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
这天和泪泪一起去看了盗梦空间,之前一直想真的有那么难懂吗?电影是很容易玩神秘的,台词,道具,服装,甚至灯光,甚至一首歌都有可能暗藏玄机,抱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和一筒爆米花,我俩坐了下来,开始准备接受一场意识形态与精神世界的极限挑战.
在看之前,其实我已经看过不少分析贴技术贴,争论最后都是Cobb到底有没有醒;最后的场景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另一场梦;如果是另一场梦,那么这场梦又是谁制造的?
带着许多问题,我开始吃爆米花,说真的,我喜欢奶油特别多的.
好吧,其实当你真正投入剧情,想要寻求答案的时候,对不起,你已经忘记问题了,在这部细节进度都相当紧凑的影片中,要带着问题去看剧情是很难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剧情的节奏里,已想不起脑海中曾经的疑问.
诺兰在本性里还是<暗黑骑士>的那个诺兰,让人既恐惧又兴奋,好奇他每一次都能制作出些什么新东西.
表演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约瑟夫饰演的前哨Arthur在酒店走廊中的那场打斗,最难的是,拍摄中这个走廊真的在旋转.于是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身手和平衡能力,以及他那刻板中带着些蔫坏,有时又有点天然呆的萌样.最让我有共鸣的是哈迪饰的Eames,本性张狂且有点疯癫,个性自我的人偏偏是个伪装师,是不是正好印证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不同的自己?最经典的是他那句"做梦就要做得大一点".
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演员精准到位的表演固然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我想我不用再对这亮点做些锦上添花的评价了),除此之外,配乐和剪辑绝对是该片的两大支柱.
与主人公感情和情节发展完全相匹配的音乐,无论是旋律的引人入胜,还是节奏的扣人心弦,都是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剧情的强化手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Yusuf在第一层梦境开始将车撞出桥墩倒向水面的同时,Arthur和Eames分别在第二层梦境和第三层梦境进行无重力打斗和雪地枪战,音乐好似真的从Arthur的耳机中汹涌而出,一下子占据了整个空间,有一种沉重的质感轰鸣着,你禁不住会屏住呼吸,随着车的下落,走廊的旋转,人在生死间徘徊的挣扎一起,体验一种窒息般的快感.音乐的涌入和抽离,其间的交响乐般的沉稳和摇滚乐般的疯狂交织往复,用力倾听中,谁还能顾及那些纯理论的疑问呢?
剪辑的精巧在于,未进入梦境时情节的转换得体而优雅,快速中显得从容,整个前奏都铺垫开来,却又不会让人觉得松散,故事在台词和镜头中的展开让人紧张,你要牢牢地咬住他的速度才不会滞后,但他让你有喘息和消化的机会,这毕竟不是细细品尝的法国大菜,有那么多层的味道需要研磨,当然那也不是美国快餐,仅能让你果腹而已.我更喜欢用川菜来表述我所体验到的这种感觉,辣味的刺激让整个味蕾都开放出来,越深入越想尝试更多,如果在故事行进到Cobb开始寻找新队员这里时,你已经能跟上这种感觉,那么之后便会欲罢不能.剪辑当然有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依然是下坠穿越阶段,四层梦境各不相同的行进速度被很好地依次上下呈现,一面是你明明知道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却被多层分解,快慢有序地进行着各自空间应该有的步骤,一面又是情节波澜起伏意外频出,时间与角度,被有机结合成一个完美的弧度,在视觉感受中尖锐地划过.这是个多么刺激的纯感观过程.
此外,再说说我喜欢的场景.影片的场景设置极其贴合剧情的发展,让我感叹现在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真是不容易,尤其诺兰这种宁愿制作一个旋转的酒店走廊也不愿完全依靠高科技的导演,从场景就能感受到这些人投入其中的情感与努力的分量.最喜欢的,是第四层梦境,哥特式的海边城堡,完全废弃的别墅,破碎的玻璃窗,海潮,灰白高耸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没有绿色,没有其他生命体,这是我最喜欢的风格,冰冷的,丝毫没有人性光辉的地方.那个所谓潜意识的边缘.
随着这些外在的,显性的构架终于成形,将整个故事呈现我们眼前的时候,那个问题再次出现了.
我们总是喜欢去求个答案,是或者不是,要清晰明确.可是,现实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清晰,我们毕竟不是靠着存在主义才存在的.
所以,回到这个影片中,我们到底能够在其中求到怎样的答案呢?
Cobb最后所见到的情景是否是在现实中?亦或只是他或他人的意识所造的梦境?又或者那只是他的希望,在最后被导演物化而成为结局?一切无从考证.
陀螺的确在旋转,也的确不如在梦境中转得那般平稳.孩子的确在演员上区分开了两年的年龄差距.
那么,是不是呢?
现实,梦境.
从我本人来说,答案绝然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的问题对于我,或者从来都不是个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Cobb的意识到了哪个状态.
造梦,最重要的就是意识的稳定性.正是由于Cobb无法控制自己潜意识中Mal的存在和他所告诉自己的"Mal一定是恨我的,我不该做那样的事,以致我今日的悔恨",他无法再成为一个造梦师.
影片中存在于潜意识里的Mal似乎有着自己的思想,一但她得知Cobb的方位和计划,就一定会出现并阻碍Cobb,可这一切的来源,其实都只根植于Cobb一个人的意识与潜意识里.因为他曾经植入Mal脑海中的那个想法直接导致Mal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因为他没有能力阻止Mal的死亡,因为Mal爱他...是的,一切都源于此.
在Ariadne之前,没有人真正意识到这个根源对于改变Cobb的人生轨迹有多么重要,超越便前进,执着就毁灭.能不能在精神上得到真正的解脱,完全在于他能否对抗意识中的Mal.这个Mal继承的不是从前那个现实生活中的妻子对他的爱,而是被植入想法之后Mal的迷茫和执着,恐惧和愤怒.如前所说这一切只源于Cobb自己的内心.而Ariadne正好打破他固守的内心世界.
造梦师这个职业,要求相当高.梦境要以现实为基准,不可以违背现实的物理性原则,但是又不能以造梦师个人的回忆来造梦,于是造梦师既应该有创造力,又要具备自控力,而Ariadne恰好是此中高手.正因为她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才能够去发掘Cobb那隐秘的精神领域,又正是因为她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看清Cobb真正的病症根源,才能这么直接地指出Cobb许久以来无法面对的事实.
这两个角色正好相对,都是如此优秀,却又如此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认为Ariadne是这部影片中一个相当大的解读点.
回到Cobb身上,这个角色到底展现怎样的人性特质呢?对妻子和孩子的用情至深,对自己职业的专注冷静,对团队的信任与操控,抛开盗梦这不太合法的职业,可以说,他是个相当好的人,所以,他也是个相当有弱点的人.
他的弱点,就是无法接受既定的事实.
我把这个论调展开来分析一下.从植入这个概念开始.
所谓的inception,有源头或奠基之意,也即铺设意识或想法的根源,Saito让Cobb他们去做的事情,就是在Fischer的意识深处植入那个"我要解散父亲的商业帝国"的想法.最后,Fischer在第三层终于打开意识之门进入房间,见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对他说"我之所以对你失望是因为你总是想成为我这样的人",从而深一步地引出"你不必继承我的事业和集团"这样的意思.
这里回到第二层,在Cobb欺骗Fischer让他进入酒店房间时所用的借口是"我们可以进入Browning的梦境看看你父亲到底是怎样想的",而对队员们说的是"实际进入的是Fischer的梦境,他会自己打开意识去寻找答案",于是在最后一刻Fischer打开意识之门所见所听其实是以自己的意识为基准的,再深一步说,父亲所说的话或者就是他所希望听到的,已经在自己的意识深处回响许久,终于有机会用自己清醒的意识来面对,将那个"成为父亲那样的人"的想法以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抛弃掉,最终回归自己真正的理想方向.
从这一方面的理解和分析出发,Saito所要求植入的想法或者早就根植于Fischer的脑海中,而"inception"又或者只是代表了它的本意:根源.那么植入这个动作是否存在呢?我认为也是存在的,植入本身是一个需要放大和追踪的过程,根源的确是有的,但是如何让目标人物去发现它,并且将它取出使用,与其说是在意识中植入一个本不存在的想法,不如说是将既定的存在植入清醒的意识,这是一个主观意识去发掘客观存在的过程,所谓植入就等同了催化剂.
那么再深一步,用这个理解去解读Cobb的故事.从他给Mal植入"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回到现实世界的方法是在这个空间内死亡"这个想法开始,这是他的第一次植入,他成功了,成功的关键在于妻子对他的信任,以及她对当时所处的第四层梦境已经产生的怀疑,于是她锁起了自己的图腾.Cobb就是基于她的怀疑和已经无法忍受的焦躁,才植入了"怀疑世界真实性"的想法,也直接导致了她回到现实中依然延续了这个想法而产生意识的错乱.
从前我觉得潜意识是个令人恐惧的地带,后来我发现其实意识才是令人恐惧的,因为只有意识是自己在感观上就能感受到的.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来源于意识.这样便有了后面的故事,Cobb将妻子的错乱和死亡归疚于自己.他将巨大的悔恨包藏于心底里,同时产生了两种情绪,一是潜意识构筑了另一个Mal的形像,她恨他,或者说他希望她恨他,这样会令他好过,让她惩罚他,让他觉得自己倍受煎熬,并用这种煎熬来赎他给自己定的罪,另一个便是意识所造的囚牢,他将潜意识所塑造出的Mal囚禁于此,他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以回忆搭建的囚牢中,与Mal共处,希望能缓解自己的痛苦.由此Cobb这个角色成了剧情进行的关键,也是性格和隐藏线索最复杂的一个人物.
导演最终想在Cobb这个角色的身上表达怎样深层的意思我们无从知晓,但我在他身上解读到宽恕自己是多么重要.
我们一生中犯错无数,有些可以挽回,而有些则错过就不再,就像剧中所说"有些想法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他的一生",其实有些错误亦然.
可是,我们毕竟不是靠错误来存活的,路要继续走下去,所谓从前慢慢地就变为一种经历,只是一种经历而已,能否放手大约是各人的修为.在错误中成熟和成长才是错误本身所承载的真正的意义.
所以说Ariadne是个切入点,正因为是她打破了Cobb陷入回忆的僵局,是她逼迫Cobb一次一次地剥开回忆提醒自己不能挽回的和可以努力的,是她督促Cobb再次以当下的现实生活为基准去构筑自己的意识空间.最后第四层梦境的崩坍意味着迷恋的过去彻底结束了.
面对Mal已经离去的现实,承认自己潜意识构造的Mal并不真实也不完美,在最后一刻成为他完成自己此时人格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冷酷,只是要回到真正的现实里,不但要结束这个空间中自己的生命,还要承认有些事已经过去,有些人早已远去.固守自己心灵的天地是为了成全自己的灵魂,而囚禁自己的灵魂则是无法面对自己的曾经,曾经的面目,曾经的作为.可受伤最深的那个其实是自己,受惩罚最多的也是自己,那么为何不把最后的宽恕留给自己?如果我们都希望逝者还活着,又为何不为了生者放自己的生路?
于是,那个结局,到底是让我喜欢的.
他到底有没有回到现实?这个问题不重要了,他从最根本上也即自己最为清醒的意识里结束了早应该结束的一切,专情和追悔固然令人同情,是个煽情的好戏码,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活在当下,着眼未来才是唯一的出路.他把自己带出了过去的围城,或许他还在梦境中,或许那只是别人营造的氛围,但我们知道他真正地从内心得以解脱,从本身得到将来的可能进行下去的道路,无论对于这个角色和影片还是对于我们,足够了.
这是一场梦吗?也许吧.
其实我们都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