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5

超感猎杀 第一季:I Am We

刚了解到这部剧时,看了一下简介,一下导演,两三下风评,哎哟,沃卓斯基兄弟(几年前成姐妹了……)出品!哇,群……群P??……心中对这部剧的大致印象就出来了,科幻、烧脑、动作、少儿不宜,心想应该是一部不错的闲暇之余的调剂品,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这可是沃!卓!斯!基!这对黄金搭档的作品啊!不愧是沃卓斯基姐妹一手操刀的,他们可是拍出了《黑客帝国》三部曲和《V字仇杀队》的大神啊,我就说嘛,他们是不会满足于光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和荷尔蒙的。这对艺术家一旦认真起来,是非常可怕的。译名说,我的锅咯。

《超感猎杀》远不止超感和猎杀,更多聚焦生活,散落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八个迥然不同的鲜活个体的命运。然后沃卓斯基这对魔术师在其中放置了一个小小的妙思: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是互通的,会发生什么?只这么一个让八个人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生轨迹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创意,就赋予了这部剧独特的气质。你能想象你同时在印度的神庙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又在德国淋着劈头盖脸的大雨吗?或者进一步说,你能想象同时经历着大喜和大悲吗?

导演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包袱,让观众体验八个人生活所碰撞出来的不同形状的火花,并不是简单为了炫技,展示自己清奇的脑洞,攀登所谓艺术形式上的巅峰。她们的包袱里装着满满当当的私货,整部剧本质上是这对艺术家代表LGBTQ群体为全人类写的一封内心独白信,她们只是借这八个人的嘴说出自己的心声,很厉害,也很想抱抱他们。让自己当一回上帝,绞尽脑汁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不过这也是艺术家们的本职工作和杀手锏,因为他们知道,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根本不会静下心来好好审视自己那些没来由的偏见,实际上只要我们愿意回一下头,事情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他们想,那好吧,我就先做回老本行咯,总有一天,你们会懂的。

我不得不感叹,这封信写得太好了,剧中的八个人非常丰满,不仅仅是导演价值观的传声筒,尽管可能在导演内心深处,她是想把他们塑造成一个个斗士,为了捍卫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停抗争,一往无前,但这就丧失了艺术的魅力。首先需要让主角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绪,怯弱,犹豫,逃避,消沉,独自跋涉在生活的大道上,再后来才让他们受力量的感召,察觉到不妥,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剧中的那股力量便是导演所开的通感的脑洞,让八人心心相印,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看这部剧,我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嫉妒剧中人的超能力,我不稀罕上天入地,浮夸地炫耀一番力量,只想我能跟最心爱的人时刻连通,可能是我目前还不够强大吧,在不间断袭来的排山倒海的孤独感面前仍无所适从。

我和这部剧的共鸣点实在太多,才会那么心爱。

譬如我上一段才提到的孤独感,有一些心事只能自己扛下来,不知找谁诉说,哪怕是那些和我有着亲密关系的人。超感八人组里的印度姑娘Kala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角色,这种喜欢在她初次登场时就已经打入我的心里。和大多数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印度女孩一样,Kala也难以进行一场洒脱的自由恋爱,她爸爸以爱的名义(可以看出她爸真的很爱她)把她塞进了一个她根本没有动心的男人的怀中。全剧她的第一次登场始于一段她和爸爸的对话中,他们俩明显不在一个频道上,Kala谈论着她的毕业,终于拿到学位证了(我就是在这里爱上这个角色的,Kala简直就是印度女孩中的异类,当其他人都在为了怎么嫁一个好人家而疲于奔命时,她则想着怎么给自己积攒更多奋斗的资本),期待看到爸爸的欢喜,不想他却一直在强调着她的婚嫁,细数未来女婿的种种优点,高富帅,拒绝了许多女士的芳心,选择了自家女儿(很有眼光嘛!)。Kala内心挣扎,有表面上的挣扎自己该不该就这样和一个自己没感觉的男人将就一辈子,还有更深层次的那种在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勇敢地为了自己而活的“激进”想法之间徘徊,也因为有前者的存在,她没选择当着父母的面挑明一切,选择以假面示人,随着婚期的临近,父母的期待激动之情更是毫无顾忌地溢于言表,她的朋友们也向她倾倒了论吨计数的羡慕嫉妒之情,可热闹是别人的,Kala除了与日倍增的焦虑,什么也没有。身边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是Kala释怀心事的树洞,她只有求助于神,隔三差五地往神庙里跑,向无言的神诉说心中的苦闷。她这种游离在自身独立追求的小船和传统印度社会大陆的这份小心翼翼,加上她那奇怪微萌的印度口音,似乎她(大多印度人)每次都用九牛二虎之力在说话,让我看了很心疼啊!这份举棋不定,这份心神不宁,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太了解了,才让我对这个角色融进了那么多的感情。

导演也因此故意设置了八人组里的Wolfgang最早和Kala“配对成功”。Wolfgang在很早时就没有了对亲情的眷恋,真正的亲人在他的死党里寻找。他早就习惯了成长过程中没有家人支持,一个人在十字路口处的抉择战争。和Kala通感后,他很快就明白了Kala的苦衷,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了解Kala的人,在他看来,Kala应该听从她心里最热烈的呼唤,勇敢地向过时的秩序发出挑战。

再譬如我们都是戏精,在生活这出荒诞剧里换了一张又一张脸。八人组的Lito是这方面的典型。他是一个演员,变成另一个人是他生活的常态,戏里如此,戏外亦然。他有另一个重要的标签——同性恋,这是他最柔软的最容不得伤害的心头肉,是一个要用尽一生去好好保守的秘密,世界上除了他的男友,没有一个人可以知道,尤其是他的粉丝。这是永远见不得光的伤疤,需要精心地掩盖伪装。不过是伪装吗?这是演员的拿手好戏呀,有什么难的?难是不难,可非常的累,心累。一个人每天都在演戏,能不累吗?在这部里,Lito演技可用来织遮羞布,还可用来为八人的合作任务助攻。以前我总很好奇为什么一个明星宣布出柜可以轻而易举地占据热搜榜,看了Lito的经历后终于懂了。在不可抗力的胁迫下和意外获得的勇气的鼓舞下,Lito大方地拥抱自己是gay的事实,还主持了一场彩虹游行,游行的视频点击量惊为天人,他起初还乐观地想这不没啥嘛,以为可以趁势迎来演艺事业的第二春,但点击量和粉丝的态度是两码事,Lito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试炼,他的事业还是完蛋了。他自嘲道:“From hero to zero”(他在电影里一直是英雄角色)。可Lito实际上并非是一个那么善于自嘲的人,情绪的控制能力堪忧,他一下子如堕冰窟,并在和Sun的一次通感中彻底地爆发了出来,他向Sun哭诉,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不想Sun冷静地和他说:“你还有你的男友,和一个对你不离不弃的女人,而我呢?什么都没有了,父母都死了,唯一的弟弟还想杀了我”。

在对悲剧人生的共鸣方面说两点就行了,说太多首先是憋屈,其次会显得太作,还有就是导演拍剧的意图也不是苦大仇深告诉人们生活不易,他们的指向是往上的,不是原地踏步纠结于一些无法改变的结果,听从勇气的指引,去行动,去改变,才是本剧的要旨。

八人组非洲分队的Capheus具有的极高的勇气值堪称本剧楷模,也实力诠释了那个经典的理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优秀的家教从来就不是刻意灌输,而是在日常生活里对小事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得来的。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Capheus的父亲很早就离去母子俩了,因生前在政坛上推动了不小的改革,其死后,许多利益被侵犯的势力集团便上门找这对落单的母子麻烦。有一天,门敲响了,外头是黑压压的歹徒,他的母亲没有仓惶逃命,没有卑微求饶,把孩子往身后温柔一送,接着便用瘦小的身躯护住家的入口,眼神中照出坚毅的光芒,乌黑的眼眸把歹徒每一张戾气横生的面孔尽数容下。她像一面永不坍塌的石墙,那一刻的淡定从容在一千多年前教皇格里高利的身上也曾经出现过,彼时的歹徒则换成了匈奴王阿提拉和他身后的蛮族战士。后来格里高利教皇毫发未伤,匈奴很快掉头离去,不久便迎来了自己在西欧历史篇章中的落日。一千年后,在非洲这一间住着一对母子的农舍边上,歹徒们也没有碰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纷纷转身,消失在风尘里。在那种十字路口,她妈妈面临的不过是两种选择,留下,逃命。逃命,一名弱女子在和一个集团的猫捉老鼠游戏中必然是处于绝对的劣势,还会让一个孩子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过起了没日没夜提心吊胆的逃亡生活;留下,等着歹徒破门而入,等着子弹穿身而过,一死罢了。最终,歹徒没有伤害母子俩(谢谢编剧哈哈哈),妈妈的勇气淌进了小Capheus的血液里,成为他日后的行动准则。这个角色在第一季里是我觉得继Wolfgang后最清爽干练的角色,在各种磨难面前都不退缩,主动把握机会,问题也都顺利解决,虽然他的同感朋友功不可没,但没有他一开始自己选择对勇气的忠诚,也不会有后文了,小小选择,一念之间,但能量非凡,剧中一句经典的关于选择和自身的塑造的台词也是出于Capheus之口,“Who can say if it is we who made the choice, or the choice that makes us?”,这一句话个人认为答案不言自明。

我本身是个很容易表现得黏糊,优柔寡断的人,看到剧里展示了那么多敢做,敢怒,敢言的角色,经常会感叹自己要什么时候才能活得又酷又拽哈哈哈哈,这股酷劲贯穿剧的始终,还延伸到了那些唯美的慢镜里,有一个场景,八个人虽天各一方,却共享着同一首歌的旋律(歌叫《What’s going on》,很释放的一首歌),在洗澡时飞溅的水花中,在行驶大巴的晚风里,在城市夜晚迷幻的天际线下,在一男一女的裸身依偎旁,在夜店DJ的混音台边,甚至在医院带手铐的病床上,或摇摆,或高歌,或低吟……在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又或者说因为八个人的心灵相通变得不再单一的线性流逝,而是分岔了,似乎涌现出了无限可能性,时间此刻是无意义的,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我们八个主人公,不管此时有多少的烦恼,全都放一下好吗,seize the moment。这也相当于给观众一个中场休息,这才是不违和的中场休息好吗,比某圈圈……哎,咱们的神作怎么可以降格到来和圈圈比呢?温情脉脉而至,也让观众能够从密集的闪烁着哲思光芒的对话中暂时解放出来,对于信息量这么大的一部剧来说,很有必要!

最后想谈谈剧中那个一直被粉丝们津津乐道的群P,甚至有大把人先是慕名而来,再被剧情吸引……可以理解,但我觉得啊,对它的探讨适可而止,并且不要一讨论就满脸坏笑,或者满嘴段子。我一直是以欣赏一件极为精美的艺术品的心态来看这部剧(没错,已成脑残粉),起初看到那个群P的画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第一反应一样,这个比较重口,很少儿不宜,或像豆瓣一个影评所说一样“不适合家庭观看”(不然还真的想向我妈安利),加上导演在这也做了许多艺术性的演绎,不过既然无关主线剧情,索性就跳过了。我猜导演之所以把一段不短的时间给了群P,全出于她们做这部剧集初衷的延展,比较理想主义,就是让观众拥有一双慧眼,从心拥有,去除分别心,以至于达到某个得道高僧的境界:世人皮相万千种,在他眼中,不过是一条条蠕动的肥大虫子。刚上初中,学校每年都有体检,每个人都会享受几乎裸体的待遇,好让医生更好欣赏……哦不,更好检查身体的情况,发育有没有问题啊,有没有歪脖子啊。当时得知这个变态的规定,前一天晚上心事重重的,和我妈抱怨,我妈当时说了一句现在看来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反正你们在医生的眼里就是一团肉而已”……

这个寒假,把家里束之高阁多年的《全球通史》拿出来细细读了读,原想跳过第一章讲“食物采集者”的,尽快进入诸文明林立的历史时期,可越读越认为就第一章最有意思,且启发性更强,我这个人惰性十足,后面的线索太庞杂了,无心梳理,但不梳理又读不下去,渐渐地就弃了。我们总有一个难以根除的思维定势,喜欢简单粗暴地用物质的多寡来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不想过幸福感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比如当我第一次在书中读到原始人的幸福感可能超过后世任何人类的幸福感这一结论和解释它的原因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的幸福感在那一瞬达到峰值,获取知识,达到精神上的富足也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书中到底说了啥呢?“加利福尼亚人(原始人的一支)不知道‘你的’和‘我的’这两个词的意思。按照圣格里高利的说法,这两个词使我们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解释的罪恶”。在生产力出现之前那个资源极度匮乏的世界,食物采集者部落必须团结一致,有难同当,有责共担,有物共享,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这不就是这部剧宣传海报上那个只有三个词组成的句子所描绘的状态吗?

I Am We

超感猎杀 第一季Sense8(2015)

又名:超感八人组 / 超感八人 / 第八感 / 超感8人组

主演:米格尔·安赫尔·西尔维斯特 杰米·克莱顿 布莱恩·J·史密斯 

导演:莉莉·沃卓斯基 拉娜·沃卓斯基 汤姆·提克威 詹姆斯·麦克特格 丹·格拉斯 编剧:J·迈克尔·斯特拉辛斯基 J. Michael Straczynski/安迪·沃卓斯基 Andy Wachowski/拉娜·沃卓斯基 Lana Wachowski

超感猎杀 第一季的影评

LEO
LEO • I Am 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