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放映活动放的这部电影
比较触动的有两个点吧,一个是frank与机器人的感情(或说他对机器人的感情),一个是人与人的沟通,如电影中frank与家人的关系,与子女的代际沟通问题...
(一)
机器人在电影中可以说是个忠犬向的照看者了,更是个愿意陪着frank做疯狂事的老友记,对所有order照单全收,不乏同理心和共情,想必谁也忍不住要把它当知己老友吧。
而无人陪伴、无人理解,脾气糟糕的frank,身边终于也有了位包容又愿意倾听和支持他的伙伴了,可以感受到,在遇到机器人后,他内心的逐渐柔软。
始终相信机器人的发展会越来越智能,更能通过数据、技术去感知人类情感、去习得人类思考方式...这必然是个趋势。相比起对机器取代人类的恐惧,我更期待机器人逐渐发展完善,与人类共生共存的一个世界。
坦白说,人类之间的沟通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突破的壁垒的,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感知、互相理解,是极度困难的。且不论语言的表达误差,人类作为极其复杂的动物,也常常难以将自己向他人和盘托出,即使是面对最亲密的人。一来我们未必完全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及背后的因由,二来即使清楚我们也未必愿意把自己完全的向他人暴露。更何况还必须得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准确无误的表达自我,表达、让他人理解自己,难免困难重重。
而一个为“我”量身定制,甚至可以在与“我”相处过程中,不断了解“我”,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去照看我、陪伴我、理解我、适应我的机器人,简直是个完美的专属soulmate好么...
对孤独/孤僻的人来说,这样的机器人,绝对是个精神良伴。我可以向它倾诉所有,它也愿意理解和有所回应;我也可以把所有的自我在它身上投射,纷乱的、复杂的、分裂的,它都可以承受..去容纳...
记得有个辩论题目,问的是“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在我看来绝对是认为“算”的。反方多会用“人工智能”不是真实的人类、用“真”与“假”的取舍这类措辞去混淆视听(例如说爱上则是陷入“假”的、虚拟的世界),但却忘了,我的“爱上”,我对其投射的情感,是真实的发生的,哪怕对方是不具有血肉之躯的机器。而它让我“爱上”的地方,也是真实不在的,即使那是由数据构成的,又有何不可?人类的思想,不也由复杂的神经、细胞所构成吗?这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别。
何况,相较于人类的不可知性,机器人还可以有所设定,可以设定成忠诚、温柔等特有的模式....我们总是在找伴侣时,期待对方带走某种“属性”,所谓到寻找适合自己的类型,这种寻找适合类型的行为,和我们去设定机器人的特点、模式,异曲同工....
扯远了,最后想讲的,不过是,人类与机器人,绝对是可以有真感情的,尽管机器人的数据可能一键清零,但曾经存在和拥有的情感,丝毫不会逊色于人与人之间的。
(想想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哆啦A梦?)
(还想起,我大学时的一位舍友,还有个相处了十几年的手偶猴子,她称其为弟弟,出远门一定会带着他,一旦坏了或以为丢了,会伤心难过。她像其倾诉,扮演他说话,对他投射个人情感。看似神经兮兮,其实不过是我们用对其他物件or宠物所倾注的情感,去缓解我们的孤独,去表达真实的自我....罢了...)
(二)
记得放映会当晚还有在讨论的是一个更大的话题,养老问题,当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更多的倾向于谈——老年人需要的子女的陪伴,机器人还是有很多无法代替人类情感的地方——诸如此类的老生常谈。
但是落脚到电影本身,其实把男主年龄倒退回去,年轻时候应该不是一个太称职的父亲,坐牢没有尽责抚养孩子,年长后脾气暴躁难相处...感觉代际沟通问题没解决,让孩子和他一起相处,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最多就是做到躯体的陪伴,彼此之间的沟通还是无效的...反而机器人在里面扮演了一个可以走入他内心世界的角色,给了他真正的陪伴(例如不问对错一起做些疯狂的甚至非法的事,像个老友记..)
所以单纯说儿子没有陪伴父母扔机器人照顾父亲有些苛刻,最后看得出儿子对父亲年轻时候的行为还是有些怨言的...觉得最后关键还是要解决彼此关系上的问题,互相是不是感觉到舒适和想要互相依恋的比较重要吧。

机器人与弗兰克Robot and Frank(2012)

又名:机器人与法兰克(台) / 我的机械人老友(港) / 真芯伴侣

上映日期:2012-08-24(美国)片长:89分钟

主演:弗兰克·兰格拉 彼得·萨斯加德 苏珊·萨兰登 詹姆斯·麦斯登 

导演:杰克·施莱尔 编剧:克里斯托弗·D·福特 Christopher D. Ford

机器人与弗兰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