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源于近日在现场看的《大闹天宫》的现场版,是这部电影中的“小师弟”魏学雷主演的,近距离观看了整本的《大闹天宫》,真的是非常震撼,一招一式,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特别是能够看到演员脸上的细节,真的是神形兼备,不比现在影视界称之为“老戏骨”的演员们差。

在这种机缘之下,意犹未尽,才有了搜索观看这部《大闹天宫》电影的经历。了解发现,此剧中的一位优秀青年武生演员王璐,已经告别舞台,做了老师,在网上做了一番调研之后,不胜唏嘘,于是有了下笔的冲动,关于此处的感想,也会在后文阐述。

在此说明,此文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了解戏曲,走近戏曲,并且从一些侧面让大家知道戏曲演员们的辛苦和坚守!

由于我也是一枚刚入门的萌新戏迷,所以所述戏曲知识并不一定准确完善,欢迎资深人士批评指正。另,一些感悟和见解,有可能会引起老戏迷朋友的不适,在此先致歉各位,毕竟我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年轻的戏曲小白朋友们能够对戏曲产生兴趣。

言归正传,首先我想先讲一讲我所了解到的各种幕后故事,当然,受资源所限,我也是知之甚少,现将这些内容总结归纳在这一部分。

一、幕后故事部分

这部电影是纯粹地请了一批戏曲人来拍摄戏曲人自己的故事,在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上最怕的就是不懂的领导懂行的,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未免有失偏颇。反观《大闹天宫》,从导演到演员,服装,道具,各路专家,等等,几乎是清一色的戏曲人,实话实说,这部电影想要不成为经典也难!

传统上,京剧《大闹天宫》就有“唱死天王累死猴”的说法,其中有很多古老的昆曲曲牌,也有二十八个天神与孙悟空对打,难度极高。

导演程箓出身京剧世家,懂戏曲、懂电影、懂新技术。程箓导演就曾经饰演过美猴王,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大圣这个人物,一定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程箓导演说:“电影荧幕前会无限地放大,每一下、每一刀、每一棍、包括每一个翻、每一个亮相,都要极度精准。”

艺术指导张关正说:“我们演出的时候,扮上戏最多两个多钟头三个钟头,在这儿拍摄经常是勾上脸,一待将近十个小时。刚勾完很干净,等你几个镜头拍完,汗就出来了,只能用纸轻轻地蘸,之后还要继续再画再添油彩。”张老师负责给“小猴王”们勾脸把关。关于勾脸的相关衍生知识介绍,会在第二部分内容中。

拍摄武戏和文戏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突出高难度武打绝活,将镜头冲击力呈现到极致,可以说剧组是煞费苦心。艺术指导张四全介绍:“尤其是我们叫‘打荡子’,就是群体开打,孙悟空打这些天兵天将,这一会窜毛过去,一会翻过去,一会他一低头这儿又过去,这又把他给打趴下,那儿蹦过去,这要非常熟练。”张四全老师负责开打部分的指导。

这里的开打真是非常精彩,因为汇聚了全国优秀的武戏演员,又有福建京剧院这个有着70年深厚武戏积淀的老牌院团打底,这里的开打场面恢宏,设计巧妙,功夫过硬,让人看得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演员从五位演员的身上翻过去,这个动作非常危险,以往在舞台上看的时候,都是趴在地上的演员随时调整位置,好让翻跟头的演员平稳翻过去,这次在电影中趴在地上的“小猴子”们居然一动不动!而且一趴就是五只小猴子!真是让我看得心惊胆战,像这种镜头的成功,我相信是无数次的汗水甚至是磕碰受伤换来的……这样的场面数不胜数,还请大家自己去看一看,找一找,就可以会心地领略到我们戏曲人那份对艺术的执著与追求!

连续空翻过5人

连续20多个小翻,这只是一名15岁的小演员,算是孙悟空的“替身”

“我们想让观众看到,原来京剧演员真的可以翻成这样,把子可以打成这样!所以我们不回去用一些特技的手法去渲染这些东西,而是让演员们展示他们自己真正的功夫!”导演程箓如是说。

拍这部对演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基本功,还有体力的要求,每一个镜头要反复拍摄打磨,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有关于四位“小猴王”的采访,我会在下面整理出来,大家可以详细地了解京剧电影的拍摄难度有多大。首映礼的采访环节,没有魏学雷,所以关于魏学雷的采访内容相对较少。

先说说戏份最重的王璐,“我觉得拍电影和在舞台上表演最大的不同,是在心理上,舞台上都是一场一场的呈现,是根据剧情去推进的,在摄影棚中,拍摄是跳跃式的,没有心理预热的过程,要求演员情绪要随时到位,拍到哪里就要展现哪种情绪,这是需要我们去适应的。我们呀提前预热,让自己的情绪能够达到表演时的应该有的状态。”

詹磊则说:“拍摄电影,有好几个不同的机位,杨少春老师就跟我说,你这个地方的戏可以再多一点,还要注意面对镜头。”

魏学雷说:“我演的《八卦炉》,开始也有点害怕,因为走的那个技巧,比我舞台演出的时候要高出一米多,面对镜头,要比舞台上还要细致,才能在镜头下感觉到合适。”

而作为福建京剧人的代表,李哲说:“能与全国这么多优秀的青年武戏演员一起飙戏,感觉非常幸福。我演的《偷桃盗丹》,展现了孙悟空可爱的一面,要非常准确和精细,不能有一点‘脏’的东西出现。”

在首映式的采访环节,是三只猴王排排站,主持人问三人最难忘、最困难的事情的时候,詹磊和李哲一致指向王璐说:“你先来”,而王璐则自嘲地念叨:“怎么又是我先来。”可见三小只的可爱,虽然在舞台上呈现的艺术形象是那么成熟,但面对镜头展现自己的时候还都是很腼腆。

王璐说:“最难忘的事是头疼,我们带着那么沉的盔头,还要使劲把它勒上,实际上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在剧场一场戏最多两个多或者三个小时,而一个镜头的拍摄,少则十分钟,多则半个小时。一天下来就是九个或者十个小时,尤其是我们武戏勒得比平时还要紧,有一天是在拍和李长庚的对手戏,虽然中间有拿下来休息,但是掭了之后再勒实际上更疼,那天晚上回到宾馆发现后脑勺根本不能碰,一直火辣辣地疼,第二天后脑勺这一圈还是红的。可以说疼得在片场是坐立不安,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会感觉更疼,所以就不停地走动,分散一下注意力,来缓解疼痛。在导演调光、调机位的时候,我们就只能等待,又不能总掭,因为勒头也是很麻烦,一勒就需要十几分钟,为了不耽误拍摄进程,能坚持就坚持一下。所以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天,整个头都是木的。”

李哲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盗丹中的一小段,那是我第一次拍,NG了二十几条,这个挑战挺大的,找不到感觉,突然由舞台到影棚,状态非常不适应,那天晚上拍到十二点多。这是对我心理的挑战,适应能力的挑战,进入状态的挑战,还有对所有人体力上的挑战。”

王璐补充说:“十二点多已经散戏了。”

主持人问最后是怎么克服的这个困难呢?

李哲答道:“那没办法,最后就是硬上,那么多人都等着你,怎么办?就是一遍一遍地来,最后二十多条也没有达到自己最好的状态,只能说是一个遗憾吧。但这个过程中的这种提高,让我觉得是最可贵的。”

詹磊在一旁帮腔说:“他比较谦虚。”

最后采访詹磊时,他说:“其他他们二位说的这些也都是我真实的感受,不管是他们先说还是我先说,这些问题都很明显。勒头,在舞台上最多不会超过三个小时,而拍电影一勒就是一天,大家都很认真,一丝不苟,但想要呈现好的东西,就需要反复打磨,所以更需要演员随时调整状态。我觉得他们二位说的特别准确,一个是勒头的头疼,特别难以忍受,还有一个就是状态,毕竟拍摄过程中吃了很多苦,但是呈现出来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也都很忐忑。在拍摄过程中,每次看回放,总是能找到不足,我们特别害怕就是,已经很努力地在拍了,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不是导演想要的,也不是我想要的,这个就很痛苦。因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孙悟空,我们也没有能做到完美,也不能做到完美,我们四个人就是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最合适的风格。包括我们演的部分也不一样,像刚才李哲师哥说的,他为什么总是不满意,这是一个导演和演员相结合的过程,最终还要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不敢说是想要拍成一部经典,但是希望这是一部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能够喜欢这部作品。”

可以看出,小猴王们即使功夫如此过硬,仍然是虚怀若谷,谦恭自守,当作品要面对观众检验的时候,依然是如此忐忑不安,这样的胸怀,又哪一点比不上那些明星们呢?

真心地呼吁广大年轻朋友,能够更多的关注一下我们戏曲界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追星如果能追到这么有正能量的明星,也是一种幸福呀!

其实通过他们的采访,我想大家也能够感受到,我们京剧演员呈现出来的都是非常朴素、非常真实的自我,而且他们面对采访,不包装自己,不靠“卖惨”来营销自己,让我觉得非常难得!包括李哲在说的时候总是在说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好像他的拍摄真的有什么失误一样,其实他的表演已经非常精彩了。他所说的不满意应该是他内心对艺术追究中的不满意,我能感觉到他是真的太爱这部电影了,所以才对自己要求如此之高,这是一种对艺术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精神!而且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更多的是介绍京剧艺术上的成绩,对于拍摄中的苦和累只是一笔带过,当演员在做技巧动作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张四全老师在问他们:“怎么样?”他们更多的是在说着:“没事!没事!”对于这样的磕碰,好像是已经习以为常了。

说句实话,就他们吃得这些苦,拿到现在的流量小生身上,那一定是大肆宣传营销,制造话题,动辄一点小状况,都会被宣传成多么敬业。而对比我们的戏曲演员,特别是武戏演员,这些辛苦和受伤,可以说是天天在上演,可是我们的京剧人却从不用这些噱头来强调自己,宣传自己,在今天这样的社会,我们能从京剧人身上学习的东西真的是很多很多!仅仅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匠人精神,就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想不管是这4位小美猴王,还是其他任何一位演职人员,都非常珍惜这次电影拍摄的机会,就是想把自己所学所能,充分地展示到广大观众的面前!

不仅主演都是优秀的青年演员,更有众多的京剧名角儿甘当绿叶,为这部经典的京剧电影武戏作品增添色彩。像溪中路老师,当代的武生泰斗,饰演二郎神,镜头并不多,可是一出场气场很足。还有花脸名家舒桐老师,饰演托塔李天王。

而这部戏的配乐,也给了观众听觉上的饕餮盛宴!力争传统与时尚相结合,使观众耳目一新。

作曲家李凤阁说:“我们是有打击乐,但并不是从头到尾都是打击乐,这样会使观众的听觉疲劳,我们用了很多过去传统的曲牌,在演奏曲牌当中,加入打击乐,既体现了战斗的场面,又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舞美设计上,凌霄殿、老君炉等场景,场面唯美大气,令人宛如置身于天宫之中,同时,电影使用了CG、动画等影视高科技手段,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试听体验。导演程箓说:“老君炉最后的爆炸,在舞台上是没法展现的,还有天兵天将,和托塔李天王点兵的场景,就可以把它做成在天空之中,这些我们在电影中都可以通过特效展现出来。”

艺术指导李幼斌说:“四个人演一个人物,不同的形式出现,不同风格的展示,不同技术特色的发挥。”四位小美猴王宗的都是李派,但是每个人在细节方面又各具特色。

二、戏曲知识部分

这是京剧电影工程中前两批二十部中的唯一一部武戏。

《大闹天宫》一剧的前身是《安天会》,后由李少春、翁偶虹等将此剧改编为《大闹天宫》,是京剧中的传统经典剧目。

翁偶虹在改编剧本之时,直接收到了周恩来总理具体至文本细节的三点指示:“一、写出孙悟空的彻底反抗性;二、写出天宫玉帝的阴谋;三、写出孙悟空以朴素的才华斗败了舞文弄墨的天喜星君。”

从《安天会》到《大闹天宫》,剧目名称的变化本身就反映出“主体的颠倒”:前者的主体是天庭,是封建皇权;后者的主体才是孙悟空,是革命者。可以说,“主体的颠倒”是新中国文艺改造的重要步骤。

舞台版《大闹天宫》基本上是二小时十多分钟,电影版是一小时四十分钟,情节更加紧凑,更适合现在的年轻人观看。

孙悟空的服装

《大闹天宫》总共由十场戏构成,分别是:《凌霄殿》、《水帘洞》、《御马监》、《紫宸宫》、《花果山》、《闹瑶池》、《闹丹房》、《八卦炉》、《聚灵台》、《凯旋图》。

其中第一场《凌霄殿》、第九场《聚灵台》没有孙悟空;

第二场《水帘洞》,孙悟空穿猴蟒、草王盔、孤尾亮相,是京剧中非正统的扮相;

猴蟒,玉带,草王盔,狐尾,翎子

第三场《御马监》,这场戏有两套服装,先出现的是红色的官衣纱帽、手拿扇子表明了他身份的变化,表演上借鉴小花脸的身段,凸显此时他既滑稽又得意的状态,开打之后,则以一袭短打衣裤亮相,露出猴子本色,突出了他不甘被驯服,也不甘被侮辱的性情;

官衣,纱帽,折扇

打衣打裤(注意,此打衣打裤也是绣猴旋纹和猴毛纹)

打衣打裤

到《花果山》时,孙悟空更以扎黄靠示人,这又是与他“齐天大圣”封号相一致,突出孙悟空的威武英气;

黄靠

《闹瑶池》,穿得是制度衣,盔头叫钻天盔,上面全是绒球和串珠,演员一动,头上的珠球就会“哗哗”作响,很是精巧;

孙悟空特制制度衣

钻天盔特写

关于制度衣,我找到了一份很详尽的介绍,给大家发出来,大家就可以从一件衣服上面体会古人的艺术审美,这种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的匠心正应该是我们从传统文化中传承的精髓。制度衣真真体现了孙悟空超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洒脱不羁!

大圣特制服装制度衣介绍

《凯旋图》,穿得是猴甲,内衬彩衣彩裤,这一身扮相英武俊美。

不同场次人物扮相的丰富变化既充分展现了京剧各种服饰的美,又凸显了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状态和心态,并与各场表演的技艺、开打相匹配。

猴甲

猴甲

孙悟空这个人物,包罗万象,虽然大都是由武生来应工,但实际上每个行当的表演其实都有涉及。首先他有武生的功架、功底,他还有花脸夸张的表演(《水帘洞》中身段的表演,其中这一场的翎子功也借鉴了小生的表演),他也有武丑的灵动的技巧(《御马监》中载歌载舞的片段),甚至他还要有一些旦角的唯美的表演在里面(与红鸾月孛的开打)。所以演猴戏看似简单,实则很难。

值得一提的是,在《御马监》一折,孙悟空一边唱曲牌,一边舞动这个折扇,抛扇、翻腕耍扇,这个程式是1956年李少春先生访问日本时,从日本歌舞伎借鉴来的,这一套载歌载舞的动作更加符合孙悟空的人物性格和人物特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京剧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反复的演出实践当中,不断打磨,是一门精益求精的传统艺术。

《大闹天宫》共有160余位演职人员参与,一个巨大的工程就是有四十多位演员需要勾脸,脸谱顾问张关正:“脸谱艺术在这个戏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在剧场中,观众即使在第一排,也离舞台有十几米远,看到的脸谱也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而现在看电影,电影屏幕就有十几、二十几甚至三十几平方米大,这样大的屏幕,就是演员的一张脸,那个冲击力有多大啊!”

“《大闹天宫》有一个特点,它是一个神话戏,有这么多的勾脸的人物,那是其他剧目目前都不会有的,希望通过大闹天宫这些不同人物的脸谱的变化当中,去悟到京剧艺术当中写意夸张的,甚至是错位变形的手法来体现人物。”

在这一部分,还想给大家普及南北孙悟空戏的特点,以下出自杨少春先生的介绍:孙悟空戏,俗称“猴戏”,是武生行当的分支,历史传承久远,异彩纷呈,自民国时期至今,由于南北方文化差异,和戏曲演员对猴戏的不同理解,以及相互借鉴,创造出了唱念、身段、造型、脸谱、穿扮各具特色的孙悟空形象,且有各自的看家绝活,南派以藏裆、屈腿、含胸、拔背的表演出猴的本来面目,讲究“人学猴”的表演特色;北派以龙身、鹰眼、鸡腿表现孙大圣的美猴王大猴气魄,讲究“猴学人”的表演特色。

三、感想感悟

纯属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王璐的扮相更符合我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御马监里他灵动活跃的大眼睛滴溜溜一转,把孙悟空的顽皮淘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之后的开打,双目圆睁,眉眼之间尽显英气。

李哲俏皮的小虎牙,则展现了孙悟空偷吃仙桃时伶俐可爱的一面。

詹磊的大圣功架稳健,开打动作舒展灵动,生动活泼,把大圣的英武之气刻划入微!

魏学雷的《八卦炉》一场,展现了他过硬的基本功,动作干净利落,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双大长腿!

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我阅读了一篇关于龚应恬导演的采访,我觉得作为一位导演,将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京剧电影《大闹天宫》:在克制的基础上完全打开自己的想象力

我个人的总结,这部电影有“四绝”:电影工程中绝无仅有的一部武戏;绝对真实的一招一式开打;绝对优秀的演职班底;绝对震撼的画面冲击!

所以我要说,这真的是一部爱京剧、懂京剧的京剧人们拍出来的原汁原味、非常精彩的电影。

很遗憾,我在网上没有搜到关于这部电影的长评,只有几十篇短评,而且评论内容确实有一些让我寒心!现在京剧日渐式微,已经有很多人在说京剧“曲高和寡”,在我看电影的过程中,弹幕也不是很多,而且有一部分说是没看懂,说实话,年轻人现在能懂一些戏曲的太少了。

如果戏迷朋友们再这么吹毛求疵,一味地认为京剧就要在剧场里演,不能夹杂一丁点新东西,那以后的京剧也很难发展,只能是在小众圈子里路越走越窄!

我说一个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例子,很早以前我看了一个节目,是让一些明星答戏曲题目闯关,有一道题是问马鞭是做什么用的,让四位明星每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一个骑马的动作,当时四只马鞭是由四位京剧演员以戏曲牵马的姿势拿上舞台的,其中一位明星走到京剧演员跟前,没有接过马鞭,而是直接想要骑到演员身上,弄得我们京剧演员很是尴尬。

所以这就有点像“1+1=2”,我们觉得这不用学都应该会,但是你要是问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未必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回答上来。

作为老戏迷,你一看孙悟空拿着马鞭就是在御马监展示骑马、驯马的技巧,而不懂京剧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孙悟空自己拿根棍在那自娱自乐地耍什么呢?

而这个时候,天空中出现几匹云朵做的马匹在蹦来跳去,我觉得很好啊,这样就能让不懂戏曲的朋友在看的时候更能够理解孙悟空此时在做什么,展示得是什么样的技巧。

当年梅大师创排新戏的时候不也是被老一辈的先生们看不惯的吗?我们已经是21世纪的新时代了,对待创新这件事更不应该排斥和抵触,对于戏曲人进行的这些尝试和探索更应该包容和鼓励。

对于我这个半吊子戏迷来说,我就认为这次的尝试非常之好!对于舞台上无法呈现的一些神来神往的仙人之姿也可以很好的体现,让观众们具有更好的观赏性。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一部分网友认为这部电影的特效廉价,不如好莱坞大片,我实在不知道一部京剧电影的特效和好莱坞大片的特效有什么可比性!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成本是多少,咱们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才多少?而且演职人员大把的心思都花在了演员本身的技术技巧上,用在特效上的心力物力本就有限,可这不正是制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吗?尽可能的保持演员原汁原味的表演,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特效,使电影更具有观赏性。

所以,我还是希望不管是普通观众,还是广大戏迷,在看完电影之后,能够尽量多地体会到我们京剧武戏人的辛苦与不容易,能够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宽容!即使是大家因为热爱而有所褒贬,也请大家先褒后贬,毕竟演职人员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值得我们尊敬与肯定!

我的这篇影评,冗长琐碎,如能有坚持看完的朋友,那一定是真爱戏曲的朋友,感谢您的戏曲的关注和热爱!

在此文的最后,我找到了一篇1958年关于李少春《闹天宫》的影评,及其难得!看过之后发现写得是丝丝入扣,细腻而有见地!贴上来供大家欣赏,也可以让大家对李派大圣戏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然,文中有一些动作技巧,可能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看这篇文章从中学习欣赏这部戏曲的方法。相比之下,我的评论只能是门外汉的一点粗鄙之语。

李少春的孙悟空


大闹天宫(2019)

又名:大闹天宫(京剧) / Havoc in Heaven

上映日期:2020-09-18(中国大陆) / 2019-10(福州丝绸之路电影节)片长:100分钟

主演:王璐 李哲 魏学雷 詹磊 

导演:程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