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评长篇大论,但剖析算是彻底,带点图解作用(无配图,懒啊……),深度剧透。
这部影片足够烧脑,足够多元化,剧情也是波澜起伏,题材形式等也挺新颖。本来应该给五星的,毁在了作家方面专业知识的缺乏和推理部分的稚嫩……

这片儿我看了两遍。初看觉得逼格满满。
可能是因为定位不对,所以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老紧张着出现死者,以至于看到徐曼泡在浴缸里找死(?)都在想:这水怎么是浅红的,不应该是血红吗?

先说说我看的过程中的感受和剖析。
这的确够烧脑,看第二遍时我一直在注意每一帧镜头的作用(但后来我觉得我纠结这个本身就是没事找事……)。
说实话唯一觉得无厘头地多余的,就是虚拟世界开头,第一个受害者回家的那部分,比如给这妹子特写……
不过还是那句话,本片主题就挺虚幻的,没必要严格要求内容处处落到实地,也许某镜头就是为了渲染气氛呢?
后面的话,镜头交错越来越乱了,主要是第一个受害者被凶手压在床上的时候拼命的嘶喊和挣扎唥感动我,这真是个好演员!
后面让人感到多余和费解的镜头,大概就是:一,小曼散步看到孕妇生出一个鬼娃娃。二,现实世界小曼和霍姝相遇的部分。
一,后来才懂,这不是主线剧情的部分,但是也反应了电影主题。
我们以为地上有血,是死人了,但现实世界没这么荒诞,只是一位孕妇临产。而我们以为小曼会去帮她,但小曼愣着,接着看到了一个鬼娃娃爬出来——小曼愣就是因为她想象出来了一个鬼娃娃。
她看到孕妇临盆是现实的,但鬼娃娃应该是小曼的想象。这就是一个小说作家的视角……特别是一个浪漫主义,爱幻想的少女作家。
想象和现实交织,就是本片特点。
二,初看有点蒙逼:为么给霍姝外貌的特写呢?为么这妹子拿着熨斗呢?为么气氛这尴尬呢?第二次看彻底懂了,小曼这是吃醋了。小曼以为霍姝是霍顿的女友,毕竟穿着暴露(?)还拿着熨斗嘛。
而霍姝跑进小曼房间来推销,再后来她来告别,这也是我觉得比较多余的两个部分。但后来,在霍姝推销时看得出来小曼在头脑风暴。而在霍姝告别时,听说她赶夜车,小曼已经开始打算把霍姝写“死”了。(由于我脸盲比较严重,压根分不清除线人以外的死者,也不太清楚是已经写死了还是准备写死……)
说真的,悬疑/侦探/恐怖小说作家都这样,看见啥玩意都能成凶杀案的一部分。
下一个问题就是:那一章(具体哪一章忘了……)的章节名为什么要叫新娘?为什么要出现霍胜误杀新娘的情节?删掉似乎也不影响后续发展和情节。不过真没必要深究。
下一个,最后一个死者是怎么回事。其实这时候霍顿已经开始帮小曼续写了。逼格超高的画面引出第四个死者:包的拉链从里面拉开,一个扎着马尾辫的(看剪影很明显)女人站起来,她的背后是一个上帝之眼的纹身。这个地方没有像前几章,通过徐曼等人的动作,对小说的文字进行画面化。而是直接写了霍顿的思路,比较新颖,而且也体现了虚实交错,主要是也比较省预算。
下一个问题,即是在主角二人追杀凶手时,为什么出现了两个凶手。这个后来也有了明确的答案。
看了豆瓣一位同学的影评,说是“镜像原理”。我查了一下,说实话这应该叫“镜像理论”。原是说新生婴儿通过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等等行为,而体验到“自我”的概念的时期。心理学家把现实和虚幻交错的体验也叫作镜像体验,答案就是它了。这也是体现了影片的主题,虚实交错。
其实最折磨我的问题就是:凶手tm的是谁啊!不过在这部电影里这个问题已经特别地不重要了——即使我tm一直翻滚着想知道答案……打第二个死者起,人物们就开始说我知道是谁了,最后的推理徐曼还说凶手跟她说过自己的野心!结果直到凶手暴毙,我们都不知道是谁……算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粉丝放弃了对非现实主义电影的咆哮。借其他同学影评的话来说,就是这部片子侦探和凶手都已不重要了。

重中之重,本部影片的主题。
毫无疑问,线索一定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二次元)两条,观念一定是虚实交错。
而为什么大家看不懂,就是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和逻辑被束缚了:这tm不是推理电影,也不算正派侦探电影,这是悬疑科幻(科幻?大概吧……)电影。所以:
正如一位同学说的,有些事本来没有理由逻辑,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硬要找个理由把这事完美解释了。
这片很多地方就是没有理由,像梦一样,就是为了给你虚幻的体验。体验本身就是理由。不要拿平常看电影的“一条线索下来我内心一定清晰无比的”眼光看待它!
以及本片的主题之一,一个作家的想象力。
这部分影片反应的很真实。
这让我想起了个故事:内地的恐怖漫画家祝耕夫在《噩梦碎片》里的番外吐槽过,他的亲戚来他家里,要他给自己画一幅可爱点的画像。祝耕夫开始信心十足,后来画着画着,好好的大婶,给人家画得阴气森森……祝耕夫:恐怖漫画画多了……我尽力了……
其实悬疑小说作家经常阴谋论别人或者YY不吉利的事儿(比如我有次坐公交车的内心活动:诶woc我坐的这辆车,司机会不会突然被狙杀呢?然后我就写出了一个很棒的片段……),也是一个道理。作家们只有取材于生活才能有充沛灵感,也只有这样才能显得真实可信、吸引读者。
而且我记得,一位警官职业的推理小说作家在她的作品里写了一位惨死的死者,叫赵某某。后来她在自己帖子里放了一张手机来电显示的截图,并附言:我在给领导打电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截图上写的领导名字,正是上文提到的死者名字赵某某……
是的,作家们喜欢把死者描述成身边不喜欢的人,用这种方式来释放压力……虽然一点都不酷,不过,还真的挺爽!
扯多了哈哈哈。
总之,这电影就是,想象力丰富的少女作家小曼把现实和小说交错了的故事。虽说挺多作家还没到“在街上走着走着,忽然觉得看到了自己小说的主人公一闪而过”的境界,但小曼的状态还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其实我好担心哦,小曼和霍顿这种作家要不要精分咯。(其实也不至于。基本现实里每个作家都把自己笔下的人物当儿女,了解他们很透彻,并且不会把他们与现实的人物混淆)
再,电影里头有一条明显的线索,就是小曼暗恋室友霍顿已久。于是在虚拟世界,徐曼和霍胜两人发展火热。而霍顿后来也产生了虚实交错的幻觉,意味着他也对小曼产生了足够的好感。于是借着小曼生病,霍顿照顾她,二人恋情终于进展了。虽然我没被甜到,不过很多同学都表示很暖很完美。

影片的虚实交错大致分为:一,虚拟世界的恐怖情节渗透到现实世界(小曼梦见被自己笔下凶手残害),或现实世界为虚拟世界提供恐怖素材(孕妇事件、霍姝被写“死”)。二,现实世界的爱慕和虚荣(这词可能不好听,就是把自己想象成高冷美女博士什么的……属于自我满足)渗透进虚拟世界。
于是影片就元素颇多了,足够让人给高分评价。
值得一提,本片并没有确切的侦探形象,而是霍胜和徐曼两个人联手破了案的。有同学说主要突出徐曼,毕竟最后美救英雄了。但霍胜也救过徐曼,且他是公安人员,没有他的话,徐曼不可能参与这一系列案件。所以我认为侦探应该是他们二人组成的虚幻的形象,有男有女,有镇定有任性。优点是相比一般确切的形象,更让人容易自我代入。

这里要夸一夸编剧们。剧情很波澜起伏,题材也足够新颖,元素也足够多足够广。
有些起伏看似很紧张,但编剧简单的镜头一晃就解决了麻烦的过渡。比如虚拟世界主角二人争吵后,凶手打算对徐曼下手,后来为什么霍胜出现,徐曼免遭其难。

吐槽放在最后。如果是因为看不懂剧情才来找影评的同学,十分欢迎你跳过这里。
因为自己就是写作的人,并且本片也有意体现悬疑小说作家的心理和视角等等,所以先吐槽这电影有关写作的不合理的地方:
发表在杂志上的非连载作品哪来的第一章第二章?而且电影里展现的这小说的篇幅来看,绝不是长篇,顶多一中篇。
说实话,我觉得这片子为什么被说取材新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电影很少用于展现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这事儿我想过,因为小说细节多篇幅长,而电影主要是快餐方式,两者出入大。比如小说要用合适的动词交代人物过渡动作,而电影很多动作没有过渡直接切镜头。
就算小曼的小说是连载作品吧。但,一般连载作品投稿给编辑都需要投稿两章以上,同时大纲也需要提交(篇幅短的话,大部分都是直接交全文)。
再,看徐小曼那抓头挠腮的样儿我可捉急了:多天真一姑娘,写文不带写大纲的,能不卡文吗!你不卡谁卡啊!
而且小曼的编辑良心啊!催稿这么急!还有一整天加上半天的时间才截稿,他(她)就开始不夹枪带棍地(重点)死命催,现在这样可爱的编辑不多了呀……
并且我很想知道霍顿怎么给续上情节的!他又不是作家——一般我叫我小伙伴来帮我码字他们都一张苦瓜脸表示没那能力。主要是霍顿怎么知道的徐小曼想要表达什么、剧情如何发展?果然二人颇有缘分?
比较严肃的是,我认为霍顿这样不加商量地帮小曼续写是违反小曼与出版社的合约的。或者说是违反法律的。不过那不重要XD。
从本格推理的角度出发,我还特别想吐槽最后徐曼装逼时推导出的单词WORLD啊!随便四个单词里面找出字母O、R、L、D拼一块就是没有W的WORLD了?!这四个字母既不是全放在开头也不是全在最后,这是哪门子线索啊!而且少了的W就不用想了吗!tm生凑的吧!这逼装呲了,真不能忍……
其实我在想,这又不是连载日更小说,不至于累到昏睡在电脑前又生病好几天吧……
好吧其实由于本片就带着浪漫色彩,所以也没必要严格要求,只不过我认为在专业方面还是要严谨一点的。(允许我骂一句,本片在推理的方面不怎么成熟,水平相当于十几岁的新人推理作家……)

看完它,我是嘲笑自己了。
我的思维还是那样古板,还是那样不可跳跃、中断。最近同样在写一部架设在梦里的,有些科幻悬疑味道的剧本,可是就是带着本格推理的意味,到最后比《盗梦空间》还要有逻辑有条理。
这不见得是好事。
所以如果真正读懂,这部影片也是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了吧。
有时候,真没必要去找个原因解释一件事的合理性。

谢谢大家看到最后,这是幽蓝第一篇豆瓣上的长评。这评比较杂,废话也多,也许给您添了麻烦,欢迎回复。

二次元侦探(2016)

又名:刺青杀阵

片长:68分钟

主演:霍政谚 徐立 

导演:黄松 胡利峰 编剧:黄松\熊语真\薛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