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可以替代真实的信息,主导今天的社会发展,关键不在于谎言是否大的夸张,而是说谎者能否有把握控制的住自己。在这一点上,导演索德伯格很有信心,《告密者》就是一部基于谎言的影片。马特•达蒙在影片中增重30磅,完全不再是那身手矫健的“伯恩”,只是个貌似平凡的公司白领。然而,如此真实的表演,也是为了一个虚假身份下的间谍行动,情节一波三折,半场出人意料,人物立起来又倒了下去。《告密者》改编自真实的报告文学,索德伯格花了七年来改编,搬上银幕以求再造《毒品网络》的辉煌。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对白,关于操纵价格的商业秘密在达蒙扮演的马克、FBI和公司高层中不断撞击,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真相”。索德伯格这一次,显然是在讽刺嘲弄的口吻来讲述这个真实的案件。影片主人公在一本正经的扮演“政府英雄”的角色,却未曾料想到自己的愚蠢和幼稚。形象大变的达蒙,准确得演绎了此类事件中的黑色幽默,如科恩兄弟那样探讨“尴尬的谎言”,把单纯孤立的案件提到了是否认可“普遍价值”的高度。

影片按照马克向FBI做卧底的叙事惯性发展,观众们自然期待着最终揭露商业阴谋,把ADM公司的高层们送入大牢。可偏偏索德伯格和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并不犀利的枪头在半路上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对准了“告密者”马克本人。也就是说,影片从商业大格局上的体制批判,猛得缩小了范围,转而成为了对个人道德和操守的揭露。而这种揭露的力度,却随着谎言败露的程度而减强。影片上半部中,动机只是个若隐若现的火引子,索德伯格绷得很紧,始终没有透露出口风。仅仅是FBI的高层层和探员开的玩笑-这马克放在金饭碗不要,甘当身败名裂的线人,必有所图。剧情到此并没有给出线索,隐约只是用充满道德的“回报社会”来搪塞,这其实给观众心理预设了强烈的“动机探寻”心理。一切并不像表面上那么高尚伟大,充满私心的“告密者”,其实也是个老道的“说谎者”。马克的动机说来并不复杂,抛弃道德约束的告密,甚至可以说是“小人”的伎俩。只不过与前半部的义正言辞相比,这个人物在塑造上形成了强烈的落差,个人受贿与公司垄断的对比,反而让人有点同情。但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马克的堕落,除了自身道德上的固有缺陷,也要归罪于整个商业体系的腐蚀,甚至可说是全世界盛行的“利己主义”的受害者。因此,索德伯格并没有简单的用批判眼光来处理马克。他智商奇高,说谎成性,有时憨厚老实,有时又大智若愚,坑了公司和同事,却把家庭和妻子安排的幸福妥当,也为政府立了功,最终像一个好丈夫那样,获得了原谅。

索德伯格曾成功的执导过商业题材的影片,《毒品网络》就充满了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相比之下《告密者》属于轻量级的精简版,试图用另一种方式来解读商业犯罪。在这部影片中,观众会觉得阴谋和阴谋的制造者并不高深,反而显得滑稽可笑。FBI再不是神通广大总揽全局,马克在画外独白里的喃喃自语,更像是一个天真的学生,为了逃避考试而同老师耍心机。上亿的商业欺诈被游戏化,索德伯格刻意忽略了广大被害者,只把焦点对准不多的几个公司高层,反倒是FBI里称职的探员“很受伤”,被马克耍的团团转。《告密者》从头到尾,都是个关于谎言的故事,那些柔和的布光,巧妙的剪辑,一本正经的求证,“欺骗”了人们的观影经验。索德伯格像昆丁•塔伦蒂诺那样,调侃了这种类型片的旧有模式和人物关系,让观众模糊了荒诞和现实,不知道该把批判和信任抛向谁。

Luc,2009年9月于威尼斯
发表于《东方早报》

p.s. 新闻会上见到的马特,完全回复到阳光运动男的模样,就像《成事在人》里的橄榄球队长。笑起来很可爱,甚至有点羞涩,和记者们随意交谈合影。

告密者The Informant!(2009)

又名:爆料大师 / 大鑊密探 / 告密人

上映日期:2009-09-07(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08分钟

主演:马特·达蒙 Eddie Jemison 梅兰妮·林斯基 瑞克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编剧:Scott Z. Burns/Kurt Eichenw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