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10-09

盗梦空间:梦就是最大的现实


      这得从原逻辑思维说起。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认为,我们的先民将时空上相继发生的画面视为前因后果。也就是说,倘若先民甲偶尔瞅了一下过眼的飞鸟,飞鸟恰好落地而亡,他会认为鸟是被自己的眼光杀死的。这种原逻辑思维遗传至今,并直接体现在电影艺术上:导演用画面语言来思考和表达,观众用视觉暂留来接收和还原。在潜意识里,要拍摄和理解一部电影,其前提就是默认电影画面之间必然存在因果关联性。
    将电影的画面赋予多重的时间、空间维度,挥舞剪刀剪辑拼贴重组时空,呈现出“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这是高明的导演做的事,高明之处在于借助原思维逻辑打破原思维逻辑的惯性。而观众也会在理解与不理解之间,体验到世界的纵深感。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无疑是个中翘首。倘若说他在《记忆碎片》中是以“失忆”的方式获取多重时空维度的话,在《盗梦空间》里则换成了“梦境”。这两种方法的相同之处在于,每一个时空里的画面都是真实的,但多个时空叠加之后,真实便混沌得难以分辨:什么都可能是真的,什么也都可能是假的。制造失序的混沌状态,可以让观众的常识、判断暂时失去效用,放弃自我的抵御意识从而陷入到导演想象的泥淖中。因为对于无法理解的事实,我们宁愿生发出一种神圣感,这也是我们多数人虽不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仍然愿意崇拜他的缘故。
    在《盗梦空间》中,诺兰通过一个“梦中梦”的前奏,轻易而举的就让观众“放弃抵抗缴械投降”了。当盗梦师们在梦境里制造迷宫、将巴黎的街道折叠起来时,我们只剩下惊叹的份。这样,诺兰以“梦”的名义让人们相信,自己制造的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世界会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诺兰制造的梦境虽然具有超现实性,但仍然是他用自己设定的一套规则来制造的,影片里连梦里的时间长短都是可以在现实中推理出来的,他不过是试图把梦境当现实一样控制罢了。也就是说,虽然名曰“梦”,事实上是罩上了一层梦幻的现实而已。因此,设计几层梦境不重要,因为支配这一切的还是现实中的人心,心境即梦境。
    现实中的人心有着很强的防御意识,这道马其诺防线保护着自己的独立性。将其移植到梦境中,便是那在街道上横冲直闯的火车与充满敌意的武装人员,以防止别人来修改。越往内心越幽暗,相应的,梦境的层次越深,而抵御力量也越强大。导演通过富二代儿子与其父亲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最幽暗的内心状态。原来,儿子渴望父亲的爱,但又不接受父亲爱他的方式。因为渴望,他接了父亲的班,因为不接受,他根本不想成为父亲那样。最后,对于父亲他无法爱也无法恨,只好将回避深埋内心。最后他的想法被修改成“不要成为我,要成为你自己”,其实不过是他正视了自己最内心的想法而已。
    男主角与妻子的爱情同样是现实的。因为一句“看见我们一起老去”的渴望,夫妻俩将其当做诺言埋入内心最深处,相应的他们在第四层梦境慢悠悠的老去,但丈夫开始急于回到现实中看自己的两个孩子。水至清则无鱼,永恒的幸福降临了,美好得近乎虚假反而让人想去逃离。
    电影告诉我们一个判别梦与现实的方法:在梦中,你不会记得从哪里来的。意思是,在现实中,我们会记得从哪里来的。可惜在现实中,我们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从来都是个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梦其实就是现实。而《盗梦空间》的梦,则扮演催化剂的作用,在让最幽暗的内心敞亮的同时,现实也慢慢真实起来。

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

又名:潜行凶间(港) / 全面启动(台) / 奠基 / 心灵犯案 / 记忆迷阵 / 记忆魔方

上映日期:2010-09-01(中国大陆) / 2020-08-28(中国大陆重映) / 2010-07-16(美国)片长:148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艾利奥特·佩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盗梦空间的影评

刃
刃 • 挺好的
123
123 •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