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
- 你有过连续几个月缺乏睡眠,身体像来了大姨夫的感觉吗?
- 你有过一次次面对挫折,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跟你作对?
- 你有过看着账户上的余额直线下降,濒临绝境吗?
- 你有过突然间喜从天降,偶然的一次机遇起死回生?

以上这些都是最近比较火的美剧《硅谷》向我们展示的——一个硅谷的创业故事。为编写和拍摄这部剧,主创团队咨询了几百位硅谷人士,还聘请了行业大佬担当编剧顾问,这些都让其情节足够令人信服。

剧情大致是这样的,主人公Richard开发了一个叫“魔笛手”的工具,被天使投资人发现其中有着强大的压缩算法引擎,于是受到投资者的青睐。Richard离开大公司开始创业,却遭遇了被大公司老板坑、被投资人坑、被同行竞争者坑,甚至被自己人坑等各种如履薄冰般的经历。
Richard和他的小伙伴是典型的码农出身,从只会写代码开始,在过山车一样的创业过程中(编剧把所有创业中碰到的问题压缩在了每集30分钟里)逐步成熟,每每在最危难之际化险为夷。虽然戏剧性很强,但不乏一些深刻的启示。

产品无法变现
魔笛手刚开始是一个为作曲家发现盗版的平台,但受众太小而无人问津。被发现其强大的文件压缩能力后,主人公开始着重于算法的开发;为了获得现金流,甚至差点帮助色情网站做播放器;在公司新任CEO要快速变现的要求下,又差点转为开展硬件业务的企业。
虽然剧中产品转型频次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产品的方向性变化在创业初期非常常见。尤其是像压缩引擎这样的基础技术,做成什么样的产品,是一个核心问题。这其中就需要工程师思维和市场思维之间的尖锐碰撞,而且还伴随强烈的利益驱动。

和投资人撕逼
魔笛手在吸收了A轮融资后,投资人外聘了一位“更有经验”的CEO来管理公司,但这哥们儿只想快速提升销量,而把产品转为面向企业的业务,这和创始团队面向用户的平台方向完全相悖。
创始者对于产品有着更高更远大的梦想,职业经理人在乎的是当前的业绩,而投资人关注的是入手和出手时的价格,三方相互制约和平衡。尽管初创团队普遍缺乏管理大型团队的经验,但在我们国内少有投资人直接任命CEO的情况,而在美国则较为常见。

被大公司起诉
魔笛手的团队原先在大公司(片中叫“Hooli”)工作,后来带着核心技术出走。Hooli虽然做着相同的事情,但因为大公司效率低下,完全跟不上魔笛手的步伐。于是就以侵犯知识产权名义,将魔笛手告上法庭。
这种情况当然在国内鲜有发生,通常情况下大家都盼着早日被BAT这样的巨头注资。国内现在的创业极少涉及核心技术的突破,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法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健全。

虚假用户数据
魔笛手作为文件分享的云平台正式上线后,用户安装量相当不错,突破了50万,但日活跃度不足,仅不到2万。原因是Richard和他的团队都是技术出身,用工程师思维做的产品太复杂,用户体验不佳。以至于后来偷偷地请水军公司帮忙炒作用户数据。
招水军洗用户数据,在国内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也没有人会像剧中那样,傻到向投资人坦白这一行为,只是静静地看谁来当这个“接盘侠”罢了。

Richard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口头禅就是 “We are done”, “It’s over”, “We are fucked”……一直都在失败的边缘行走。就像埃隆马斯克说的:“所谓创业,就是嚼着玻璃凝视深渊。相信每一个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自己故事的影子。

当然,这绝非一部沉闷的励志剧,除了有料,还很有趣。
本剧笑点颇高,有一些梗,恐怕没有技术背景的观众无法get到,例如:主人公从伙伴们关于如何更快地给一群人撸管的讨论中,想到了新的算法;习惯使用“Tab”的程序员鄙视使用“Space”的……

这也是一部黑硅谷老大们的肥皂剧。剧中的重要人物基本都可以找到现实版的对照,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拉里·埃里森、玛丽·米克尔、史蒂夫·鲍尔默等等。例如:第一季中的天使投资人角色,就是彼得蒂尔的翻版。制作方HBO不避讳这一点,甚至在官网上对每个重要人物都公布了下面的图片。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看待《硅谷》,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角度,更多槽点,也有待挖掘。

剧透至此,祝观剧愉快。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徐而道来(xuer_daolai)#


硅谷 第一季Silicon Valley(2014)

又名:硅谷群英(港) / 矽谷群英(港) / 硅谷群瞎传(台) / 硅谷黑历史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 T·J·米勒 乔什·布雷纳 马丁·斯塔尔  

导演:迈克·乔吉 亚力克·博格 玛姬·凯瑞 翠西亚·布洛克 编剧:迈克·乔吉 Mike Judge/约翰·奥茨舒勒 John Altschuler/亚力克·博格 Alec Berg/克雷·塔沃 Clay Tarver/Dave Krinsky/Ron Weiner

硅谷 第一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