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纽约】的街头采访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小女孩儿说,“每个人都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他们自己想做什么。就算我告诉你我想做什么,但等我试过以后就可能不会再想做了。你在我这么大的时候想做摄影师吗?我觉得不会。”这段对话唤起了我记忆深处的某一场景。

“小朋友长大了想要做什么?”
“想当科学家,要当警察,当老师,当交警,当官,开飞机,开火车,当军人保卫家园。。。。。。”这是我这一代人在童年时做出的标准答案,每个小朋友都会复制上面的答案作为自己的伟大梦想,有时一个班级30个学生,能出来29个科学家,总之我不是我,我是一个无情感的概念,是流水线上的"栋梁之材"。不如问问“平壤崔成浩”,在那片隐藏经纬度的神奇的大地上,小朋友们或许还在沿用这一标准答案,事实上,谁说这样的答案消失在你的世界里了呢。

我曾在其他的纪录片里听到过别样的答案,战乱国家的孩子说,“我长大了,如果能回到家乡,我想做个放羊的牧人。”还有个阿富汗的女孩子说,“她想做赛跑的运动员,因为我喜欢跑,我跑得很快。”在欧洲,那位用二手Nikon-D90拍出“航迹”的英国小男孩儿,问他长大了要做什么时,他说:“如果能做专业的摄影师当然很好,可是当一个农民而把摄影当作爱好也会让我非常开心。”

想想,就“设想未来”这一话题,我们便可探索到生活的哲学里,对人生充满各种感悟与期待。如若把话题拆分延展,看一看拥有梦想之后,我们是如何靠近梦想又是因为什么远离了梦想,那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一定是异常特别的。当然,对我们来说到底有没有谈论梦想的资格呢?是的,梦想是自由人可以拥有的玩意,自己是什么情况自己去分析吧。
书归正传,尝一尝“地球之盐”,你或许能品出它的生命之味,就算你是泡在被污染的盐碱地已品不出生命的甘醇了。

1944年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出生于巴西,最初,不管那是他自己的未来蓝图还是父母为他规划的人生,似乎已定下了不做律师就做商人的金色职业之路。后来遇见了女神,用女神的相机拍出了以女神为主题的第一幅作品,他不走寻常人生路的勇气在心中生根发芽了。最终,他再次证明了那些不轻言放弃的成功者所拥有的成功秘笈他也拥有,是的,在百分百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坚持,不被台下的掌声与鲜花左右,但可以永远默默无闻地做梦想的信徒。

当然,谈感受不能打哑谜,简要概括,《地球之盐》讲述的便是一个人的人生。一位有天赋有实力能够坚守梦想,把世界真实地踩在脚下的摄影师,他与世界的对话。韩寒是想要与这个世界谈谈的,《地球之盐》的主人公,他是与这个世界谈了几个来回了。

与这个世界的正式“会晤”出现在1973年,那一年,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29岁,他决绝地告别了富足安逸的“金领”生活,带着相机,去往尼日尔,选择了造访未知世界的冒险生活。说到这儿,必须承认萨尔加多是个“幸运”的人。我们渴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有多少人是不能够割舍掉身后的“牵绊”呢。哦,是的。父母让我们去过属于自己的日子了,似乎剪断了一根束手束脚的风筝线,可是在收拾行囊时,又会犹豫,这样浪迹天涯了,那么三十而立时就甭想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再背着个胖娃娃了。这种置换,是否值得?

先放大追逐梦想的成本,然后预设最终蹉跎岁月,“一无所获”的结果。看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还是撕了吧。前一晚彩排的分手戏码正式上演时,剧情被彻底颠覆了,这一次不是“各自保重,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就算眼泪鼻涕糊了一脸,一定要把“最浪漫的事”唱出来。你看,在想象的世界折腾一番,那也是劳心伤神的,还是洗洗睡吧,明天还要上班。这就是我们如梦的浮生。不是的!不要被我这故意粉饰的愚人的偶像剧桥段欺骗了。要知道,一开始,为了活下去讨饭吃的我们,梦想早已被主宰我们的人偷着走了,谈什么梦想呢,连自我都没有的。

而萨尔加多的“幸运”要从何谈起?我是有意狭隘地定义了他一生不离不弃的梦想。在他张开追梦的翅膀时,他已做好了远行的准备,那些准备是多么令人艳羡。他有满满的爱与祝福,只需安心上前线,没有后顾之忧,因为后方是他英勇“作战”的动力与资本。一直生活在巴西某盛产矿石的小镇,父亲有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农场,少年时逃学,游荡,享受自由自在的青春。成长的岁月,父母给予他优渥的环境,给他爱与信任的目光,让他任性且自信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让他拥有了坚韧无畏的品质。

加之,他是家中七公主爱护着的唯一的王子,那样的成长氛围也激发了他更多的细腻与感性,这是一个摄影师值得骄傲的个性。成人后,遇见那么美那么聪慧的心上人,17岁的女孩莉莉娅是音乐学院的校花,他是有经济头脑的摄影文艺青年。两人情投意合,成家立业,灵魂伴侣又互为彼此最忠诚的守护者。这一切是他努力经营人生而应得的回赠,在看客眼里,那还是上帝的眷顾与宠爱。

是的,除了拥有幸运。他还拥有异于常人的摄影天赋,这种天赋恰巧被他感知到,并用心培植壮大了它,这也是他的实力。1973年至2011年,从尼日尔到印度尼西亚,萨尔加多的黑白摄影作品系列就像地球的各大版块,有质有序地完成了影像世界内的地图绘制。每一系列都是定格的历史,都在他脚步丈量的人世间,用镜头呼吸,是活着的人间标本。

从故乡巴西到非洲的尼日尔,他用照片记录了尼日尔最严重的旱灾饥荒。随后,他回到巴黎与妻子莉莉娅相聚并迎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之后又去往拉丁美洲,用六七年的时间走过与巴西毗邻的国家,他用肖像照片记录那些被工业化社会遗忘了的特殊的原住民族。在他的照片里,那些原住民的音乐,他们的服饰,他们的眼睛,他们的闲适,都像一帧帧静美的图画,跳离流逝的浮躁,留置于恒久的时空之外。

走出去,再走回来,不断地选择新的驿站。萨尔加多再次回到巴黎,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这是带来遗憾的幸福时刻,孩子的健康有问题,无所畏惧的萨尔加多为此痛哭。他们重回故里,巴西走出独裁的统治,整个社会处于重整的混乱期。萨尔加多开始记录巴西边陲的人文风貌、社会事件,他对故土的爱是自然而然的,但也注入了责任与悲悯之情。

1984年,他的镜头与脚步再次指向非洲,到达埃塞俄比亚,记录那里的饥荒,拍下人们见怪不怪的尸体,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深深地刺痛了他理想中互助互爱的人道精神,他对人类抱有的希望受到痛击,而这些曾经发生过的悲剧无法被一笔勾销,都封存在了宝贵的胶片里。再次看到卢旺达战乱中成片成片被刀砍被扫射的尸骨,萨尔加多的心“病”了。值得欣慰的是,仍有照片留存。因为再残酷的现实,它都应该被客观真实地留给后人,而这也是萨尔加多摄影的意义。

后来的后来,他又去了伊拉克、埃及、印度尼西亚、泰国,直到他透支掉所有的激情与希望,厌倦了无望的人性,拒绝继续探索冷酷的人世。他回到变成荒山的农场老家,妻子永远是他的守护天使,他们一起把荒山变成绿洲,地球在萨尔加多的手里呈现出另一种令人心动的姿态。

那位美洲原住民说得没错,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是被上帝认领,并提前拥有去往天堂通行证的上帝之子。就在此刻,我穿梭在脑际的记忆板块,回放《地球之盐》里令我无法忘记的故事、画面,我竟勾勒出了那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他一直游走在屏幕中,与所有人一样生活在地球上,貌似毫无差别。可是,他用三只眼睛留下的足迹,却证明了那是如“神迹”般的存在,他是从人类共同参与的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旁观者,是为神摄录地球容颜变化的使者。

因纪录片的名字《地球之盐》,我差点跟它失之交臂。而且,你若知道一些又不知道一些,像我一样,大致了解到这部片子是由大量数据、时间点、黑白胶片、旁白等粗粝生硬的版块组合而成,想到的或许是地理教科书;你亦想象不到,在静态远多过动态的映画里,它把人物传记的拘囿古板遣散掉,竟能化腐朽为神奇,直达观者的心底撞击出不眠不休的暗涌,真真不能不为之所动。

总之,《地球之盐》的确需要自己去看,即便无意体验那样的生活,也能从故事里感受到生命需要洗洗牌制造些惊喜的渴望。就像我能告诉你水就是H2O,是氢氧组成的无机物,无色无味,加糖有点甜加盐有点咸,你还是水做的,渴死比饿死容易。可但是,你耐心地逐条分析理解,都不如自己喝上一口。鉴于此,我以上说的都是说给自己听的废话,是看完之后情不自禁要表白的情话,你若心生一丝兴趣,还请独自前往感受一番。



地球之盐Le sel de la Terre(2014)

又名:萨尔加多的凝视(台) / 大地之盐 / 地上的盐 / The Salt of the Earth

上映日期:2014-10-15(法国)片长:110分钟

主演: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维姆·文德斯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 

导演:维姆·文德斯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 编剧: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Juliano Ribeiro Salgado/David Rosier/Camille Delafon

地球之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