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女儿的暑假作业,看完了纪录片《本草中国》。这是一部以中药为主题的纪录片,拍摄得相当不错。我看来颇有收获,其中如中药材及其产地、药用等常识很能引起我的兴趣,甚至激发了我去学中医的萌动。


片中对中医药的文化的阐述尤花了不少心思和篇幅,如药材道地、药性浮沉、配药六情、九蒸九晒等,让人对其肃然起敬。但是,在稍多看几集之后,我却慢慢感觉有点不太对劲,如为什么有“道地”一说?所谓的“浮沉”都是极其抽象的定性描述,如何落实?......在边看边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步澄清了自己的思维点:这其实是中医理论在现代科学思维背景下的一些不协调之处。


问题一:就大的来讲,中医到底靠不靠谱?前有鲁迅,今有方舟子的质疑,我身边也有不少极力反对中医的朋友(尤以理工科背景和创业者群体为主),当然也有大量对中医极为信奉的人。其实如果就案例来讲,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归于价值甚至信仰之争。我因为认识张教授,所以知道中医的博大精深,但对那些以中医为名的江湖郎中也是极为警惕的。


问题二:那些九蒸九晒之类的药材炮制之法,是否真的必要?抛开历史条件限制、或仪式感需要的原因,这些复杂繁琐的古代炮制法,比之现代工业之法,是否真的更为有效?


问题三:所谓药材道地,意义何在?如果只是用“一方水土一方人”来定性解释,毕竟登不上严肃的大雅之堂。是否有证据证明道地的药材好?好在何处?为何好?能否复制?


其实这些问题,在片中就有自相矛盾之处:

  • 芍药的道地是浙江磐安,但已被现在兴起的安徽亳州芍药竞争下马。--这是对道地之说的挑战
  • 传统说黄连必须长在树桩棚下而不能种于林中,但经过科学家们的实践,却发现林中树下种植黄连其实效果更佳。--这是对传统方法的讽刺

从现代企业战略执行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因为缺乏量化的衡量标准造成。从经营思维来讲,一件事如果没法量化衡量,那就意味着无法评价,也就意味着无法改进,时间久了就是“传统”的惯性,甚至会形成迷信。中医基本就处于这个状态。上面的道地之说、炮制之法、配药理论,其中究竟有多少是需坚持和传承的精华,又有多少是属于迷信下的糟粕?


换个思路,用现代科学思维:如果能收集到中医就医数据,比如什么病用了什么治疗方案?效果如何?数据汇总后的结论,就能清晰的揭示出哪些中医治疗之法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甚至可跟西医对比优劣。如能再在这些有效和无效的案例中,进一步分析真正有效的因素是什么?那就可以极大的简化和普及医学,真正造福人类了。片中对屠哟哟提取青蒿素的详细描述,就是典型。


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中医,甚至下令说不能公开毁谤中医。这很搞笑。不解决传统中医在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高智要求的挑战,而一味保护,这就犹如不让别人批评的溺儿之母,诲人不倦啊。真正的自强,从来都是自我挑战的。或许,换个思维,用量化的标准来引导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可能是中医药行业之福。


本草中国(2016)

又名:老药工

主演:未知

导演:干超 郑波 许盈盈 许贞 孙虹 张英杰 

本草中国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