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是在中山大學《台灣紀錄片與社會》課上觀摩的。
老師在台上講 在與黃信堯見面時 曾問過關於片名的問題。
紀錄片片名明明是《沉沒之島》,卻為什麼叫《shen mei 之島》
黃導演給老師講了一個故事: 為什麼叫沈沒之島
因為很久以前中國有一個小部落 部落首領叫沈沒(mei) 因為戰爭 這個部落分崩離析 存活著的子孫跑到一個島上 因為他們的祖先叫沈沒(mei),於是將這個島命名為沈沒之島
過了幾秒 黃導演說 當然 這些都是我編來騙你的。
全片是關於tavalu即將沉沒 後來再引伸到台灣沉沒的問題,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全球氣候大會讓人們重視到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會議中發現,tavalu即將是第一個被海水淹沒的國家。導演就為了探詢這個即將沉沒的國度,先從台灣到斐濟,再轉機去tavalu。
去了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那裡的人從來沒有人相信自己的國家會消失,甚至根本不知道這樣一件事,新聞過度關注tavalu的生態環境,可他們自己的人卻並沒有在乎這件事,事實上也並非如新聞上說的那麼令人堪憂。
採訪了很多人,他們從國語轉換到當地方言轉換到英語轉換到更多外語,在幾次轉換中,黃信堯發現自己被輿論戲弄了,本來定好的片名,是想探究這個即將沉沒的島嶼,但現在,彷彿一切都不重要了,至於這個題目,沉沒的繁體字是沈沒,至於讀shen mei 還是chen mo,現在彷彿根本不重要了,於是幽默的黃信堯把片名改成了shen mei之島。
不要太相信媒體的報導。
傳播學中有把關人這一概念,即新聞媒體在從消息來源獲得大量資訊後經編輯篩選、刪減的過程。至於資訊的選擇規範則建立於「把關人」自身。
不知道真相就貿然飛到tavalu的人可不只黃信堯導演一人。
再來談台灣的雲林。
近幾年有新聞報道說,雲林因為災害導致地面沉降,地表下陷是全台灣最嚴重,可是再去採訪雲林本地人,大家卻說根本沒這麼嚴重啊,住在雲林的農人怎麼可能不知道雲林發生的災害程度,新聞媒體好厲害。
所以題目叫什麼,讀什麼讀音已經不重要了,根本世界都顛倒了,你還在關心這些小事嗎。
不過影片還是傳遞出環保、綠色、注重生態保護的理念,不過我卻更關注上面所說的point,畢竟每個人的側重點都不同,一部紀錄片可以有很多個主題。

沉没之岛沈沒之島(2010)

又名:Taivalu

上映日期:2010-11-13(中国台湾)片长:78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黄信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