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7-06

独行杀手:独行杀手

看了一部杜sir的电影,突然又想起了梅尔维尔这位暴力美学鼻祖(也不排除是因为梁朝伟而想起了西方的一张同样绝美的面孔)。于是将这部《独行杀手》又找出来看了一遍。五六十年前的电影拍成这样,还是只剩惊叹。
一、沉默的人
虽然我也不喜欢靠一个开头便妄自揣度导演的行为,然而不得不承认,电影开头的确很重要,若是不足以诱人,恐怕接下来的戏码再精彩都是枉然。这也就造成了导演们总喜欢在开头呕哑嘲哳一番(对,说的就是你,昆汀塔伦蒂诺),用花哨的话语吸引注意。但这部电影却迥然不同。相反的,这部电影的开头,很有些赛尔乔·莱昂内《西部往事》开头的感觉。
很像对吧?西部往事开头也是持续很久的无声,只有苍蝇嗡嗡嗡的鸣叫;而在独行杀手中,苍蝇的鸣叫变成了笼中鸟规律的声音,飞舞的风沙也变为了缭绕的香烟。这种意向的变化倒是很符合荒原——城市的对立关系。由于两部电影成片时间相差不过一年,因此倒也不存在彼此借鉴的关系,只能说两位大师默契地选择了同样冷峻的开头方式,而事实上也成就了两段经典。
而说起笼中鸟,显然又是一个富含意味的修辞了。这个意向和杀手独特冷酷的人物造型历来为人推崇,它们共同地把杀手孤独的、宿命的氛围感烘托了出来。更直接的则是开头的一串字幕,将武士的身份朝杀手嫁接,用森林的意象作为基调,本身的象征意味已经足够浓厚了。
为了突显这种孤独,导演还做了更多的努力,例如两位女性角色出现。在情人的面前,杀手还是显得那么沉默寡言,甚至他去那里的目的也不过是制造不在场的证明;而那位女钢琴师,作为杀手雇主的情人,却又在问讯的时候包庇了杀手,杀手最终亦在她的面前自杀。导演用了一种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将一个人的命运玩弄在股掌之中,这种叙事转化为直观的印象,便是宿命论的最佳诠释。
二、酒窖
就像个密不透风的酒窖——我说的是这座城市。
很少有电影的光线这样让人感到别扭:一方面,你会觉得灰暗的色调大增加了你获取信息的难度,但另一方面,这种自然的打光又给人带来一种阴暗逼仄造成的紧张感,让你的目光挪不开半步。
我把这种感觉形容为身处酒窖之中。阴暗、潮湿,还有点让人迷醉;但同时又很凄情、危险,禁闭带给人的更是一种绝望。
我想,杀手自己也该是明白自己的处境的,不然他何以时时刻刻地用宽阔的帽檐遮住自己的脸庞,让自己身处一片黑暗之中?在黑暗之中,本来就看不到什么东西,此刻再蒙蔽自己的双眼,所祈求的实则不过是内心的慰藉而已了。
从导演的层面来说,这种光线做用于叙事显然也做的极好。半黑半亮的脸庞,很轻易的就展现了杀手气质中的某种对立和复杂性。
三、梅尔维尔或其他
既然想到梅尔维尔,那我还想再多说几句。关于梅尔维尔的研究,往往要将其追溯为新浪潮的精神之父——这当然算是电影产业中的外部研究视野;但若是仅就本片而言,倒大可以抛开艺术与类型的成见,取消资本与权力的无边界介入,从而看出身为导演的梅尔维尔对“电影”的界定。
梅尔维尔的电影毫无疑问地充满着孤独感和符号化的隐喻。他塑造的独行杀手或许是影史上最迷人的孤独者的模样,这部分得益于阿兰德龙的魅力,但更大的成分是梅尔维尔的精心设计——事实上,阿兰德龙也曾多次表示自己的生涯多亏了这位导演的扶持。除此之外,他独特的美学思想显然也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导演、并几乎改变了这一类型片的叙事风格。
前面提到的杜sir自然算一例,但一般而言的暴力美学的代表人物,却更多地归属于昆汀、吴宇森、三池崇史这些人身上。相较这些人,梅尔维尔身为大师的气度仍旧是显而易见的。吴宇森的致敬与模仿不需多言,三池崇史的纯粹杀戮血腥我也不喜,就单论昆汀和梅尔维尔也不难发现,梅尔维尔的镜头实际上是更为克制的。我看昆汀的电影,时常担心血浆突然飚溅出来,而看梅尔维尔则只需要单纯的享受那种优雅的气质。说起来,这或许也是美国电影与法国电影的一大异处了。

独行杀手Le samouraï(1967)

又名:武士 / 午后七点零七分 / The Godson

上映日期:1967-10-25(法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阿兰·德龙 弗朗索瓦·佩里埃 娜塔丽·德隆 凯茜·罗齐尔 J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编剧:Jean-Pierre Melville/Georges Pellegrin

独行杀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