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才能为自己的耳朵买到电影票 ?



到哪才能为自己的耳朵买到电影票





《超能失控》(《编年史》)这部小成本影片掀起一股票房狂潮,上映第一周力压《碟中谍4》以1200万美金的投资暴敛全球票房1.16亿美金。



看完这部电影,我却感到一丝恐惧——以后要去哪才能为自己的耳朵买张电影票。



这部无论从商业运作或创作质量上都可堪成功的影片,已经把伪纪录片这一混淆纪录片和电影之间不同影像风格的电影创作模式推到了另一个成功的台阶上。从最早的《女巫布莱尔》到2008年《科洛弗档案》和09年的《第九区》,DV影像从受众最多的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以异军突起之势蔓延至大屏幕,甚嚣尘上地开始了取代电影影像的征程。从《第九区》在国内的巨大反响可以看出,大部分观众似乎已经忘了《有话好好说》是怎么“晃点”我们的视觉神经了,当时的我与和我一样的大多数影迷也似乎从这一以新鲜的拍摄方式完成的影片中,潦草的得到了点另类的视觉体验。



随后,把持着电影创作权的制片厂,作为电影艺术天生的寄主同时又是与生俱来的宿敌,开始小规模的复制。北美有胆大者把完全用DV拍摄、成本仅仅一万美元的《鬼影实录》搬至银幕惊人地狂赚1亿,后来又有嫌自己胆不够大嫌DV太沉不好用者直接使用手机拍摄电影《活埋》;国内也跟风出品年度奇葩片《B区32号》诡谲地以200倍的投资回报率成为小成本大回报的标杆,同时荣登去年烂片榜首。



当然与国内急速发展的不成熟电影市场不同,好莱坞以迎合观众口味的最高理念选择了乔什·特兰克,并以这部成功的影片表达了对市场的尊重态度。编年史巧妙的开发了让DV客观纪录全片的手法,并在高潮阶段使用监视摄像头和高空新闻视角的方式天衣无缝地完成了中远景特效场面的拍摄需求。如果说在《Fight Club》中几处摄像头视角和许多影片中抢银行桥段经常发生的新闻拍摄镜头是点缀的话,那么在本片中的使用就是开创性的发挥。在此,不得不佩服这一新形式伪纪录片的新意和导演场面调度与切换的功底。



没有了为追求“真实感”而晃动镜头产生的观影障碍,连第一人称视角的创作局限都被完美消解。到此我们完全可以欢呼,伪纪录片完成了它艰难曲折的探索阶段,并以票房为证明聚集了很大数量上的包括观众和影片主创在内的追随者。



可谁和我一样在观赏本片时,不小心地,发觉这种类型的影片缺少点什么。也就是这点什么,催使我冲动地又干了一回我非常鄙视的吃饱了甩筷子就骂厨子的行为。



我不是个玩音乐的,搬家以后吉他找不到我问我妈要,她问我用来干什么,我生气地只说了一个字“吃”,也许我当时发怒地对象还包括一个没有恒心的自己。作为一个连不专业非著名影迷都称不上顶多算是电影消费者的我(楼上发影评的方聿南才是牛逼到令人嫉妒的影评专家),对电影的真正热爱开始于电影原声音乐:《海上钢琴师》让我自觉地在下载电影的同时搜索原声大碟(这种习惯延伸至观看美剧都要去音乐是岸上搜原声);《钢琴家》让我收藏了Adrien Brody;《天使爱美丽》让第十放映室的结尾变得亲切,同时也让我学会尊重电影。



电影是造梦艺术,飞云里扔橄榄球、胖揍各种bully、掀女生裙子搞恶作剧、表演魔术、利用超能力以一敌百,除了刚脱裤子就失禁以外,它已经逼真地再现了我们的各种梦想。可电影还是音画艺术,是一个包含动态画面和音乐纽带的整体的影像系统。影片艺术构思上缺少音乐,就是吃泡面没有调料包,对我来说就等于上厕所没有坑。除了对话和内嵌的客观音乐之外,我们的耳朵要的多么?



在这,有必要扯点别的片子,显然我扯得还不够多。刚看过入围戛纳影节的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作品伊莲娜,全片只使用了包括片尾结束曲在内共四处相同的主观音乐(即画外音乐、无声源音乐),这几处音乐不仅内容相同都是中提琴大提琴合奏,旋律也单调至极,单独拎出来听和乐团试音时的噪音无甚区别。但在那部影片中,无限重复的噪音不仅体现了电影音乐布局延伸情节和揭示人物心理的基本功能,这还完美彰显了音乐多维引申的作用。有了与视觉同步接受信息的听觉,才让这部字幕翻译狗屎一样导致误读的影片,完整的被观众欣赏。反过来讲,即使抛弃音乐,一部没有像伊莲娜开头结尾处牛逼无比的静止长镜头(看得人以为电脑死机了),对电影百年发展弃旧大于扬新的伪纪录片真的就那么受人欢迎吗?



如果这种电影成为范式不断成功,叫我如何去安慰我的耳朵,让我到哪才能为自己的耳朵买到电影票?



观点片面,请观者权当消遣。



文/亦逍Eeshaw

超能失控Chronicle(2012)

又名:夺命异能(港) / 编年史 / 超能力纪事 / 失控的超能少年 / 慢性邪恶

上映日期:2012-02-03(美国)片长:84分钟

主演:戴恩·德哈恩 亚历克斯·罗素 迈克尔·B·乔丹 迈克尔·凯利 

导演:乔什·特兰克 编剧:马克斯·兰迪斯 Max Landis

超能失控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