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0-25

假小子:触碰与被触碰

孩子是特殊的群体。在某些特定的时段里,人类的成长呈现一种混沌的状态,一如宇宙的原点。试问我们会为一团暗灰白色的混沌定义性别吗?个体挣扎在胎衣中,已被无形地塑造成人的模样。为繁衍而产生的性别分类是茹毛饮血社会所必要的,那么现在被压抑在暗流涌动之下的社会规范正将性别划分强制化。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愈加拉远。
故事主要展开于一间房子与附近的林子湖泊间。在大段相处画面中,导演借此着力铺陈家庭关系中孩子与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并行着洛儿与心中米克的交互感受。画面语言丰富,台词精简却不乏内容。
回到故事开篇,标志着男性与女性的蓝色与红色在TOMBOY的片名上浮现、交错。一种观念要求孩子套上不同颜色的外衣,男生穿裤子、打赤膊,举止放纵;而女生生长在裙子里,不论内里是放荡荒谬还是乖巧伶俐,皆身处统一的模式中。洛儿、洛儿妹妹甚至母亲肚中的孩子,都在这个看似开明的家庭里相互拉扯着我们对性别的认知。在明亮的屋子里玩游戏,在昏暗的光线下谈心……细腻的视角说明了片子的想法并未完全聚焦在朦胧的性别认知上,更走入人类群体角度,完整展现了洛儿在混沌时段中所经历的欢喜和忧愁。母亲拥抱了心目中可亲的女儿,也粗暴地为她套上了蓝裙子。父亲放手让洛儿开车,没有隔阂地交谈,沉默和拥抱填充了空气的空白。最喜欢妹妹,一句 “我哥哥最好了,女孩子都爱她,可他只爱我” 。甚至于宝宝的出生,都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它将被赋予什么性别颜色,又将如何在群体中生存。
喜欢这样的拍摄手法。一是在于光线的明媚,环境的绿色与水光交融,化在了介于稚嫩与成熟之间的脸庞上。二是在于语言的空白与长时间聚焦于人物活动带来的窒息感。三是在于准确抓住的细腻心理与行为:主角与自我独处,情绪生于肢体与眼神之中;模仿、捏橡皮泥、收藏皆是隐秘心事。
片子并未尝试表现主角剧烈的心理波动,或许可以接受短评里的这个观点。 “也许性别困惑只是她生活中一段小小插曲,五年十年后回想起假小子的夏天也许只是一笑而过” 。如此,妄自揣测任何人的生命体验都颇为可笑,笔下未必写作“真实”。接受真实的心理状态,或许不美,但人应当被赋予如此的权利。
回到故事,美好春光对万物开放,两只小熊的拥抱醉在毛茸茸里。

假小子Tomboy(2011)

又名:装扮游戏(台)

上映日期:2011-02-11(柏林电影节) / 2011-04-20(法国)片长:84分钟

主演:佐伊·赫兰 玛龙·莱瓦纳 马修·德米 让娜·蒂森 苏菲‧卡达 

导演:瑟琳·席安玛 编剧: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

假小子的影评

修
修 • 好酷
小排
小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