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影评~轻微涉及剧透。
昨晚看完之后真的觉得很惊喜,一晚上没怎么睡着。今天10点多开始把昨天录的几段小视频整理成了文字稿。相信他们以后能创作出更棒的作品。 然后文字没有做精修,哈哈,没有去掉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也是为了更接近真实的转化~
然后很期待未来能看到传说中的100分钟剪辑版。
====
“电影是自由的,没有顾忌的。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觉得拍电影是一件害羞的事情,那你一定拍不出一部好电影。”
摄影黎忠:我们在拍摄这个片子之前,前期准备特别充足,才让现场特别轻松。包括测试片,包括机器的选择,甚至细致到包括时码怎么样去配对,我们都有去测试。对于这个片子的内容和形式,我们也做过一些小测试。包括导演之前拍盛老师一个纯正的纪录片,我也去看,去感受这样一个东西。只有这样一个前期准备的充足,到了现场才会有一些更多的惊喜带给我们。我就想说一个,研究生考试的时候林韬老师问我,你对纪录片的一个观点是什么?是个英语口语问题。我就说是shoot,拍就行了。对于这样的一个片子来说,拍摄过程很顺利,也拍到了我们想要的素材,整个过程也特别愉快,片子结果也特别好,个人觉得。谢谢各位主创配合摄影的工作。
录音郭境熙:我觉得最值得分享的两个点,一个是,就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在我们确定了这个片子的纪录片风格的时候,我们就尽量考虑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让观众听不出来我们有做过。让它听起来好像就像是在现场录下来的一样。所以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就是把后期一些痕迹都抹除掉。另外一个是因为这个片子本身素材量比较大,之前还有个版本可能要到将近100分钟。像这么大的素材的管理量,其实我们在同期用了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流程,让声音是能在后期进行回套。这样导演在进行剪辑的时候就没那么难受。我们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最后也成功了。很感谢各个部门的配合。
录音白雪滢:对于这个片子我觉得只有感谢可以说,这个片子所有主创都是我大学最好的几个朋友。最后大家一起写完,一起讨论剧本,到拍摄完,拍摄完之后声音也是,因为50分钟的片子实在有点长。就一直做,中间也改了很多次。导演也尽快去给我们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我们想要的那些东西。这个片子的题材其实是一个伪纪录片。包括片子的片名是在中间才出现。这个片名《课间休息》把片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伪纪录片部分,一部分是我们想表达的偏故事片的部分。所以在做的时候,我们就在前半部分会更偏向于纪录片,包括声像啊什么的,都会分的比较开。到了后半部分更偏故事片,就会个方面都会收一点,台词啊什么的会更饱满一点。制作方面就是这些。很感谢,这个组真的很好,很开心跟完这个组。
制片渠诚:这个组是一种全新的流程,对于制片组来说。因为它是用伪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的。在制片组最早和导演组交涉的时候,我们就想到,可以完全按照剧本,比如说剧本上说这是第一天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在第一天拍,我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场次来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场景,还原表演,还原很多事情也避免很多穿帮。这是我们做的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尝试。其次就是这个组真的是幸运吧,因为比如大家看到的内景以外,很多的外景,我们都有幸获得了很多人都帮助,付出的代价特别少。包括最大的那场,足球场的那场戏,付出了相当少的代价,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只能用幸运来形容,也特别来之不易。最后感谢我的朋友们,我们一起做出了这部片子。
美术魏宸翰:前期的时候还是很辛苦的,包括设计阶段还有执行阶段。我们第一次去看景的时候,盛老师搬家了,从他本来住的房间搬到了隔壁房间,所以他所有的东西都特别少。给他基本上换掉了很多东西,然后重新营造了这样一个效果。这个题材也是第一次遇见,就是希望给它做得不容易让大家发现的样子,就跟冰山一样,90%都是在下面,大家能看出来的,呈现出来的只有10%嘛。这次拍摄也是很开心的,每天和朋友们吃的也挺开心的,玩儿的也挺开心的。
执行导演侯眺:执行的时候很轻松,因为盛老师和董劼都很会演。主要的工作其实是前期的剧本的讨论。包括呈现方式的讨论。我记得前期的时候比较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比较在意伪纪录片这个形式,但按照最后的这个剪辑版本,以及大家今天的反应来看的话,就主要是内容好~然后我也知道他一开始定这个形式的时候,其实在申请毕联的时候还遇到了些阻力。我觉得都是把形式看得太重,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的人吧。(然后提到了董劼《迁徙的间隙》这本书,然后很不幸被一个路过的大姐打断了,有一小段没录上)
QA导演观众问答环节:
问题1: 盛老师那些小细节,比如拿菜刀划酒瓶子,或者用碗装红酒,很多很多。比如墙上“动起来,动起来”,还有在游戏里玩儿,跑。是你在剧本里想到的还是在现场撞出来的?
导演董劼:你说的前面两个是剧本里写的(刀,碗)。“动起来”是勘景时候发现的。游戏是,我拍了很多他玩游戏的画面,因为我直觉上觉得应该能用。所以就拍了很多游戏的画面,然后挑了一些。诸如此类的很多细节,有些是剧本里有的,有的是我们勘景的时候发现的。比如他拿鸳鸯锅洗脚的那个,就是我们勘景的时候。剧本里写的是铁盆。勘景的时候发现他有个鸳鸯锅,然后美术跟我就当即决定这个挺合适,然后就用了。就是都有吧,这种细节。
问题1-2: 您跟盛老师对那些重要的戏,就是有剧情的戏的时候,如果你反复教他,如果他没满意的话,让他反复演,他还能表现出那么好的状态吗?是怎么指导他表演的?
导演:跟盛老师的合作呢,可以分几方面来谈。一个是它有一个前期的基础,就是我大一的时候拍过一个他的纪录片。他在那个纪录片里的表现就非常的松弛、自然,也不怕镜头。这个是给了我一个心理的预估,就是我知道,我能让他演自己。就是如果我拍纪录片都不成功的话,我可能就不会选择让他演了。然后基于这个,第二个就是我们在前期准备的时候,我和我的组员们就提前很久就去跟他接触。就是去看景。说是去看景,其实更多的是互相熟悉。有时候我们也不安排什么任务,有时候会试拍,有时候就是坐着,就是我们在房间里,他也在房间里。先把这个尴尬的过程给度过。然后后面大家就会非常熟悉,他们也会直接聊起来。这种直接的接触其实会比我再去给演员去解释角色要更加直接一些,也更加感性化一些。然后就是现场,现场的话盛老师是没有剧本的,我们也是没有分镜头的。就是我们会给每场戏告诉他一个规定情境,就是这场戏你要干什么,然后我会先跟他试,那么他可能会根据我的台词说他的台词。我们的剧本里面有台词,但那个是我的保底方案。就是现场是不给盛老师看的。盛老师就会以他对这个情境的理解去说出他的台词和表演。那么我们就在这个前两次是相当于是走戏,差不多把内容固定下来之后,我会先拿摄影机拍。就拍的时候其实就是试拍了,就是我的摄影机开着,就相当于记录下了他的表演。这个过程大概也是两到三遍之后,整个调度和运镜就确定下来。这个时候我会把摄影机交给黎忠。黎忠会以比较专业的方式拍一遍,就是会避免一些技术上的失误。每场戏就是连着拍,像盛老师这种素人演员,你让他完全按照分镜头一个一个演的话,其实会有点破坏他的情绪。那么他连贯表演的话,其实效果会好一些。当然每一条的表演他一定会有不一样,那这个不一样其实是给后期剪辑提供的是更多的可能性。它是好的。我们也会刻意地,可能就是设计这个运镜在这条和下一条的不同,为了方便剪辑。那么盛老师是一个挺有表演天赋的人,他能够把之前生活中的经历包括记忆、情感去提取出来、再现。而且他会自己设计一些小的细节和调度。这个也是很幸运的地方,就是他的表演是超出我们预期的。所以基于他本身的这种能力和我们的工作方式,呈现出来的这个表演,应该还是相对满意的。
问题1-3:所以很多呈现的画面,戏里是你拿着机器,实际上是摄影老师在那机器拍,你在外面搭词?
导演:对,没错。我们拿a7拍的,就是黎忠拿着,我在旁边搭戏。
摄影:其实也有些素材是用他自己拍的,所以技术上的失误跟我没关系~
导演:对对,有些不该对虚焦啊,晃动啊是我造成的,有些好的那个是黎忠设计的。
问题1-4: 手机留言的那个,是拍了好几次实拍的嘛?怎么留言能恰到好处地说留言成功?
导演:那个应该是拍了七条还是八条。这个应该是第六条。就是卡了几次点了。这个细节也是剧本里没有写,勘景的时候我急着找他,发现他电话不接,然后又留言。然后我们觉得这个可以放到剧本里,然后就用了。
问题2: …保留了多少真实性,就是表演的真实性是打引号的。因为就是它,虽然是一个伪纪录片,但是它跟以前那些伪纪录片不太一样。以前的伪纪录片是一个全新的、虚拟的剧情,但你这个是在已有的真实基础上加了一些剧情,所以就是怎么去把握真实与虚构的平衡?
导演:ok,这里面的真实和虚构,其实它更多的是我们搬演盛老师可能部分的经历。就是比如说他跟他母亲的关系那个,是他真实生活中有的,但是我们是要把它提炼出来,去再现。那么我们不用管它,就是我们在前期的时候去包括有采访,然后又交流,我们会大概知道他的一个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但是他到拍摄的时候,其实他片子里呈现的这种心理状态,其实可能是他两三年前的一个心理状态。但是我们需要去跟他说,这个我们会直接跟他说,你要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很幸运的是,他能够理解,并且他能够比较好地把它再现出来。那么像学生失踪和丢猫这种。啊,丢猫又不一样。学生失踪这个是完全虚构的。虚构的话,那就是给规定情境。就是说遇到这个情境的话,会怎么办。这个可能就是跟职业演员一样了,就是你知道一个假定的情境之后,怎么去进行表演。像找猫这种,就是他之前生活中可能有丢过,那么你就是需要让他去代入那个情境,把他之前的情感和记忆提取出来,去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