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是哲学命题中的根本母题,而由此派生出来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当莫尼卡•贝鲁奇与苏菲•玛索在同一部影片中试图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命题无形中有些变味了,换句话说,“我是谁”潜意识地变成了“选择谁”?这是一个商业手段,很值得玩味的,相信每一个男性观众都会在内心深处得出一个答案。
本人的答案是莫尼卡•贝鲁奇,其实也与影片本身的最后的答案相吻合。
导演是一名女性导演,据说善于将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拍得十分恐怖与惊悚,对于这类导演来说,她的镜头中最拿手的便是细节,而相对于此片,对细节地把握便更加有难度。用视听语言来讲述一个普通人所遇到的外界的改变,这无疑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所以,本人虽然陶醉于两大美女的替换关系,更钦佩导演镜头上些许的改变,哪怕是一个角度,一个花瓶的位置。
关于细节让我想起了《罗拉快跑》,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拉》中的第一个变化的细节都是动态的,飞驰的城铁,收破烂的人,等等,这种动态的细节改变能够让观众十分迅速准确的掌握,但此片中在许多情况下细节的变化是静态的,例如餐桌方位的改变等等,观众在不经意见一定会错过这些改变,所以便需要演员的表演来加强效果。从某种角度来说,苏菲的演出要比莫尼卡更具有难度。苏菲面对的是所有的熟悉成为一种陌生时的惊恐,而莫尼卡所面对的则是惊恐已经成为习惯后对真相的寻找。
将两位大美女如此比较是很八卦的一件事情,但在此片中却不能不做出比较来,而这种比较又是许多观众内心的一种反映。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由于打算写自传而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最后的答案在常理之中,但过程却是相当恐怖的,而这种恐怖绝不是血腥等残酷手段所体显的,恰恰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从一些家庭布置的变化到身边人物的变化,还有自己身体与心理的变化。导演按照对心理冲击的力量所进行着这种变化的深入,一直到女主人公承认了这种变化的存在为止。这是苏菲玛索所要担任的工作。下面就是莫尼卡贝鲁奇开始寻求变化的真正原因。
可以说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悬疑剧,第二部分则是推理剧。
在许多影片中,一个人发现了自己或者周围的世界在改变,通常会采取同一个演员来演绎的措略,但在此片中,导演运用了两名女演员来演绎同一个人,而其中并不掺杂着时代断层的故事成份,所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那个过渡的阶段。
影片运用了高水平的化妆技巧,当苏菲玛索与莫尼卡贝鲁奇的各半张脸组成一个过渡人时,本人首先由衷的感叹,美女永远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制造出来的,要知道那张脸令人感到一种诡异的悲哀,其次才真正进入剧情本身。
在过渡人的段落中,影片进入到了一个巨变的过程,丈夫,孩子以及母亲都变成了另一个人,而家的原貌完全成为了另一种样子。根据结尾来看,这是一个想象与真实之间的改变,那么过渡人实际上也是想象与真实之间的过渡,这样看来,苏菲玛索是一个想象中的人貌,而莫尼卡贝鲁奇才是真正的人物。
本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导演会不会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将这所有改变搞乱了,换句常用来形容中国导演的话就是自己都不知道在拍些什么,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但整体看下来,主人公珍妮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她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幼年里死去的好友,而事实上她也的确由于车祸的原因而过着那个幼年好友本来应该拥有的生活,但即便这样,在她的印象中,周围的所有人都蒙上了车祸前真实家庭的烙痕,母亲,转换成丈夫的弟弟,还有童年记忆中的小时候。
如果一个人始终在替代着另一个人在生活,那么唯一能够解释真相的便是她童年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反作用于他现在这个虚假的生活。影片大体上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故事,而我是谁这样的命题恰恰就是通向真相的起点!反过来看女主人公写自传的前提,其实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认识自我,我是谁,一个用来替代他人的生命还是一个真实自我的生命?我的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是我记忆中的还是真实的?这样的思考在影片不经意的惊悚中传达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中国编剧或影片的做法,最后将有一段正经而又非常做作的解释,对整个故事做个流水式的交代。但欧洲片绝不会这么做的,于是,我们在观影后似乎知道了一切,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很重要吗?真正重要的是,主人公试图在写一部自传,无论她是苏菲还莫尼卡!

韩兮
2009-11-11于通州

不要回头Ne te retourne pas(2009)

又名:不可追忆 / 双面惊魂 / 不回头 / Don't Look Back

上映日期:2010-03-06(中国大陆) / 2009-05-16(戛纳电影节) / 2009-06-03(法国)片长:111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莫妮卡·贝鲁奇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蒂埃里· 

导演:玛丽娜·德·范 编剧:Jacques Akchoti/Marina de Van

不要回头的影评

Dawn
Dawn • 很烧脑
花猪
花猪 • OK
Sissi
Sis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