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威尼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之城。肉身旅行到威尼斯,感觉就是看看海景坐坐小船。威尼斯的教堂和博物馆和罗马、佛罗伦萨比起来感觉都没什么可逛的。然而,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威尼斯的历史独特性。虽然我们今天以类似的方式生活在现代化社会中,但威尼斯的历史传统可真是充满异域色彩啊。
以下是一些印象深刻的内容:
1.历史上威尼斯作为独立的,republic地区,也是一个市民的社会。Francesco在影片中一再强调的是威尼斯相对于意大利的独立地位。威尼斯是独立的,不论是从宗教、军事、政治还是经济层面。威尼斯的建立是一群逃亡者,跑到布满暗礁的小岛上自己生存。而后在这里生活繁衍,才有了今天的威尼斯。复杂的总督选举制度也是希望拒绝任何人的统治,拒绝家族化世袭化的政治权力。19世纪中叶修了连接大陆的铁路,威尼斯人还要确保铁路下面是埋了炸药的,不开心的时候就可以把铁路炸了,以确保威尼斯对于意大利而言的独立地位。真是...
2.早期威尼斯建设真是野蛮啊,完全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以前只知道圣马可广场和教堂,却不知道是威尼斯人自己跑去埃及偷了圣马可的遗骨。从此有了和梵蒂冈对峙的权力?后来又把世界各地搜刮的宝贝拿回来放在教堂内外,尤其是1204年去打君士坦丁堡,打完抢完回来的好东西都放在了教堂上。以前玩文明,不能理解为什么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城市要一把火烧了或者劫掠完就走。作为大中国人,一定是在国都周围拓展疆土,打打小城市确保自己国都安全,打下来必然要殖民,或者是贪图地理位置,或者是看上资源,绝对不会烧了就算。但威尼斯人可真是远征君士坦丁堡啊,烧完抢完就回去了。这种做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3.肉欲与浪漫。我们都知道威尼斯狂欢节,以前以为是一个宗教性质的节日。然而,威尼斯历史上竟然有过半年都是carnival的时候。人们带着面具果然是有某种放纵声色的含义。阶级、贫富等身份差距被抹去,人们可以纵情声色,甚至歌颂声色。不论是卡萨诺瓦还是提香,肉体带来的快乐都可以不接受道德、宗教的评判和审视。不过觉得大家好野啊,性病什么的似乎完全不在乎。感觉是儒家传统和农耕文明的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一种生活方式。
4.英国对威尼斯的宣传。威尼斯人对英国人真是应该又恨又爱啊。拜伦、Turner宣传让威尼斯进入世界人眼中。估计19世纪以后威尼斯成为世界眼中的旅行圣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什么的。《故地重游》《一位女士的画像》《黄昏小夜曲》什么的都谈到威尼斯。但恨得也是,游客太多导致威尼斯人被侵占了日常生活空间,大家都出门去住了,只有老一辈的人还留在岛上,养猫做饭什么的。现在的威尼斯真是被游客挤占啊,街上也都是中国制造的小商品,饭点也全是乱七八糟的。本地人的生活空间被不断挤压,估计小学什么的也很难办下去。我们国家的话,可能二环以内的北京人会有类似的感觉?外来人口挤占生活空间,带来生存压力,不断和他们竞争。其实走到二环之内,如果不是著名旅游区和行政、金融、商业区这种,就会感觉到居民区的生活和海淀、中关村是完全不一样的啊。生活在中关村的我们就像北京的游客。
5.原来威尼斯漫水并不是他们的主要问题啊。之前去威尼斯,一早上起来水都淹到膝盖,到处都是一脸f*ck把箱子淹在水里(or漂在水上,取决于箱子多重)的游客。当时还以为都是全球变暖的原因,威尼斯真的要沉没了。然而Francesco说从他一出生就有威尼斯要沉了的担心,而且似乎把主要原因归于意呆利工业化(感觉威尼斯人对意呆利真是有某种敌意啊),以及抽水什么的,似乎全球变暖并不是主要问题。当然,最后Francesco说威尼斯的Death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业,是游客摧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对于致力于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的我们而言,旅游业可以成为支柱产业应该是任何一个地方政府的幸运吧。要是有威尼斯的这种机遇,地方政府和国家应该都会乐得合不拢嘴。但没想到威尼斯却把这当成他们的问题。感觉非常有趣。
要说旅游业摧毁了威尼斯,我觉得似乎确实是。旅游业和世界各地的游客让威尼斯变得没有那么有特色,失去了政治、经济、历史的独特性。但是如果没有游客,没有高级酒店,没有威尼斯双年展,没有文学史、艺术史上大家对威尼斯的种种感情,那么威尼斯难道不会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国家吗?在国际上,不论是贸易、宗教还是政治,都很难获取一席之地。感觉威尼斯也应该感谢旅游业吧。
2019年1月,看于b站。

弗朗西斯科的威尼斯之旅Francesco's Venice(2004)

又名:BBC:威尼斯 / Venice / 威尼斯

主演:Francesco da Mosto 

导演:爱德华·巴瑟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