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无疑是这些年来最为耐人寻味的电影之一,它就像一个华丽精巧的魔方,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组合拼接,无限的延展性和因人而异的丰富解读性正是这样一部聪明电影的核心所在。

本片是诺兰的第一部科幻动作片,从《跟踪》到《白夜追凶》,再到《记忆碎片》和《致命魔术》,以及两部《蝙蝠侠》,这位被誉为“新时代的库布里克”的年轻导演不断地向世界显示自己的实力,他的作品思想深刻,揭示人性,结构复杂而风格黑暗,然而,他又同时紧紧抓住故事的戏剧张力和整部电影的节奏,以娴熟的手法使全片具有极高的可看性。

文艺片与商业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是两种不可相容的电影派系,二者谁才是电影最好的形式,一直具有争论,然而,在诺兰的导筒下,文艺与商业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电影并非小众的哲学艺术,但也绝非爆米花催生出的流水线产品,从失忆的复仇者到偏执的魔术师,再到背负黑暗的英雄和如今迷失的梦旅人,诺兰为我们展开一幅幅恢弘或苍凉的画卷,像史诗,像黑暗的传说,里面包含的却是每个人都能从不同角度找到共鸣的精神之歌。

在《盗梦空间》中,最吸引观众的无疑是其精妙的梦境构思以及其中延伸出来的对虚幻和现实的迷失,还有情节上各种分歧的探讨。导演以自己的方式对梦境进行了解构,从而引申出一个新的世界观系统,以及诺兰式的梦境哲学。然而将一系列深邃晦涩的问题交给观众的方式却又是最为通俗易懂的。没有人能否定《盗梦空间》的观赏性,诺兰在玄乎的故事思想背后精准地抓住了商业电影的主要元素:紧密的高潮段落、动静结合的情节安排、极具戏剧张力的故事线、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相得益彰的配乐等,当然这一切并不都是诺兰的功劳,但是却是他将这些元素完美地堆砌了起来。

诺兰处理的动作场面仍然是值得称赞的范例,这延续了他在《黑暗骑士》中的风格,即量少而精,力求写实。动作场面是必不可少,但更多地是作为情节推动力而存在,当观众的注意力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而不再留恋于火爆的动作大场面时,这便是导演最大的成功。

当今影坛上,商业精神和边缘气质融合一身的导演其实也并非只有诺兰一人,但也只有他,能够把商业和艺术这样完美地合二为一,只有他,能从每一次华丽的光影交汇中折射出深邃的思想之光。

在《盗梦空间》的观影过程中,很多时候我都会想,生在有诺兰的时代,真是一种幸运。

无论如何,《盗梦空间》都会让人不由地联想到《黑客帝国》。

大约十年前,《黑客帝国》横空出世,惊世骇俗的世界观震撼全球,关于梦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设想甚至引发了许多影迷对于这个世界的怀疑。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迎来的是《盗梦空间》,其实如果除去《黑客帝国》中的机器人阴谋论,那么会发现两片确实有巨大相似之处,庞大的母体正是一架造梦机,几十亿人类在里面共同分享梦境,而其核心均是人类用以分别真实与虚拟的“感知”被造假,计算机刺激大脑皮层来产生听觉、视觉、触觉和味觉。这类电影最可怕和吸引人之处正在于它否定了现行的世界观,正如同那个关于大脑的说法,如果一个功能完好的大脑放到营养液里维持其活力,然后用电脑给他制造出各种感觉的信号,它是不是也能因此而快乐地生活在那个虚假的世界中呢?于是在当初便有人坚信自己是生活在机器人奴役下的母体当中,而沃卓斯基兄弟是觉醒后来解救众生的英雄云云。

这样的电影是无解的谜题,这应该也是导演的用意,在他所构筑的世界观里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使之成为一种开放式的、互动性极强的电影模式,导演给出了一条看似正常的官方剧情线,但却又在其间布下无数迷阵,留下诸多疑点,最后的陀螺有没有停下呢?我觉得这其实并不重要。《黑客帝国》有庞大母体的“电池计划”,而《盗梦空间》则有无限层梦境的纠结。梦境是一个不算新鲜的题材,但诺兰十几岁时所思考的问题却也正是很多人会想到的问题,梦境的神秘和迷幻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感触,诺兰巧妙地利用了这点,比如梦中梦或者现实中似曾相识的梦境却也是我所体验过的,而大家都有在梦中从高处坠落而惊醒的经历吧,谁又知道这是不是一次kick呢?(笑)

相比去不断地深究电影剧情的细节,电影给予我们关于梦境的启示却更重要且有意思得多,《盗梦空间》之于《黑客帝国》的优势在于它所讲述的是真正的梦境,诺兰将梦境比为莫比乌斯圈,而我们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征之一就是可以无限地裂变,在影片中也用平行镜面的场景巧妙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因此,《盗梦空间》中的世界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就如同它本身的复杂和难以解释。层层梦境搭建起来一个无限可能的舞台,相比于《黑客帝国》中沃卓斯基的阴谋论和野心,我觉得《盗梦空间》更多的只是为导演创造一个讲故事的环境。无论是打斗、特效还是导演的风格,诺兰的冷静使全片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娱乐大片或者说是科幻动作片的感觉,而我个人认为其中心仍然是诺兰最喜欢的题材——迷失。

《盗梦空间》使用梦境作为题材,但诺兰毕竟不是大卫•林奇,他不会用一个单纯的弗洛伊德式梦境来解释整个故事。而在梦境中的迷失却正是这样一个背景下最具戏剧力,最“诺兰”的选择。

《记忆碎片》中的莱昂与《盗梦空间》的科布有着极高的相似性,两人都因为自己的过错导致妻子的死亡,都有着非常强烈的负罪感,但两人也都迷失在自己的潜意识中,莱昂自欺欺人地利用潜意识去遗忘过去,而科布所体现出来的便是难以分清真实与虚幻。《盗梦空间》对梦境的阐释最成功的地方是潜意识的部分,将主角无法控制的潜意识同主角本身对立起来,这便形成了一个新颖聪明的矛盾冲突点。相对于真实与虚拟世界,自我与潜意识之间的对抗将“真”与“假”的概念更加地模糊了。

如何区分真实与虚幻?如果真实只是知觉的总体印象,我们又怎么能分辨出一场永远不会觉醒的梦?按照电影中的理论,凭感知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你不知道是不是有一条管子正插在你的大脑上,而影片中所谓的图腾我觉得也是非常靠不住的,因为图腾就是自己对自己植入的潜意识,而像科布或是莱昂这样的人无疑也会修改自己的潜意识。

这是一个古老如“庄周梦蝶”的问题,《盗梦空间》虽然没有重点强化《黑客帝国》中所提出的“你是想要真实的荒漠还是虚拟的绿洲”,但是具有高度时间速差且可以随你的想法所的梦境确使一切更加迷离。

迷失在这样的梦中并非是没有理由的,你所想念的和你所喜欢的以及你所得不到的都会根据你的思想出现在梦境中,也许十年并不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要看是怎么样的一个梦了”。

我相信本片的重点还是在科布和她妻子的爱情,这其实也是一部爱情电影,虽然从目标费舍盗梦的部分占据了大半的篇幅。

有人说《盗梦空间》的败笔之一就是爱情戏的鸡肋,不够感人,但也许这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本片对梦境提出了一个时间速率差的问题,听上去十分的可信和有趣,人不会记得自己梦境的开头,而醒来之后梦境的内容也会不断模糊,但是我们几乎能肯定在梦境中经历的时间是相当长的,那么这会不会就是因为现实的五分钟就等于梦中的一小时呢?这是一种类似平行世界一般奇妙而难以置信的情况,导演可能觉得五分钟一小时还太少了,于是加上了可以使用超强镇静剂的“特殊状态”。这确实是一部伪科幻电影,它肆意地构成了诺兰在《记忆碎片》中没能达成的背景,披着科幻的皮去讲述另一个关于迷失的故事。当两人在现实中几小时的沉睡能导致梦境中几十年的相守,你能说这不是一个非常梦幻的设定么?宛如梦境一般的不可思议和浪漫。好吧,它的确是一个梦。 和自己深爱的人在梦境中呆上几十年是什么一样的感觉?在真正天长地久的时候,你会选择逃离还是相守?

纵然这是一个你醒来后会不断遗忘的梦。

You're waiting for a train
A train that will take you far away
You know where you hope the train will take you
But you can't be sure
But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we'll be together

《盗梦空间》的总体素质或许的确略逊于《黑客帝国》,但它所引发的思想性却能够超越母体和机器人帝国的后工业朋克世界,毕竟梦境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到的。我一直觉得这样的虚拟现实并不是天方夜谭般的科幻故事,也许不久后的某一天人类真的可以借助计算机进入梦境或者是程序世界,在里面人类可以随意地改变或建造,有模拟真实的感觉,而至于被机器人所奴役或者盗梦这样的恶性事件,也真的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在这方面的突破点,我觉得真的可能会由军方开发以用作士兵的虚拟训练,或者,就是现在大力推动计算机图形技术的——游戏。随着体感游戏的出现,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坐在屏幕前挥舞鼠标或者手柄了,未来的游戏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能使用机器将人带入一个类似于梦境的世界里,那岂不是完美地解决了所有关于画面和带入感的问题。

相信未来这样的虚拟现实是可以实现的,而会不会出现许多影视作品中的问题就很难说了,毕竟这是一个和克隆一样危险的科技方向。


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

又名:潜行凶间(港) / 全面启动(台) / 奠基 / 心灵犯案 / 记忆迷阵 / 记忆魔方

上映日期:2010-09-01(中国大陆) / 2020-08-28(中国大陆重映) / 2010-07-16(美国)片长:148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艾利奥特·佩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盗梦空间的影评

刃
刃 • 挺好的
123
123 •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