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影的朋友,这些年可能总会有这种体会。
下班在街头,偶然看到某家电影院门口张贴的一张上映海报,会心一笑。
一边在心里感慨一声“活久见”,一边默默地称赞国内院线选片经理的眼光。
条姐也是一样。
猜猜最近一次让我有这种欣慰的,是哪部片子?
嗯,确实有点难度。
但说出答案,一定会让你长长地“哦”一声——《海蒂和爷爷》。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遥远,却又熟悉。
遥远的是时间,距离第一次看到它,怎么也过了两三年。
还是空间,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上,怎么也不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
但看到这张熟悉的笑脸,仿佛一下子又能把我们拉回到那个绿草如茵、鲜花烂漫的世界。
就像海蒂嘴角的羊奶,晶莹剔透。
如果你和条姐一样,对这样纯真可爱的女孩儿毫无抵抗力。
那有一部电影,你不应该错过。
《比莱》。
同样很遥远。
故事的背景板,被放置在30年代的东欧国家,拉脱维亚。
一个小女孩,顶着蓬松的蘑菇头,信手把她的梦画了上去。
她叫比莱,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
妈妈是一个壮志未酬的服装设计师,只能靠在家里给比莱的娃娃缝缝衣服来发挥价值。
爸爸也只是打打零工,勉强补贴家用。
夫妻两人想方设法在各处赊账,最后赊无可赊,索性使出撒手锏——
叫比莱去超市买东西,继续赊账。
老板也很无奈。
但说实话,看到这双眼睛,谁又忍心拒绝呢。
贫穷是外忧,还有内患。
酗酒的爸爸,暴躁的妈妈,刻薄的奶奶。
成年人复杂的情感羁绊,像是一块块浮于水面的坚冰。
小比莱,就这样在裂缝中间跳着舞。
阴霾过去,也有晴天。
也有一家三口行进在乡间,相拥歌唱。
你可能会有些失望。
他们身上,少了点猎奇的抓马。
但这,反而变得可贵。
林间的微风,吹开了岁岁年年的记忆,兀自流淌。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
在这样的生活中。
比莱觉醒了自己的天赋。
她是个特殊的孩子。
童年带给她的刺痛,造就了她的敏感。
倾泻的阳光和笑容,又放大了她对于爱的感知。
她一直在寻找。
那片传说中的“Dreamland”。
永远风和日丽,永远有吃不完的糖果,永远有衣着靓丽的玩具娃娃。
她也曾赤着脚,穿过起伏的麦浪。
镜头里的一个“滑动变焦”,就把眼前普普通通的森林捏成了梦想的形状。
条姐忽然想起一句鸡汤。
有人问小孩子:“你长大了以后想变成谁呀?”
小孩子不解:“我长大了以后就不能做自己了吗?”
片子里的“小比莱”就很叛逆。
不仅从小就想做别人,长大以后还坚持做下去。
神父来给她洗礼,她想改名,被妈妈拦了下来。
可没想到,今后这个名字会震撼整个文学世界——维茨玛。
她是拉脱维亚的国宝级诗人,曾5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而这部电影,正是由她自传长篇三部曲中的1部改编而来。
唯一的遗憾是,这颗诗意的灵魂已经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但换个角度想,这不正是电影的意义所在吗?
用具体的影像,捕捉流动的意境。
条姐敢说,这部片子做到了。
所以今年上影节,条姐也想和大家分享这份温馨和感动。
再透露一个小秘密:
活动的现场,还有两位特殊嘉宾等着你们:
“小比莱”的扮演者Ruta Kronberga,以及妈妈的扮演者Elina Vane。
唉,说得我自己都心动了。
这么近的距离,真害怕会融化在女孩子甜甜的酒窝里面。

比莱Bille(2018)

又名:比利

上映日期:2018-04-20(拉脱维亚)片长:104分钟

主演:Ruta Kronberga Elina Vane Artu 

导演:伊娜拉·科尔曼 编剧:Vizma Belsevica/Arvis Kolmanis/Evita Snied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