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2-23

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

人性光辉不过是为了更鲜明的衬托肃杀的无情。
要是人人自由富足文明先进,还需要推崇敬佩人性的光辉,这个定义根本不会出现,只是为了进一步衬托毁灭的残酷。一切善都源于恶,恶是人的本源也是动力,善只是后来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的幻想,一种崇高的愿望文明希望来遏制我们本性存在着的恶。
或者根本没有善恶之分,我们的本性就是如此(还需要多少次的恍然,这样的经历太多了,每次都是忘却重新推导)我们本性就是滥交贪婪也有奉献热情等等,就像现在那些原著民,我们所说的恶只是被道德社会秩序所抵抗而所提出的标准而已,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是。文明越高,或者是自我探求按照人类发展至今的道路研习(我一直觉得我们可能会有其他文明出现,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想法我们了解都不曾了解想都没想过,就像无知的你学新知识那样,而那新知识搭建的桥梁你未曾走上。根本不是一步步来的)越高(甚至自己根本未曾了解探寻过内心的暴力等等那一面整天被文明友善平淡的圈养你根本不得而知),你就被灌以那些概念了,让你产生判断让你去做判断,做人不要太认真我感觉就是源于此。

u have no idea 这个作品给我本来弱小无知的政治观带来的冲击有多大。对我这个理想主义者以为大家都很文明先进和蔼善良就算愚昧我也能自得其乐,这样的冷峻这样的直露的惨白这样的悲剧实为震撼。
没有像美国片一样直抒把惨痛的一面尽情渲染达到的视觉效果,那种美好的东西在前面真切的让你感受到,后面失去的轻描显得更为悲怆,神来之笔,让观众自行去体会这其中的失去。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激情。

生活的苦难造就了艺术的激情,真正的激情使得激情的形式自然而然地诞生,无需繁复矫饰卖弄,就像古希腊科林斯时代的雕塑,质朴简捷明朗与内容浑然一体,不会出现好莱坞影片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浮夸空虚的现象。
艺术发展到巴洛克和洛可可时代,繁复矫饰的形式只能掩饰内心的空虚和冷淡。
整个时代时期的发展,那些艺术家流传的是或是能代表这个时代的精品已经无法再超乎这个阶级这个时代或是一些为这个时代所不能理解却那么的直击人心。
最开始的艺术萌生到现在的发展一步步下来,我希望的是能为这个构建尽自己的一份力,也让我能从这个大体系里找到自我的归属和侥幸的话它会回答我一些问题给我一些启示,让我这个渺小悲惨的生活有点价值意义去追求,尽管大部分时间都是徒劳而且又极有可能被各种短暂的欲望循环耗费人生。

好莱坞将生活变成了一场无休无止无孔不入的游戏。玩具天地好人坏人界限分明的是非观念对情感的游戏式处理。

当今的特征是一笔勾销一代又一代人,原有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仍旧存在,只是更换了颜色。勾销了他人的生活和整整几代人,意味着并不惧怕30年后会勾销你的生活。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对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怀有荒唐的警觉。

简洁有效的形式和大量的细节,剧情急转直下,同时又从始到终具有毛绒绒的质感,体现了俄罗斯文化传统,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重视场面设置形式质朴影调优美回味深长,在高光加柔焦方式上的运用,尤其体现出反观30年代时的会议一般的梦幻感。

父女在宁静的河上漂流,背景是幽静的绿色,寇托夫谈论女儿娇嫩的小脚,那一段对未来的诗一般的美好展望是导演在向人们展示30年代人们的内心生活,这些话我们小时候也听到过父母讲过,生活总会变好的,你要相信政府努力工作孝敬父母。尽管他们轻信、容易冲动、被蒙骗,可他们是善良的征程的俄罗斯最后一批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指导思想,他们也不明白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过错,为什么好的会突然变成坏的,美好的生活会突然变成毁灭。

烈日灼人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1994)

又名:毒太阳(港) / 烈日灼身(台) / 烈日当空 / Utomlyonnye solntsem / Burnt by the Sun / Soleil Trompeur

上映日期:1994-05-21(戛纳电影节) / 1994-08-31(法国) / 1994-11-02(俄罗斯)片长:151分钟

主演:欧列格·缅希科夫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茵格保加·达坤耐特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编剧: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鲁斯塔姆·伊布拉吉姆别科夫 Rustam Ibragimbekov

烈日灼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