡交融,从改革几十年来形成的城乡差异二元化,通过第一书记的任职,记录这段城市中产的代表马向阳和大槐树村这一城郊农民们的从陌生到熟悉到情深意长的共融成长的过程,在理智和情感的双重交织下,从做事到做人的点点滴滴,聚焦“土地”和“人”两大核心要素,演绎了一段令人牵挂、令人共鸣的“沂蒙新曲”~~令人感怀动容。
马向阳不是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是最圆滑的城市体制内的官僚,贵在真实、坦诚、不打官腔、不搞潜规则、不长袖善舞、权谋加身。从最初的不得已应付到逐渐的融入乡村、到为了村民长远发展尽心尽力、以至于不断前进,这个过程描写的真实可信、不形式主义;有做事的目标进程,也有做人与村民们共情的细节情感。以土地纠纷作为下乡的开篇挑战,贯穿整部剧集,到最后得人心、得以解决土地涉及的人和事,徐徐道来、娓娓而谈、曲曲折折,虽也有一些不尽合理(比如拖延土地款被骗的疑案这么久),但总算有因有果,交代清楚~~土地和人,在故事和情感的交织中得到了双重的推动和升华,以大槐树这一寄托着无限精神的载体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
诚如短评所说,老祖奶确实高大上。但是山东背景的“沂蒙”情怀绝对有基础,也有感染力!“支前”煎饼的铺垫和成功令人信服,也具有感染力。
出于故事的需要,树立了以刘二叔为代表的的对立面,抛出矛盾,对手演绎,极大地丰富了内容——当然也有评论说的“整个村子不用心做事尽想互斗”嫌疑——大体上这些矛盾还是有基础的,还是和“土地”这一核心命脉联系在一起的:流转的取舍和方式的取舍;更体现出“小我”与“大我”的价值取舍。大结局里,马向阳在大槐树下的一段讲话,自然成了结案陈词:第一书记的无私终于感动了局限于“小利”的对手们~~
梁会计和老婆是负责搞笑的小品人物角色。出演很成功。
与很多评论挑剔的观点不同,我是认可周冰这个角色的。她是科班出身,一直努力也很顺利的学院派,又有于院长导师的长期关照;自然做事有刻板一根筋的风格,又带有一点这种知识女性的直率性格。当然,放在乡村治理这样的复杂的人事氛围下,她就显得有些过于腔调和格格不入了。但是也是这种差异化和距离感,才与村民们有了一种马向阳所不同的互动和另一种信任和价值力;尤其是其发掘土地价值、带来大棚技术、实质性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和剧集里体现出来的一样,和马向阳相得益彰地实现扶贫攻坚、带动大槐树村共同富裕的~~
这样,马向阳和周冰的相识、相伴、相知,就令人可信、可羡了。也因为这一背景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他们的情感演进,正如《伤逝》的名句——“爱是有所附丽的”——他们在结尾的分离和遥远的想念和期待,在最后一刻的大槐树下的重逢,真的感动我了~~
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
是匆匆流逝的华年
还是再没归来的燕
是什么将往事,写成了书签
是人来车往的城市
还是夕阳尽头的烟
风吹开夏花,风吹落秋叶
追梦的人啊,走得那么远
看青春时光,云水般流淌
那一年你挥手
画下片蓝蓝的天
你是否还记得,最初的梦田
不回头远去的昨天
我们曾经许下的愿
是什么模糊了,我们的视线
是年少轻狂的诺言
还是梦中久违的脸~~
是这片土地和人,吾土吾民,成就了我们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