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直译是《恩德培的七天》。不知道为什么要译成《火狐一号出击》。
讲的是42年前的一次轰动世界的劫机事件。巴解组织和德国红军派共同策划了这起劫持法国航空的飞机的事件,并且在乌干达独裁者阿明的支持下,降落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机上有一百多名以色列人。劫机者以这些以色列人做为人质,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关押在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当局考虑再三,终于决定武力解决。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早已知道。解救过程很顺利,打死了劫机者,三名人质丧生,以色列特种部队死亡一人,就是带队的指挥官约纳坦·内塔尼亚胡中校。顺手还炸毁了11架乌干达的米格飞机。这些战机为乌干达空军的全部主力。救出了其余所有的人质。
在这个电影之前,已经拍了至少三部关于恩德培行动的电影了。无非是乱打一气,凯旋而归。所以,这部影片编导没有循以往常规的拍摄手法去直接演绎这个故事,而是加入了许多人物的思想活动,以及编导认为与这一事件有关联的场景。如以色列政府的决策过程,劫机者们面临杀死人质前的各种考虑,人质们的种种行为等等。使得观众没有把视角仅仅停留在解救行动本身的刺激和惊险,而是从政治历史人文信仰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这一事件。虽然其中有不少是编导自己的揣测,却也使影片生色不少。
例如其中的两个场景。一是两个德国劫机者的思想活动。他们俩属于德国红军派。这个组织成立于1968年,自我标榜为共产主义者。实际上,他们没有人懂得共产主义理论,只是从一帮子不甘于平淡的左翼青年对现实不满,变成了恐怖主义者。对于他们,杀人是过程,也是动机和结果。这两个参与劫机的德国青年也同样如此,脑袋里充满了极端的思维。但是,当他们接到指示,一旦和以色列政府谈判不成,就要杀死人质的时候,他们也彷徨不安。毕竟用手中的枪去杀死成百名手无寸铁的无辜人质,远比面对自己的死亡更加艰难。到现在他们才明白,他们为自己选择的是双重人生。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二是那个自愿留下的法国修女。与她同行的修女有好几个,都知道走意味着生,留下面临的是死。而只有她在被释放的时候要求留下来和剩余的人质一起。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考查她的动机。和机长乘务员一样,支持她这种做法的或许不是信仰,也不是职业道德,而是人性。
影片中的乌干达总统阿明,纯粹是一个没有信念没有人性的家伙。仅仅是因为以色列不给他提供军援,他就想黑以色列一把。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死了45个人不说,还没了空军。就是这样一个混球,居然还统治了乌干达七年之久。当地人的文明水平和开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还是先不要说别人,在咱们这里,这种人也不少的。虽然出现的荒唐事远没有劫机的动静那么大。
影片还着力渲染了以色列政府在对待这一劫机事件中的决策过程。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的流离失所,几千年的受尽凌辱,培养了这个民族无比坚忍的性格。默默的生存,默默的赚钱,默默的面对大屠杀。建国之初,他们也以眼还眼,无情的烧毁巴勒斯坦人民的村庄,驱赶村民,杀害妇孺。历史就是这样在无情的重复中缓慢前行。在培养了巴勒斯坦人仇恨犹太民族的同时,也造就了以色列自信和自卑兼而有之、强势和担心孤独兼而有之的品性。所以,他们的决策是犹豫且漫长的。如那个舞蹈编导所说:“跳舞就如同生活。如果你受了伤,你会变得有所顾虑,这可以理解。但如果你变得过于害怕,以致永远有所保留,就没有了纵然一跃的决心,那你就永远跳不好舞”。在营救取得胜利后,以色列总理拉宾丝毫感觉不到胜利的喜悦。他说:“如果我们永远不跟其它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古老的命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以色列人。
说到舞蹈,这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从头到尾都穿插了一段现代舞的排演过程。创意很好,舞姿更好。特别是结尾处,一个男人艰难的用尽全力挣扎前行,去追赶远处奔跑的少女。把肢体语言发挥到了极限。似乎象征着犹太民族背负三千年的苦难,去追逐现代文明的脚步。坚定,不屈,义无反顾。这部电影里,看看这个舞蹈也值了。
被人评分:7.5。

火狐一号出击Entebbe(2018)

又名:恩德培行动(台) / 航劫168小时(港) / 恩德培 / 恩德培七日 / 7 Days in Entebbe

上映日期:2018-02-19(柏林电影节) / 2018-03-16(美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裴淳华 丹尼尔·布鲁赫 埃迪·马森 侬索·阿诺斯 德尼·梅诺 

导演:何塞·帕迪里亚 编剧:格雷戈里·伯克 Gregory Bu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