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将《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比作俄罗斯版的《集结号》,我想这个比喻并不准确虽然也并非不可,同样都是描述战争的电影,枪炮齐鸣血肉横飞镜头比比皆是;同样都是通过战争来反思人性,但《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故事背景显然《集结号》要更为复杂,如果没有看过原小说《布列斯特要塞》,那至少也要去用“布列斯特”做关键词去百度一下相关的历史,才能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惨烈的战役,《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是一部有太多点值得探究和讨论的电影。

在谈论这场发生在70年前的战争前不妨简单的说说布列斯特与布列斯特要塞。布列斯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连接华沙至莫斯科以及立陶宛与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布列斯特成为兵家争夺的要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之后的二十余年中布列斯特一直在俄国、德国、波兰和苏联之间不断易手,在1941年战争爆发前夜其实布列斯特并不是一个坚固的要塞。一方面是因为要塞本身经过多次战斗的破坏,虽然经苏联红军修复,却也还没有修复完成,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要塞内的苏军建制零散、隶属关系复杂,其中有正规军,也有边防军以及内务部队等兵种,而且还有大量的平民与军人家属,如此杂乱的部队与没有战斗力的平民在遇到德军精心部署的突然袭击时必然很难形成统一的抵抗力量。而最重要在时代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中,布列斯特要塞其实已经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有不少阵地处于废弃状态,有些地方的警戒哨位也不够严密。

在电影中通过军服的样式以及不同军官的表现其实可以看出,不同的部队对于德军的警惕程度也不同,之后在德军攻入要塞后不同部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武器配比也不同。这实际上又牵涉到一些更为复杂的事情,关于战争爆发前苏军内部大清洗以及大清洗产生的影响与其一些相关的事情就没必要在这里阐述,但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这是一部背景故事相当复杂的电影,但基于电影创作的时代不同以及受电影本身的篇幅限制,《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必然不可能将关于布列斯特要塞所涉及的人与事情都将的那么清楚,电影本来就是一门再加工的艺术形式。

对大多数观众来说看电影图的是一种视觉享受,《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这一点是做的相当不错的,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无情的轰炸、烧毁一切的火焰、倒塌的屋断裂的墙、飞溅的鲜血与冰冷的尸体,还有英勇的战士与军官,《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有太多值得细说的场面与镜头,即使是拿来与《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好莱坞的战争大片比较,《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毫不逊色,如果不是因为里面的人物对话说的是俄语而不英语,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部电影看成是好莱坞出品。相比起来《集结号》虽然也高举着国产战争大片的气质,但拿来与《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随便比较一下就高低立见。比较下《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中对每个人物处理方式,在看看我们的电影对人物的处理方式,虽然都是通过描写战争年代中的人物的悲惨命运去让观众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但我们真的会发现《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这样的电影输掉的不仅是视觉效果,更是三观出现偏差,连人性反思都一并输掉。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也可以算作俄罗斯的主旋律影片,但却少了一些说教和刻意的渲染,不说影片是绝对忠于历史的真实,但起码它是真诚的在反映着战争中的人与事,这样的影片会让本民族的人看过之后产生一种绝对的自豪感,而不会像现在这样,观众们看着国内主旋律大片在很多创作者们有意渲染悲壮气氛的时候要么就哄堂大笑要么就苦笑不得,与国外优秀的电影比起来,很多国产片欠缺的不仅仅是技术,更缺少电影的灵魂。这灵魂不是靠一部电影花了多少钱制作电脑特效、炸了多少炸药、砸了多少强、找了多少群众演员什么的就能填补,而是靠一颗真诚创作的心,首先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才能对的住观众。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2010)

又名:兵临城下 / 布列斯特要塞 / The Brest Fortress / Fortress of War / Brestskaya krepost

上映日期:2012-03-16(中国大陆) / 2010-11-04(白俄罗斯)片长:138分钟

主演:安德烈·梅尔兹利金 叶甫盖尼·齐加诺夫 帕维尔·杰列维扬科  

导演:亚历山大·科特 编剧:Aleksey Dudarev/Ekaterina Tirdatova/Konstantin Vorobiov/Vladimir Yeryomin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