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1
全身纯白如雕像般的四位主角,定格于开幕一刻,也镶嵌在世界文学史中。八根巨型圆柱,彰显着俄罗斯民族风格,黑、白转换之间也代表着希望与绝望、生命与死亡的骤变。白衣仙女们撒下花瓣,歌咏青春美好、韶华易逝。简洁的舞美,黑白为主的服装风格,衬托出主人公的高贵庄严,以及爱与死亡的永恒命题。
歌剧将原先俄罗斯浮世绘般的长诗缩减到短短七幕,保留了最主线的情节——塔季扬娜与奥涅金初见、相思写信、奥涅金拒绝、舞会争执、决斗弑友、公爵颂扬爱情、塔季扬娜拒绝奥涅金。虽然歌词很少照搬诗句,歌剧却完整展现了普希金诗歌的精神。印象较深刻的有:塔季扬娜为爱着迷难入眠,写完信后揉皱了弃置于地,又急唤奶妈传信,将初恋少女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入木三分;连斯基黎明决斗前的咏叹“金色的青春,你去了哪里”,无疑是全剧最千回百转、令人肝肠寸断的唱段——金色的阳光明日仍会照耀云彩,而曾经蓬勃如暴风雨般的生命,逝去了却不会再回来。死去的英雄,就如同弃置无用的道具,立刻被众人扫下人生的舞台,甚至连提起都不屑。那少年为之献身的活泼少女呵,也只能为他悲恸一瞬,转眼嫁做人妇,自己也无能为力。而错杀他的挚友,将终生被冤魂萦绕,年少时的血气方刚和傲慢鲁莽,带来的是经久不散的悔恨……这一段如泣如诉的歌唱,如同超越尘世的天堂之音,而歌唱者的灵魂尚留恋人世。上一刻还如太阳般炫目的青年诗人,心中燃烧着明亮的爱情与生命之火,这火焰的骤灭又怎能不叫人叹息流泪!
另外,公爵对爱情的赞美恰到好处,补足了原著,从侧面衬托塔季扬娜真善美的感染力,也为她最后选择忠于丈夫作了铺垫。最后一幕,塔季扬娜和奥涅金雪夜见面时的深情拥抱,是大胆而合适的改编。在原著和其他版本的歌剧中,奥涅金和塔季扬娜都保持着克制的距离,并且少以平等的方式出现,往往是渴望爱情的一方更卑微。或许碍于礼节,塔季扬娜不可能如剧中向奥涅金飞奔而去,但这个拥抱作为他们内心的反映是无比真实的。这版人物的表演尤其把塔季扬娜反复的纠结、缱绻表现得淋漓尽致。四位主唱普遍年轻美貌也是符合原著的加分点,白裙的塔季扬娜,不愧为俄罗斯民族精神高贵部分的象征。
此次观剧也加深了我对诗歌的理解。原先一直不明白为何奥涅金会在再次相遇时爱上曾经拒绝过的塔季扬娜,甚至猜测是塔季扬娜上流贵族夫人的光环吸引了他。现在看来很清楚,奥涅金的性格转变发生在连斯基的死后。在此前,他是一个极度厌世的人,对一切都感到无聊,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因此形成了表面彬彬有礼、内里忧郁冷峻的性格。他鄙视虚荣、攀比、放荡的上流社会,可无法掩饰的是,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无法超脱其上。因为这种无聊,他无法识得塔季扬娜这朵生长在乡野河流边的百合,伤害了她还去与奥尔嘉调情。他的内心是孤寂疲倦的,因此也不能理解连斯基理想主义的爱情而视之为幼稚愚蠢,玷污了朋友所珍视的东西。讽刺的是,也是因为“无聊”,或者说对待人生的漫不经心,他答应了连斯基的决斗要求而不肯向同样年轻气盛的朋友道歉,最终酿成了悲剧。朋友的死亡,如那一天最严酷的冰雪,让他恢复了知觉,真正感受到痛苦、开始忏悔。塔季扬娜的再次出现,于他或如一个回到过去、弥补错误、得到救赎的机会。这时的他,也终于懂得欣赏她的真善美。可是她不能答应他的请求——当真答应了,她便有违情义,面临着荣誉的丧失与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奥涅金将破坏他人生活的幸福与平静,再次堕入深渊。
和小Y同学讨论提到,经典的改编也是要根据时代环境作调整的,比如婚姻的纽带对于当代人可能不再如此具有约束力,塔季扬娜为了荣誉、尊严、责任等原因拒绝奥涅金的理由更难说服我们。此时更细腻地表现她挣扎的过程是合理的。有时新戏不一定要全新的情节,也可以为老戏注入新的灵魂。这一点也是传统戏曲改编值得借鉴的。

柴科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上映日期:2007

主演:Peter Mattei Daniel Barenboim  

导演:Andrea Breth Brian 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