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电影简介
英文名Inception,原意:开端。
中国大陆译名《盗梦空间》。
这部电影是由Christopher Nolan导演并编剧,著名演员Leonardo DiCaprio担任主演的科幻、悬疑电影作品。
主要剧情是关于主角Cobb(Leonardo DiCaprio饰)在一次盗梦活动中失败反被利用,需要将一个想法注入他人的脑中来换取自己可以回到家中。[1]
本电影在豆瓣评分9.3,在豆瓣电影排行榜中排名第九。[2]
曾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第68届美国金球奖提名等众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奖项。
壹、美术设计
在《盗梦空间》中美术设计是由Luke Freeborn、Dean Wolcott和Brad Ricker负责。在这个部分,我将选择道具陀螺和置景“迷失域”进行分析。
首先是道具陀螺(图1.1)。这个道具陀螺的外形是一个浑然的整体,以中轴线为对称线轴、中心、辐射对称,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整体感和几何上的完美感。由于是陀螺,它带有的特征是平衡,而联系电影中它的主要作用:提醒人们是否在梦中,或许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美术设计如此设计的目的:现实世界的是不完美的,只有不完美的地方才是真实。
其次,“迷失域”的置景(图1.2)也值得一叙。“迷失域”的大场景设计是一边是大海一边是破败的建筑,同时这个场景和自然环境中的悬崖极其相像,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坍塌的建筑也加重了这一点。不过,为了分析这个美术设计的精妙之处,仅仅是画面的设计是不够的,建筑和大海的象征意味同样重要,图中出现的建筑是现代化的产物,代表着人类与文明,而大海是自然的景观,代表着自然,联系电影,建筑所描述的便是代表人类文明的主意识,大海描述的是代表自然的人类潜意识,人类主意识看似掌握着一切,能够用创造力拔地而起辉煌的建筑,但是始终逃脱不了人的自然本性,即潜意识。这里也与电影之前出现的潜意识在主意识无法控制的情况下驱逐造梦者的情节进行了呼应。
贰、声音
《盗梦空间》中,多次出现的一段音乐是《Non, je ne regrette rien》[3]。
这首音乐是法国歌曲,写作年份是1956年,歌名意为“不,我不后悔任何一件事”,其歌词中写道“对于过去的回忆,我付之一炬”,“扫却那些爱恋”,“因为我的生命、我的欢乐,从今天起,要与你重新开始!”。这些歌词与本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Cobb的自我救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首歌在电影正片的出现是为了叫醒梦中的主角团,随着最后音乐的响起,Cobb一层一层梦境中一层一层破去了自己用回忆给自己编织的牢笼,结尾回到家中开始了新生。这段音乐还在片尾出现了,这里叫醒的就是观影者们了,但是从什么中叫醒呢?在我接来的价值观分析或许可以给出答案。此外,这首歌的最后一句的“重新开始”,也与这部影片的英文原意“开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我前面所说,这部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自我救赎,而在梦中的自我救赎结束后,就是重新的开始,就是开端了。
叁、摄影
在这部电影中,摄影师是Wally Pfister[4]。这篇电影优秀的打光场景颇多,这里仅列举一处分析。
在电影的结局情节,出现了一段光影颇为重要的场景(图3.1)。在这里,阳光从右侧的窗户上透过,打在几个物件上,这几个物件分别是:两个小孩子洗颜料刷的杯子、陀螺、椅子、Cobb的手。由于精妙的打光,这里的陀螺显得尤为闪亮,这个曾经让Cobb有心魔的他妻子的图腾是熠熠生辉的,暗示了Cobb对自己心魔的和解;而由于右边的黑暗,接下来引人瞩目的就是Cobb的手和椅子,Cobb的手是明亮的,以手代人,表现出的是这个情节下Cobb达成了自己目标的成功,椅子是家中的物件,明亮的椅子预示的是Cobb会长久地待在家里,才能坐在这个和他的手一样发亮的椅子;最后的两个杯子非常明显是在代指Cobb的两个孩子。总之,这里的摄影打光达到了仅仅通过相机语言就可以给予观影者一种Happy Ending的感觉的境界。
不过既然提到Wally Pfister,就不得不把这个作品和他和Nolan合作的另一个作品《蝙蝠侠:黑暗骑士》[5]做个横向比较:
同样是对于光影的控制,在《黑暗骑士》小丑洗劫银行的最后,这里的光线最后是打在碎玻璃上的,与前面的Happy Ending的感觉截然不同,这里给人的是一种疯狂,同时,这里的人物衣着虽然和《盗梦空间》中的人物衣着都是暗色系的衣服,但是,《盗梦空间》中的衣服袖子有着无比明显的亮光,而且是具有动态感的,是能够给人以伸手向希望的感觉,而在《黑暗骑士》中,这个人的衣服是没有那么明亮的反光的,给观影者的感受是压抑的、没有希望的。
不仅仅是《黑暗骑士》,Pfister还与Nolan合作的另一个作品或许也可以拿来横比,那就是《致命魔术》[6]:
在这里出现的场景是一位魔术师魔术失败正在被溺于水缸中,而这里镜头前的人是那位魔术师的竞争对手,在这里,光影体现在他的脸的两半,一半靠外——展示给其他人的一面是亮的,而靠内——自己内心的一面是暗的,营造了不详的氛围。
对于三部电影打光、摄影的不同的原因或许是三部电影想要通过摄影营造的氛围或者希望暗示的事物的不同导致的,不过它们也都拥有共同点:明亮的颜色代表着所谓“正确”“美好”的事物或情节,而黑暗的一方代表着所谓的“丑陋”、“阴险”之类的人或事情。
肆、镜头
对于镜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Cobb下飞机的一段的5个拼接的镜头(电影2:19:00~2:19:25处,图4.1)。
在这一段中,摄影师切换了五个同场景的镜头。从构图来看,这五个镜头共分为两种:Cobb正脸镜头和Cobb背影镜头。在正脸镜头中,Cobb是唯一的聚焦点,背后都是熙攘的人群,而Cobb在这些人群的最前面,无形中给观影者了一种(也的确是)主角或者领导者的感觉;在背影尽头中,往往是有两个聚焦点的,一个聚焦点是Cobb,另一个聚焦点是他的每个团队成员。这样的镜头来回切换,让读者一种回溯、重温整部电影,有着总结全篇的重要功能。
伍、导演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著名的Christopher Nolan,他也曾导演过《致命魔术》、《蝙蝠侠:黑暗骑士》、《星际穿越》和《信条》等多部票房火爆的电影。[7]
2010年的《盗梦空间》作为Nolan的全盛期的巅峰之作,除了技术上的特效,还表现出来的是导演丰富的跨领域、跨学科知识,比如“不可能三角”背后的数学和全篇贯彻的心理学等,而且更主要的是Nolan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做梦,但是仔细观察梦中时间和现实时间区别的人又有多少?做过梦中梦的人恐怕也不算少,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思考梦和梦以及梦和现实的关系?而如果有人都做到了这一切,那么其中又有多少人想到了共享梦境?又有多少人想到了付诸实践?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完善这个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下又要添加哪些可以称之为“思想”而非叠加的特效的东西?
Nolan在这部电影的核心天才之处恐怕便是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和付诸实践的魄力,以及幻想和思想的结合。三者之中,做到第一类的人是艺术家,做到第二类的人是创业者,做到第三类的人是哲学家,而做到全部三类的人,或许就是所谓的天才了。Nolan未必是这类全部做到的人中最顶尖的,但是,从《盗梦空间》表现出来的,无疑是能够让一众科幻、悬疑片暗淡的才华。
陆、表演
主演Leonardo DiCaprio,非常著名,生平就不再赘述了[8]。这里选择一段非常细微的神态表演作为分析的对象(电影2:18:26~2:18:56处,图6.1)。
这段剧情是主角Cobb在回国过海关的途中,由于他之前被指控为谋杀妻子,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到过家中看望孩子;同时,他也不清楚Saito有没有遵守承诺抹去这段谋杀指控。所以在这段表情变化的一开始,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抿嘴的动作,这个动作常见于下定决心,接下来他的眼神没有看向海关,带有一种躲避海关来自欺欺人努力减少紧张的样子。随后,镜头一转到海关,再转回来的时候,演员的脸颊进行了收缩,这也是紧张微表情的体现;第二次从海关镜头转回Cobb的时候,他将眼睛非常快的瞥了一眼海关,然后继续收缩脸颊,低下头看着地面,这种面部表情就好像在向传达:我是可以入境的对不对?在第三次镜头转换后,他获得了海关同意,于是他第一次长时间注视海关,然后眼睛周围肌肉略微改变,有了一种喜悦的感觉,但是同时面部有一种生硬之感,这种生硬之感恰恰是精髓所在,这种生硬体现出来的是Cobb在强压自己的喜悦防止情绪不受控制,或者说,他为了回国的心酸、无奈、焦急、紧张、喜悦、惊喜等复杂情绪都融在了一起,这时候,最妙的表达方式就是用看似平静的面容来掩盖这一切,才显得非常真实。
那么我们也不妨把这部电影和小李子的另两部神态表演进行一下对比:《泰坦尼克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首先是《泰坦尼克号》[9]。既然都说到是《泰坦尼克号》了,直接上名场面(b站无资源,不知道具体时间,见谅,图6.2)。这里的男主是在尝试说服女主站上栏杆,而他的表情演出来的就是一种调皮中带着宠溺,眼神也一直在女主身上的感觉,这些微表情带给观众的体验就是让男主这个角色“活”了,是一个少年气的人,为这里的剧情加上了浪漫的色彩。
其次是《了不起的盖茨比》[10]。既然讲《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神态表演,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场面(电影处0:29:52~0:30:06,图6.3)。从抬头挑眉,到略微的点头,再到压到满面皱纹的笑容,举杯,这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但是这种有些故作夸张的友好又给人一种掩藏的很深的心思的感觉。
柒、角色
这里的角色与许多电影不一样,没有明确的黑白,甚至基本上所有角色都符合群众的朴素价值观(除了注入想法有点违法)。Cobb给妻子注入想法的动机是为了和妻子一起回到现实世界,给小Fischer注入想法也只是为了回家。Saito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甲方,而且还有着勇敢、坚韧的品质。小Fischer也没做过什么坏事,就是纯粹因为竞争对手的原因而被针对,且在他心里,本就存有对父亲的恨和爱,解散公司未必是一件特别违心的事情。
因此在这里我们是可以看出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实际上不是由黑白双方带着一方符合普罗大众的价值观、一方完全不符合普罗大众价值观的方式对峙,而是能够让普罗大众对于每一方都能深刻认知到每一个角色的每一步的深层原因,让每一个角色是一个立体的人,而不是正义或者邪恶的两种脸谱。
捌、叙事
本电影叙事不算非常复杂,总体而言就是一个主函数套着四重递归,音乐和坠落作为返回条件。
不过,这种叙事方式在电影中在当时还是比较新颖的,毕竟这种方式能够较为清晰地划分出Cobb救赎的三重过程,从惶恐召唤出火车,到最后迷失域中正视自我。这种叙事如散文分段一样,给出了清晰的脉络和电影结构。
玖、价值观
从价值观角度出发,对于一个优秀的电影作品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给出一个价值观,而是对一个价值观进行讨论,引导读者的思考。
在这里出现的我认为最主要探讨的价值观是梦和现实的关系,何为虚?何为实?我们判别的标准是平衡的陀螺、还是主角的戒指?
或许不是。
世间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在将梦和现实强硬地分开、对立之前,我们需要思考的,或许应该是虚和实之间到底有没有界限?
《黑客帝国》[11]中有出现到这样的情节:人是生活在虚拟的计算机中来进行着地球的生活。那么对那些没有机会知道药丸的人来说,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现实?
哪怕就假定我们生活的地方是真实的,那么我们的感官呢?人类的神经系统可不是一个优秀的测量客观世界的仪器,视觉欺骗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怎么确保我们的认知是真实的?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是所谓“缸中之脑”[12]?我们怎么确保我们获取的知识没有受到的事物没有受到我们价值观、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影响?
我们不能知道,我们不能确保。
这些让我们成为一个“人”的东西,却恰恰阻碍我们探索“虚”和“实”这两个由人类提出的概念。
这是一个难解的悖论。
但是Nolan在这部电影中传递的价值观非常暴力地直接把这个局掀开了:Cobb最后没有看、甚至没有在乎陀螺是否停下,男主看、在乎的是自己的女儿和儿子。
他在意的是他们叫的一声“爸爸”。
他判断真实的标准非常简单,我的情感寄托在哪里,哪里就是真实。
陀螺最后已经不稳了,在要掉下去的那一刻,导演切掉了。
为什么切掉?
它不再重要了。
Cobb不再讨论真实和虚幻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理性的答案。
这一刻,他用最真实的情感来到了新的开端。
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已。
拾、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Incep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ception
[2]. 豆瓣电影《盗梦空间》: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41415/
[3]. 维基百科Non, je ne regrette ri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n,_je_ne_regrette_rien
[4]. 维基百科Wally Pfist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lly_Pfister
[5]. 维基百科The DarkKnigh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Dark_Knight_(film)
[6]. 维基百科 The Prestig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Prestige_(film)
[7]. 维基百科Christopher Nol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opher_Nolan
[8]. 维基百科Leonardo DiCapri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onardo_DiCaprio
[9]. 维基百科Titani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tanic_(1997_film)
[10]. 维基百科The Great Gatsb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Great_Gatsby_(2013_film)
[11]. 维基百科 The Matri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Matrix
[12]. 维基百科 Brain in a va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ain_in_a_vat
又名:潜行凶间(港) / 全面启动(台) / 奠基 / 心灵犯案 / 记忆迷阵 / 记忆魔方
上映日期:2010-09-01(中国大陆) / 2020-08-28(中国大陆重映) / 2010-07-16(美国)片长:148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艾利奥特·佩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