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这部剧,在整个美剧历史上都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从1994年开播,到2004年结束,十季,256集,总长度接近100小时。
就是这100个小时,帮助它的出品方NBC拿了56次艾美奖提名,获奖6次。9次提名金球奖,获奖1次。还有其他大大小小小的奖杯,它拿了25个。
它是美国史上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全十季收视率均列年度前十。最终季的最后一集在时代广场大屏播放的时候,上万人一起跟着落泪。
在它播出的时代里,它是整个美剧界唯一的神,无人能够撼动。
这就是《老友记》。



写《老友记》,说实在的我有点忐忑。
壹哥上初中的时候(再次暴露年龄),新闻播到最后总会有一些国外的娱乐新闻,当时就总能听到这样的消息:《六人行》(《老友记》的另外一个译名)获得本届艾美奖……从那时起,“六人行”这个名字就刻在我脑子里,成了我对欧美影视最早的印象之一。
后来经历了更多人后才知道,《老友记》不是我一个人的,它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中国一整代年轻人的美剧启蒙。



太多人拿《老友记》当学英文的资料了。小壹跟我说,要不是被《老友记》培养起了对英语的爱好,她的四六级不可能过得那么轻松。
除了功能性,更多人告诉我的是如何被《老友记》感动和治愈。我的两位女性朋友跟我说过差不多一模一样的话:“难过的时候就去看《老友记》,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就连我自己的感情都和《老友记》密不可分——我和大学时的初恋相识是因为我介绍她看《老友记》,后来最常做的事就是我陪着她一遍遍地重刷,一遍遍帮她擦干笑出来的眼泪。
我都记不清初恋的三年里这部剧我到底刷了多少遍,据她说是十遍。我只记得的是她毕业出国前,最后一遍没有刷完。后来我们分手了,我就再也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集。



《老友记》是太多人的心头好了。后来这么多年,我再也没有找到像它一样给予我如此多“陪伴感”的电视剧。
没错,陪伴感,这是《老友记》区别于其他美剧的最大特点。
这种陪伴首先就是“与演员共同成长”,我们经历了六个人从这样:



变成这样:



时间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痕迹:钱德勒曾经因为药物滥用忽胖忽瘦,和莫妮卡结婚之后,稳定在了一个贫嘴的胖子的形象;
同样发福的还有一代男神乔伊,那句“how you doing”说得越来越少,贪吃却是永恒的;
莫妮卡保持着她一贯的好身材,瑞秋和菲比则不停地换着发型和发色;改变得最少的是罗斯,依旧是那个风度翩翩的大衣男。
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观众和角色在度过同等的时光,看着他们一点点成熟和老去,就像是自己身边的朋友一样。



当然,国内观众大多是在剧集完结后才看到的,我们更可能的是在几个月里经历了他们的十年。但这种时间的流逝感却同样清晰——每遍重刷完,就感觉自己老了十岁。
但是话说回来,能做到这一点的美剧有很多。我也曾看着《权力的游戏》里狼家兄妹从幼稚孩童长成青年:



我也曾伴着谢耳朵和Amy从相识、相恋、吵架、和好、最后结婚:



但是坦白讲,《老友记》给我的陪伴感是超越任何一部其他剧集的,豆瓣平均9.7的美剧史上最高分也证明了大多数人和我想的一样。



从各个角度上讲,《老友记》都不止是一部剧,而是我们的朋友。
后来我想了很久,究竟它的魅力来自于哪里?是因为超强的编剧吗?
《老友记》的台词能作为英语学习的资料,是因为它们太经典了。据说每集的剧本都是编剧和几个演员一起开会敲定的,开拍前再反复朗读,保证每句台词都有最佳的“笑果”。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曾经评论它的台词:《老友记》每一集的笑料,都是别的喜剧一季的总和。
后来,甚至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专属“笑点”。比如最毒舌的钱德勒,他说话时总是很刻薄地强调“be”这个词。



这里钱德勒在自嘲他和乔伊过的是“美国白人垃圾”的生活方式,他说的是“could we be more white trash”,并且特别重读了be
以至于第三季之后,所有人都在拿这件事模仿取笑他:



当然了,钱德勒身上最大的梗是别人永远记不住他的工作——有一集几个人玩竞猜争夺公寓的使用权,莫妮卡和瑞秋就输在了她们根本不知道钱德勒到底做的是什么,只知道他做的是跟数字有关,上班还要带着个公文包:



再比如古灵精怪的菲比,经常做出一些戏精上身假装别人的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音乐才能,和那首无法被取代的神曲《臭臭猫》:



再比如强迫症莫妮卡,小时候就得过“组织能力奖”,见不得任何地方脏乱差。有一次甚至因为听说别人家里很乱,就控制不住提着水桶要给人家打扫家。钱德勒曾经吐槽她:“幸好你没有把杂志摊开,否则她(莫妮卡)会把你眼睛挖出来。”



曾经三次结婚三次离婚的罗斯,也因为“离婚王”的名号被大家取笑:






其实所有人的专属笑点,都是和他们的人设密不可分的:
娇气而有点“事儿多”的傻白甜小妞瑞秋是个富家女,她的骄傲让她在婚礼前夜逃走,也让她和罗斯的感情始终无法稳定;
组织能力很强的莫妮卡,小时候是一个没有人喜欢的胖女孩,是自律让她瘦了下来,所以她崇拜纪律性;



毒舌刻薄的钱德勒,是一个父母离异,充满了边缘感的敏感少年,他调侃世间万物,其实是在用玩笑和一切划清界限,保护自己;
唱着《臭臭猫》,神神叨叨的菲比,她的身世更惨:几乎没见过生父和生母,养父进监狱,养母自杀。和钱德勒一样,她用疯癫来对抗这个伤害她的世界,又迫切地需要得到关注和掌声;



那个从小就不受女孩欢迎的罗斯,虽然拼命学习当上了教授,却难免一次次在女人身上栽跟头的命运;
意大利底层劳工的后代乔伊,他随意聊骚女人的习惯可以说是意大利人的天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底层人的真实。但就算“不正经”,他也坚持了演员的梦想坚持了十年。



看到了吗?这六个人虽然整天嘻嘻哈哈,但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带着一点与生俱来的“缺陷”,但他们依然嘻嘻哈哈地活着。
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不像《权力的游戏》,我们需要一张地图和家族谱系表才能厘清人物关系。也不像《生活大爆炸》,女孩们需要去百科一下瓦肯人的打招呼手势才能理解geek的生活。
《老友记》里所有人跟我们的距离,是零。



他们身上有我们的懒散、自私、小聪明、原生家庭阴影,他们像我们一样贪吃、易怒、有攀比心、甚至色迷迷……他们,就是我们。
而这,正是《老友记》那种无与伦比的陪伴感的来源。
反过来,让《老友记》成为第一美剧的原因,也正是这“懒散、自私、贪吃、易怒、有小聪明、有攀比心、有原生家庭阴影、甚至色迷迷”的六个人,就算看清了彼此的缺点,却依然选择在一起,选择守护着彼此。
就像那首主题曲唱的:“I will be there for you”——我永远和你站在一起。
当我们看着三个“疯婆娘”穿着婚纱自嗨的时候:



当乔伊得知父亲出轨情绪崩溃,好基友钱德勒安慰他的时候:



当钱德勒终于克服了婚姻恐惧,向莫妮卡求婚的时候:



当菲比在雪地里哭着讲出:“你(麦克)就是我的家人”的时候。



每到这些时候来临,壹哥和所有老友记粉丝想的都是同一件事:如果我能有这样的朋友,该有多好!
当然,我们也许会有交往多年的好朋友,但我们并不会和朋友们住在一起,也不会天天下班都去一家名叫“central perk”的咖啡厅泡着。
越长大越孤单,我们每个人都在一条注定孤单的路上头也不回。
所以,永远在彼此身旁的那六个人,其实就是属于我们这个孤单时代的童话。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的配图里他们总是围拢一起?
《老友记》播出的那几年,正是美国由克林顿转向小布什,高速经济发展伴随着巨大危机的时代。而《老友记》在中国火起来是在21世纪的头十年,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同时中国人最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代。
这两个时代有着同样的后果:传统家庭结构被打破,年轻人脱离故乡大量涌入城市,朋友和恋人成了他们新的亲人。
人们骨子里对简单纯粹亲情的向往,是让《老友记》成为永世经典的原因,不论美国还是中国都一样。



而《老友记》做到的甚至比这更多。
整部剧里面最引人深思的是这些情节:罗斯的老婆是个女同性恋,但是罗斯离婚后还是和老婆做了好朋友,并且出席了老婆与女伴的婚礼;
菲比帮弟弟代孕了三个孩子,最后还是嫁得很好;
莫妮卡和自己父亲的朋友理查德相爱,但他们俩相差了二十几岁……
看出什么了吗?没错,《老友记》里包含了各种为传统社会所不齿的事:同性恋、未婚先孕、老少恋……但它对这些事没有道德批判,反而持的是包容理解的态度。



在《老友记》的乌托邦里,任何事的发生都是源于爱,任何事的结束也都是归于宽恕,唯一不变的是六个人之间的感情。
就像故事的发生地纽约一样。
纽约本就是一个极其开放包容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人,也可以体会到赤裸裸的贫富差距,这些《老友记》里都有,这部剧的开放和包容和城市本身是相通的。
最后,请允许壹哥怀个旧,我想带着大家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



罗斯刚刚离婚,在咖啡厅里和朋友们发着牢骚:“我只是想再次结婚。”
穿着婚纱的瑞秋推门而入——她刚刚从婚礼现场逃出来。



看着这“说啥来啥”的新娘子,钱德勒抖了个机灵:“而我呢,想要一百万美金!”



这是整部剧的第一个笑点,也是壹哥决定爱上它的瞬间。
谢谢你钱德勒,谢谢你,《老友记》。


老友记 第八季Friends(2001)

又名:六人行 第八季 / 都市六人行 第八季 / F·R·I·E·N·D·S / Six of One

主演:詹妮弗·安妮斯顿 柯特妮·考克斯 丽莎·库卓 马特·勒布朗  

导演:Kevin Bright 编剧:大卫·克拉尼 David Crane/玛尔塔·考夫曼 Marta Kauf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