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和卡梅隆一样,是当今好莱坞最伟大的造梦者。虽然同为商业片导演,他们却和艺术片导演有着相似的诉求——通过作品,实践梦想。卡梅隆为实现电影技术革命的梦想创造了《阿凡达》,同样,为了探索商业电影叙事技巧的最大可能性,诺兰创造了《盗梦空间》。于是,我们有机会领略震撼的视觉奇观,经历最彻底的头脑风暴。从这点上看,两部电影都获得了成功。《阿凡达》之后,连电视剧都要3D了,而影迷对于《盗梦空间》的过度阐释,会不会也导致一场商业电影叙事革命?在一种狂热的氛围中,两部影片的缺陷很容易就被忽视。因此要客观评价这两部神作,我们最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下来,像欣赏普通好莱坞大片那样欣赏它们。我想以《阿凡达》为引讨论《盗梦空间》,《阿凡达》的缺陷其实比《盗梦空间》更加明显,因为视觉的障眼法更易被识破。显然,卡梅隆过分痴迷于视觉奇观制造,这份痴迷已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导演竟然相信存在一种完美的视觉奇观,可以使观众只在乎奇观本身而忽略支撑奇观的故事(他似乎快要成功了)。卡梅隆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但这一次,他却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迷失了。同理,痴迷于叙事技巧的诺兰竟也相信自己能实现另一种完美奇观。这一次的代价是情绪的缺失。《盗梦空间》就像某种骨骼奇特的生物,吸引我们注意的就是由多层梦境的奇特骨骼支撑起的外形。虽然其中也包含了枪战、追车、爱情甚至救赎等丰富元素,但充其量不过是一层薄薄的透明的皮,而骨骼的奇特结构几乎等于直接暴露于眼前,粗暴地控制我们的注意力。第一层梦境的追车场面基本只能达到好莱坞动作片的及格水平,缺乏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导演显然施力不够(或者水平有限),更没有很好的利用梦境对于动作场面展现的优势,制造出匪夷所思的所谓意识层面的飙车。由于之前柯布在向年轻女造梦师阐释梦理论时,曾展示过一幅不可思议的梦境(折叠的城市),观众对任务开始后梦境奇观的期待便很自然被调动起来,然而第一场打斗突然却毫无新意可言,观众情绪受到短暂打击。还好的是,故事很快进入第二层梦境,这里有一段失重走廊里的打斗戏令人印象深刻,不过这几乎是唯一一处发挥想象力的意识层面打斗,然后双层梦境同时展开叙事的手法又控制了观众。紧接着进入第三层梦境,雪地枪战场面混乱且依然没有想象力,观众对梦境动作大片的期待情绪此时已基本消失,但三层梦境同时叙事的手法再一次控制了我们,使我们面对单调乏味的动作戏时能麻木不仁而全神贯注于剧情发展。至此,影片的动作戏基本沦为凑剧情凑时间和满足普通观众基本生理需要,动作情绪感全无。带有救赎意味的爱情元素多次出现于影片中,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还有助于深化影片主题(这是诺兰体现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的,我知道柯布沉溺于妻子之死的自责中不可自拔,也知道妻子对柯布的爱深到痴狂,然而我却始终不能被触动。看到他的妻子每次像鬼一样窜出来,我还真想为她的不幸挤几滴眼泪,但我心里却在想:这个疯女人怎么又冒出来了。这段爱情故事虽不至于沦为凑剧情凑时间,但也仅仅算作一个背景或一个展示多层梦境的理由。诺兰刻画了柯布的复杂内心,他的妻子却被描绘成一个有心理障碍的怨妇,爱情情绪感全无。塑造人物是诺兰的强项,在《黑暗骑士》中,蝙蝠侠、小丑、双面人之间正邪对立转换是影片保持巨大张力的重要原因,《致命魔术》里配角迈克尔凯恩也刻画得富于魅力,相比之下《盗梦空间》的人物设置就苍白简单得多。虽然是群戏,众多性格演员加盟,但真正性格饱满的角色只有男主角柯布,其余人物一律充当活道具。我想诺兰在拍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控制注意力的重要性:多层梦境融合各种好莱坞商业元素再融合个人风格的影像化过程过于宏大和复杂(难度超越前作),导演感到力不从心,于是顾此失彼,虽然建造了完美的结构,却无法使结构真正丰满,所以单纯依靠结构控制观众注意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但不可否认,诺兰已经足够成功。在一部投资过亿的商业大片中导演敢于实践梦想,坚持风格,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虽然其中情绪的缺失,让我感到遗憾,但我依然愿意为精彩的叙事结构叫好激动。在这个商业电影越来越重视特效轻视故事的时代,我们需要《盗梦空间》出现为电影业打一针强心剂

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

又名:潜行凶间(港) / 全面启动(台) / 奠基 / 心灵犯案 / 记忆迷阵 / 记忆魔方

上映日期:2010-09-01(中国大陆) / 2020-08-28(中国大陆重映) / 2010-07-16(美国)片长:148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艾利奥特·佩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盗梦空间的影评

刃
刃 • 挺好的
123
123 •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