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这部电影的大部分人都是冲着尼古拉斯·凯奇来的。如果之前有看过凯奇的其他电影,观影体验应该不错,许多经典电影梗可以让人会心一笑;但如果之前没有凯奇电影的观影经验,可能会很难体会导演准备的诸多彩蛋,体验自然下降不少。
所以说这部电影喜欢的人就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就觉得平平无奇,差倒是不至于,也就普通剧情片的水准。凑巧笔者也看过不少凯奇的电影,但着实是有点记不清了内容,脑海中只隐约有几个名字:《变脸》、《国家宝藏》系列、《灵魂战车》系列,其他真不太记得了。
相信不是死忠粉的话会十分客观的看待这部电影,笔者下面就以正常观众的视角来看下这部电影除了凯奇光环外,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天才”
影片关于凯奇的背景故事其实没有描述,仿佛直接跳转到了其现在的状态:破产、离异、几近失业。但变成这样之前,凯奇还是有着一段光辉的历史。自出道以来,凯奇作为演员参演109部剧作,作为自己参演参与各类节目190次,作为制作人17次,参与配音8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1次(数据来源于IMDB)
如此豪华的数据少有人可比,但由于某些导演也没提的原因,凯奇在中年还是陷入了经济危机,为了生活不得已拍了很多烂片,以至于在豆瓣个人作品的前几页基本上都是5分上下,金酸梅奖也的了几次。没办法,挣钱嘛,只得败一败自己的口碑了。
电影里对于凯奇身份的刻画其实就两点(其实也不需要刻画,谁不认识呢):名气大、性格差。
很有名这一点其实不用给过多的镜头,因为凯奇在电影里演的就是自己。性格差这一点体现在了不少地方,比方说和女儿的关系很差,在影片一开始和心里医生的沟通中即可看出,凯奇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
会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女儿身上,逼迫女儿看自己爱看的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强行培养女儿的电影观。在女儿的生日宴会上还强行煽情,说是给女儿写了首歌,后来被女儿识破是现编的:
经济情况也不甚乐观,首先是找工作不好找,试图参与到昆丁的电影中去,可最后还是没拿到角色,同时由于离婚,只能住在酒店,欠了60W,房卡也刷不了,进不去房间。
到这里只能去接自己平常根本不可能接的一个生日宴会的活,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朋友”
书接上文,凯奇到地方后发现客户竟然是自己的死忠粉,同时也是一个绑架人闺女的黑帮头子,只好和CIA一起尝试解救人质,后发生了一系列剧情。具体的内容这里不多赘述,反正也都看过电影了。
其实凯奇和男二还挺投缘的,喜好也出乎寻常的一样(比方说都喜欢《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在和男二相处的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凯奇很久以来最快乐的时光了。
甚至和男二一起看了《帕丁顿熊2》,哈哈哈。这波笔者是没想到的,这电影笔者也看过,但着实没有那么夸张,感觉是导演的恶趣味。
两个人一起嗑致幻剂的场景让笔者很是怀念,跟朋友一起疯玩,没有顾虑。上了年纪之后其实已经很久没有疯过了,能有这样的体验真不错啊。还有一个情节笔者觉得很有意思,就是凯奇和男二换鞋:
为什么这里要换鞋呢?笔者当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原来是一句经典的俚语:
Standing in someone's shoes
意为换位思考或者设身处地的意思,这里其实隐喻着凯奇已经有所改变了,不再是之前自大、顽固的“天才”;而是学会了理解、认可朋友的人。在英语为母语的人看来这为后来两人快速统一战线做了铺垫,但作为国人可能就不是很好理解为什么两个人能够瞬间和好,明明之前两人的目标是干掉彼此。
“炼成”
到影片的最后凯奇已经完成了和家人的和解,自己的事业也处于一个新的上升期,当然了这少不了男二的帮忙。最后看电影的时候也知道理解女儿的想法了,万万没想到还是《帕丁顿熊2》,这个梗笔者还真是没有查到相关资料,如果有大佬知道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影片的名称是《The Unbearable Weight of Massive Talent》,其实翻译成《天才不能承受之重》还是有点偏的,最开始的译名《不能承受的天才之重》感觉会更好些。
因为整个故事都是因“天才”光环而来的,因为是天才,所以接触的人无所不爱他,这也逐渐让凯奇养成了自大、唯我独尊、控制欲强的性格,这对身边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可怕的是身边没有一个好友来指出的他的问题,其实这也情有可原,毕竟天才总是孤独的。
在生涯一开始显然没人发现光环的副作用,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家庭、经济等压力逐渐增加,副作用逐渐明显起来,甚至要压垮凯奇。此男二凑巧的出现,给凯奇指明了方向,认清了自我,这就是“炼”的过程。
就影片主旨来说,“炼”的过程并不明显,没有长段的大道理,随着剧情的一点点推进,这种改变在潜移默化的进行,可能观众和凯奇都没有意识到。就这一点来说,影片还是讲了一个算是不错的故事。
中等偏上的故事加上凯奇的光环打8分本是不过分的,可导演安排的某些剧情很难理解,看的时候有些一头雾水,减去一分,7分正好。
最后引用影片最后的一句话:
You are Nick ******* Whoa! C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