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2-02

本草中国:本草中国文案

本草中国
第一集:境界
无论是神秘的雪域高原,苍凉的戈壁沙漠,茂密的原始丛林,还是湿润的水乡菏泽,每一味本草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域,中药谓之“道地”。人们把在特定境域出产、品质明显优于他处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一、野生人参
人参,人参喜阴凉,忌强光。常生长在层层植被的掩护下,唯有其头顶的红籽,才可能暴露踪迹。因根如人形而得名,历来有“百草之王”的美誉。在中华本草之中,唯独人参有大补元气的功效。更神奇的是,它还有复脉固脱之功,即在人气血俱虚,脉微欲绝之时,大量人参浓煎顿服,能够帮助恢复脉象。目前,市场上的人参多为人工种植的园参为主,是食疗养生的佳品。但论其药力,寿命可达上百年的林下山参,仍更胜一筹。
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并不是无止境的,人类唯有心存敬畏,取之有度,及时回馈,才可谈平衡与发展。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其中最神秘最传奇的莫过于人参。人参,因根如人形得名,有“百草之王”的美称,那些百年老参、千年老参的传说,都是可以成精化人的灵物。而在长白山中采参人的生活,也满是神秘。
目前市场上的人参多以人工种植的园参为主,但再次寻找到一颗野山参,是60岁的长白山寻参人崔长安四年以来的愿望。寻参艰险,常需三五人同行,这一次放山,除了自己的老搭档外,崔长安还带上了侄子小宋。“上山要遵守上山的规矩”是崔长安代代传承的家训。拜山、禁言 、以木棍击打树木之音来确定方向、寻找前人留下的“兆头”、找到的山参籽绝不可拿下山,必须埋回土里……放山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仪式感。“长白山采参习俗”包括了崇拜信仰、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传统技能、专用语言、行为规则等等,“靠山、吃山、养山”,怀抱虔诚、顺应自然,心怀敬畏、是寻参人与本草相处的一种境界。
二、甘草
甘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以根入药,因味甜而得名。有着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中医所谓“十方九草”,指的就是甘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2种药方,用甘草者就达70方。另有统计指出,近1/2的止咳类中成药中含有甘草,使用频率为诸药之首。这是因为甘草不仅能祛痰止咳,还能在药方中发挥调和诸药的作用。素有朝中国老,药中甘草的美誉。
库布齐沙漠,常年光照强烈,干旱少雨,昼夜温差极大,艰难的环境却激发了甘草更强大的生命力。甘草,以根入药,因味甜而得名,有着补脾益气,淸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近1/2的止咳类中成药含有甘草,使用频率为诸药之首,素有“朝中国老,药中甘草”的美誉。66岁的门肯斯弟是这里为数不多的蒙古族牧民,每年九月他都会拿上采集证去挖甘草。采大留小,取之有度是蒙古人收草的规矩。生存环境的艰难,使得大部分人举家迁走,但门肯斯弟却不曾离开。他愿意守着羊群,守着甘草。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平凡的守望,亦是一种境界。
三、白芍
白芍,有着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的功效,平抑肝阳的功效。根据临床需要,还可将其制成炒白芍、酒白芍、白芍炭、醋白芍、焦白芍等!同时它也是是中医补血方剂中经常使用的一味本草。白芍入药时需切成薄片,才能在煎煮的过程中,令有效成分充分析出,便于人体吸收。于是,对于白芍,切工的境界至关重要。四、地黄
地黄是中药里“生熟异治”的典型。李杲谓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借火力蒸,故能补肾中元气。生地黄其性寒,清热凉血,而蒸制过的熟地黄其性由寒转微温,功效由清转补,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传说中,品质最高的熟地黄,黑如漆、明如镜、甘如饴。地黄蒸制的过程极为讲究,洗好的生地黄要拌上黄酒,待浸透后,就可以平铺在木制的笼屉里,然后就要开始蒸制。蒸制的前48小时不能停火。蒸制后的药汁要保留,等地黄晒过后用其浸泡,然后继续蒸。如此反复九次方成。在最寻常的百姓家里,中药已融入了生活。人们用亲手炮制传递温情,表达牵挂。冬令进补是最传统的民间习俗。退休后就一门心思钻研中药的张小秀,决定在今年冬天亲手炮制地黄,为女儿调理身子。中药地黄,以河南焦作出产最为道地,是中药里“生熟异治”的典型。新鲜的地黄在产地焙干后称为生地黄,再经过蒸制,才能变为熟地黄。但古法制黄的过程却极为讲究,需“九蒸九晒”,耗时30余天。女儿明白,从地黄上笼蒸的那一刻起,接下去的一个月,母亲恐怕都没办法睡上一个整觉了。现代的地黄炮制,已改用密封罐蒸制,24小时即能成品。但仍有一位母亲,沿袭古法,以爱蒸制,不厌其烦。
五、化橘红
化橘红是化州特产柚子的干燥外层果皮。这种柚个头小,果肉苦涩不能食用,但其果皮的止咳化痰的功效却非常显著。《本草纲目拾遗》中称其治痰证如神。化橘红全身带毛,毛越密其药用价值就越高。橘红的制作需要每年6-7月份摘果,需趁鲜炮制才能发挥疗效。沸水翻煮是第一步,将果皮均匀划成七瓣,去瓤后再削去中果皮,压平后进行烤制,终成良药。
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继心脏病、糖尿病之后第三大威胁国人健康的慢性病。产自广东怀化的一种特殊本草——化橘红,却能缓解人们的痛楚。《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治痰症如神”,果皮带有细密绒毛,是化橘红的标志,一旦引种他处,绒毛就会逐渐消失,药效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全世界只有中国化州,才能种植化橘红。58岁的李锋,是李氏橘红家族的第24代传人,深精化橘红的古法炮制,却差点因为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浩劫,而让这种手艺失传。“七爪橘红”费时费力,渐渐成了“古董”。但李峰仍像对待工艺品一样,精心修剪。“用心把住金色火,细心烤出精品药,我爷爷把家训写在宣纸上,让我把化橘红一代一代传下去。”
六、阿胶
阿胶,为驴皮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与人参鹿茸共称滋补三宝,是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圣药。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阿胶是中药材中典型的最讲究“道地性”的药材,道地阿胶必汲取东阿之水,得传承人之奇秘技艺炼制而成。道地阿胶表面平整,无油气孔,质硬而脆,断面光亮细腻,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李时珍赞其'黄透如琥珀色,光黑如瑿漆”。
中国人以“本草”指代中药,但本草并非局限于草木,而是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的统称。取至阴东阿水,炼纯黑乌驴皮,上等阿胶的精妙就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秦玉峰,阿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正在山东东阿城内,见证着九朝贡胶的开炼仪式。16岁进入东阿阿胶厂,从学徒到掌门人,42年的光阴里,他放不下的,还是手艺活。九天九夜的熬制,历经九十九道工序,炼胶、晾胶、翻胶、擦胶……每一个细节里,都耗费着心神,残留着余温。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草木有灵,人间有情,相逢则境界生。执着而专注的中国人,日复一日地播种希望,传递温情,精湛手艺,守望药魂。是他们,用平凡铸就不凡。天人合一,至臻至善,这就是本草中国的境界。

第二集 时间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古老的歌诀里,透露着时间赋予药材的千变万化。与时间相处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万物皆与时发酵,沉淀,其后绽放。 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时辰采摘,药效大为不同,这是现代科学仪器也无法测出的神奇,也为人类探索本草奥秘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赶时间,带着一股较劲的味道,而等时间,却呈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 “所谓的开始与结束不过是此消彼长的辩证。“
一、红花
红花,《药典》称其花瓣可活血化瘀,散湿去肿,是调血之药。它最常见的入药方式,是做成外敷的红花油,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采摘红花很有讲究,要在花瓣由黄变红之际进行,采的早了花还未成熟,采的晚了则花容憔悴,为了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机,采花工们每天清晨采花,各个眼疾手快。追逐一朵鲜花盛开的时间,等待一颗果子成熟的时节,然光阴似水,倏忽来去,所以把握住最佳的采摘时机,是重要人心头牵挂绝不敢怠慢的事情。
二、藏红花
它与红花在名字上仅一字之差,身价却高出近千倍。藏红花,一个近乎传奇的名字,事实上,藏红花并不产于西藏。而是原产于中东及欧洲一带,明朝时途经西藏传入京城,故而有了藏红花这个俗称。它与红花一样可活血化瘀,《本草纲目》称其解郁安神,久服令人欣喜,它以花及柱头入药。平均80到100朵鲜花能收获一克花丝,尤显名贵。
三、红曲
曲是一种中药剂型,制曲是中药炮制中耗时最久的方法。红曲是一种由红曲霉菌发酵米而来的药物,起源于汉代。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多用于治疗食积饱涨。红曲能分泌一种叫洛伐他汀的元素,用于降低胆固醇。疗效等同于美国公司研发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却没有副作用。红曲不仅能入药,酿酒,还常常担当食品调色剂的角色,甜美温顺的江南人爱吃红烧菜肴,无论咸酸淡甜,必是做到红而发亮,这艳丽的红,便是红曲的红,时至今日桐庐莪山一带,主妇们仍然沿用着这古老而天然的烹饪材料。
四、霜桑叶
霜桑叶在下霜后方能达到疗效,这是现代医学仪器也无法测量的神奇,《本草纲目》中关于桑科的记载长达数页,春取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摘桑葚,生津止渴,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一株桑树,四季入药。
五、天麻
天麻自古以来就被列为药中上品,可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本草纲目》称久服天麻,轻身健步。立冬已过,天麻成熟,需赶在次年清明前,茎苗未出前采挖,此时的天麻圆润饱满,质量达到一年顶峰,也被称为冬麻。天麻除了自身药用价值外,还可以酿制天麻酒和制作天麻菜肴。
六、陈皮
陈皮利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不仅能入药,还是一种常见的食品。陈皮,以陈者为贵,它是历久弥新最好的注解。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如何让一种中药逃过腐烂粉化的宿命,从而活得不朽。
时间无影无形的力量,万物生长,花开花谢,在这些亘古不变的轮回中,有的人被时间改变,有的人改变时间。

第三集:年华
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李时珍著医术,对中医药的发掘,起源于人们延续生命的渴求。年华永驻,青春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故而本草中的上品,多为滋补之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伴随着千年神话代代相传,与其缔造者一起见证人间冷暖,岁月迁徙。
一、铁皮石斛
石斛,《本草纲目》称其“强阴益气,久服,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定智除惊,轻身延年。”石斛被誉为“救命仙草”,其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十分难得。
二、野灵芝
灵芝与石斛一样,有着仙草之名。《神农本草经》称其“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图腾,它被赋予了起死回生,轻身不老的灵性,由此演化出无数神话传说。
三、凉茶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茶,它以民间常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去火除湿的功效。所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医术的最高境界在于防患于未然,而凉茶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众多养生凉茶中,有一种可上升到药物级别,它叫源吉林甘和茶,是广东人预防治疗感冒的常备品。
一剂凉茶有紫苏叶,青蒿,香薷,薄荷,葛根,前胡,防风等33味中药。药有先煎后下之别,火候有文武大小的调控,煎茶犹如武术,看似平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荼褒冒烟,汤色渐浓,几轮煮煮过后,源吉林甘和茶技艺中最精妙的部分行才开始。王叶金花可清热解毒,是药茶中主要的品种,与普通药茶不同,源吉林甘和茶并非纯粹的药汤,而是选用实实在在的野生茶叶。浸茶,是茶剂制作的关键,让药茶与药汁融为一体。挥洒着汗水,渗透着匠心,本草的生命在双手间转化。
四、珍珠
将珍珠研磨成粉,便可入药。《本草纲目》称其“安神定魄,去腐生肌”“图面,令人润泽好颜色”。古法炮制珍珠粉,是一场水深火热的历练,豆腐煮珍珠,水飞珍珠,古人特设的技法,让坚硬的珍珠化作细腻入微的粉末,一味美容养颜的本草就此诞生。
五、膏方
膏方,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丸散膏丹中最常见的剂型,多为20到50多种药材组成的大型复方。中医认为人体寒热温凉有别,辨别体质方能引药归经,故而一人一方,因人而异。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所谓“冬令进补,来年打虎”,这冬季养生最常用到的就有膏方。冬至后50天,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期,也是膏方师们,一年中最忙的日子。
熬膏第一步在于识好药,闻药辨药是膏方师的基本功。茯苓,可健脾宁心,是膏方中的常客,以质地坚实,颜色白皙,黏牙力强者为佳。作为一个膏来说,最主要的一个是道地药材,第二个不能有虫蛀、霉变、泛油之类的现象。熬膏是一场脑力与耐力的博弈,既需要谋篇布局,也得要步步为营。再简单的膏方背后,都凝聚着深思熟虑的匠心。碾碎茯苓,便于入药。所谓“润”,是让药材吃透水性,不同药材需分门别类。浸泡药材,水要超过药面的一寸高以上。榨汁,是将煎煮完毕的药材包裹起来,反复按压,不放弃每一滴残存的精华。滤药,以细密的纱布为网,滤尽残渣,直至药汁宛若丝绸。沉淀,以时间为代价,力求近乎完美的纯正。仅是熬膏前的准备,就要整整一天光景。等到万事具备,进去熬膏阶段反而变得轻松起来了。熬膏熬到到牛眼泡出来了,就要准备收膏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膏。

本草中国——第四集:双面
不管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这是生命的秘境,所有的剑拔弩张,都终将一一化解。阴阳交替中,本草闪烁不定的双面,却轻易不被识破。正向还是反向,入药或是入食,毒药抑或良药?本草有灵,期待着人类的铿锵回答。本草,并不总是以温暖的一面示人。
一、附子
一月,南昌城寒冷肃杀。老药工刘香保小心翼翼地把附子倒入清水中。乌黑的附子含有剧毒,即使是从业五十多年的刘香保,也不敢有任何疏忽。附子,是植物乌头的子根,其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古人将生附子捣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杀死猎物和敌人。但经炮制后,附子却可演变为中药里的“回阳救逆第一品”,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一般在产地以盐水浸泡祛毒。但在民间,还曾流传着一种炮制古法,使附子祛毒后,在药性上达到新的境界。时光荏苒,知晓古法的人越来越少了。冬日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大学实验林越发凄清寒冷。这却打扰不到刘香保师徒。因为附子炮制即将进入关键阶段。煨,必须在露天的土地上进行。搭一个四四方方的围灶,自下而上,放上生附子、生姜片、牛皮纸、糠灰、干稻草、谷糠。以稻草引燃谷糠,文火的热度不高不低、不急不缓,层层传递下去,附子就这样感受着煨温的愉悦。时间,至少需要一天一夜。夜色渐浓,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度。
相守本草,冰火两重。刘香保给徒弟带来了棉袄,自己却仍旧一身单衣。刘香保:这个通宵不简单啊。
师父的关怀,让张金莲倍感温暖,与此同时,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张金莲:老药工准确来说比大熊猫还更珍贵,如果我们再不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向老药工传承下去,可能最后就会消亡了。过度操劳染上的伤寒,伴随胃疾复发,刘香保有些力不从心。最难的一夜守过去了,徒弟让刘香保先回家休息。前些天,老伴放心不下,也赶了过 来。为了让毕生所学传留下去,两位老人离乡背井,生活在南昌四十平米的出租屋里,相依为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天若有情,会如何回应人世沧桑?时辰一到,打开围灶。附子静静等待着刘香保来检验。刘香保:糠尽灰冷我们取出来,取出来的时候,就可以拿一个小端,敲那个大端。高温持续加热的情况下,附子内部会出现空洞。在敲击时传出的声响,说明大部分毒性已褪去。然而,这还不够。从火堆中取出的附子,经过一天的晾晒后,入木甑内,隔水坐锅,连续蒸十四小时,残余的毒性缓缓蒸腾而出。在老药工的手里,附子从毒药变成良药,完成了神奇的蜕变。刘香保:最好的医生后面,就要有一个最好的炮制师。医生开得再好的药,没有炮制最好的药材出来,再好的处方也等于零。以药为伴,矢志不移。祖辈是这样过来的,今天依然如此。
毒药或良药,是本草的双面,若非天地设精华,若非人类凭执着,就没有这向死求生的焕然重生。
二、何首乌
湖南张家界,地处武陵山脉,三千奇峰、八百溪流举世闻名。温暖湿润的原始丛林,是孕育野生药材的温床。
山脚下油菜花盛开,这正是最美好的季节。 土家族草医黄胜千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山中本无路,他只能循着记忆摸索前行。身前是陡峭岩石,身后是万丈深渊。四个小时的山野翻越,终于在1100米海拔的地带,他发现了苦苦寻觅的何首乌的身影。野生何首乌多长在山沟、石隙里。其形状各异,粗细长短不一。为不破坏其外形,黄胜千放下锄头,把双手伸入石隙,亲自感知何首乌的身形和长势,将它完整地挖出。黄胜千:这颗首乌大咧。何首乌,苦甘涩,微温。生首乌有着“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功效。切开何首乌的断面,淡黄棕色,粉性足,呈现漂亮的云锦花纹。云锦犹如树木的年轮,记载了何首乌的年龄。以生首乌入陈年高粱,调制出的药酒,对湿润山区引起的皮肤瘙痒有奇效。然而,双面首乌又怎会如此一言道尽。六百公里外,武当山千年道馆敲响了清晨的钟声。王泰科,七十三岁,全真教华山派二十四代传人。天人合一,医道相通。自古以来,中医学就和道教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晚秋采收的野生首乌,还留有残霜和泥土的气味。这对王泰科来说再熟悉不过。他深知,古法首乌炮制,犹如与自然的一场对话。要顺天时,静人心。生熟何首乌有着不同的药性和疗效。首乌生品有着清热解毒的功能,经炮制后的熟品却有着补益精血、乌须发的作用。中医药界称这样的现象为“生熟异治”。这批生首乌已在黄酒中浸泡了三个小时,黄酒是药引,能引导何首乌的药效发生变化。但促使何首乌转变的关键,是辅料黑豆、黑芝麻的加入。一层首乌,一层黑豆,一层黑芝麻,重重铺满后上笼蒸制。中医有着五色养五脏的说法,黑色入肾经,而黑豆、黑芝麻更是被誉为“肾之谷”。加入二者,能增强何首乌补肾的功能。王泰科出生自中医世家,十三岁开始跟着父亲上山采药。父亲的口传心授,身为医者的谆谆教诲,陪伴着他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这位沉吟寡语的老人,也曾行走大地,遍识百草。让他最感欣慰的是,儿子王彦彬和众多弟子,正在追随他的脚步。今天,是一场大考。
蒸,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水有冷热之别,火有文武之分。水火平衡,是后天之道。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怎能参透这般奥妙?判断何首乌出笼的时间,王泰科只需用手试探药材温度。何首乌炮制,一般采用连续蒸18小时的方法。但王泰科却选择了如今鲜有人用,费时费力的古法。将蒸好的何首乌露天晾晒,晒完后继续蒸。如此这般,竟需反复九次。九蒸九晒,少说也得三十个日夜。这是漫长的等待,而等待本身也是一种修行。暮鼓声声中,何首乌又一轮的转化即将开始。晒干后的首乌,融入黄酒和何首乌汁,待充分吸收后置于自然中。 王泰科:九蒸九晒以后它的表面和里面都是黑的,闻着是清香,吃着是甜。十三岁到七十三岁,一甲子的轮回,王泰科相信,修行是一生的功课,永无止境。平和中渗透的匠心,是以柔克刚的力量。
三、芡实
盛夏的暑气刚刚散去。凌晨一点,四十三岁的张海明一脚踏进了及膝深的水田里,一只竹篮和一把竹刀,开始一年中最辛苦的劳作。让张海明舍弃睡眠、摸黑采摘的,是一味本草:被民间誉为“水中人参”的芡实。由于背部叶子带刺,采摘时需戴上手套。张海明用竹刀在果实根部划上两刀,迅速割下放入竹篮中。 芡实,因形酷似“鸡头”,又俗称“鸡头米”。它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耳聪目明,不饥延年”的功效。作为药材,芡实经常与麦麸一起炒制,经过麸炒后的芡实,涩性增强,芳香健脾。但对于江南人来说,芡实还是清香软糯的时令美味。“药食同源”,成就了中华本草的双面传奇。《黄帝内经太素》中这样描写本草的“药食同源”:“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芡实、莲子、枸杞、山药等,都是食疗养生的佳品。“以食为药,以食代药”,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将近五个小时的劳作,在天亮时,张海明收获了满满一筐的盛夏果实。今年的芡实饱满有神,令人欣喜。芡实对时间和温度极为敏感,所以采摘一般在低温的深夜里进行。夏季酷热,水分蒸发,果实很快就变色发臭,因此新鲜果实须当天采收、当天食用。一颗新鲜芡实,从田里到碗里,决不会超过24个小时。剥开紫色的种皮,便是一颗颗美若珍珠的芡实了。张海明:刚采下来的鸡头米,因为很嫩,不能用机器代替,只能用手剥。
苏州车坊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势低、湖田多,自古就是芡实的最佳产地。新鲜采收的芡实,在市场上总能卖出好价钱。但这次,张海明把收获的芡实留给了家人。初秋,正是养生进补的好时机。芡实入食的方法非常多样。糖水鸡头米,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味,是苏州人酷爱的时令甜点。芡实搭配莲藕,是开胃去火的消暑菜。滋阴润燥的排骨中加入芡实,便成就了健脾益气的一道靓汤。芡实,是张海明一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张海明:我们也没有一技之长,就是希望小孩就是不要这么辛苦了,希望小孩就是有安稳的工作,稳稳当当的。五六个小时后,张海明又将摸黑起床,踩进水田里开始新一天的劳作,农人生涯,周而复始。
四、血竭
西双版纳,在古代傣语中的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远离尘嚣,宛若桃源。年近八十岁的傣医康朗香正在翻阅着贝叶经,它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上面记载了盛产于当地的神奇物种——龙血树。龙血树是古老的植物,也是极为珍贵的药材。它在傣医中有着独到的运用。在康老的培养下,徒弟赵应红开始接班。龙血树枝干受伤后会分泌一种红色的液体树脂,干后如血块状,即血竭。《本草纲目》誉之为“活血圣药”,有“活血定痛,化淤止血”的良好功效。既可止血,又可活血,一味本草,竟可以双向调节,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神奇。为了进一步探究血竭的双向调节功能,赵应红的当务之急是找到血竭之源:野生龙血树。龙血树寿命极长,可以活到8000多岁。其茎干大多直立生长,发枝少,分布散落,隐藏于原始森林中不易被找到。何况赵应红要找的龙血树,必须有上百年树龄。赵应红:龙血树这个药材很不好找,因为它一般都是生长在石灰岩地貌上面,那么石灰岩这些地方一般山比较险峻,我们每年都有去采药材摔死的人。与此同时,康朗香也在行医的路上。祖传三代从医,医生这份职业,康朗香在不知不觉中也干了五十余年。少年出家的经历铸就了他一颗慈悲之心,不拒绝任何一个有求于他的病人。
森林深处,赵应红找到了一颗百年龙血树。龙血树树干上,这些红色的含脂木就是此次寻觅之旅的关键。含脂木是龙血树干受到损伤后,在微生物侵染和自然氧化下,内皮层逐渐变红形成的树脂。野生龙血树已经越来越难寻觅,赵应红忧心忡忡。于是她每次上山都不忘一件事,到傣寨教授人们,龙血叶制茶的方法。龙血茶取自龙血树的新鲜叶子,可消除疲劳,有降血糖之功效。赵应红希望人们能从龙血叶中获益,从而保护已经极其珍稀的血竭。血竭提取,由经验丰富的老傣医康朗香接管。他使用的是贝叶经中的古法。将含脂木切制小块,放入沸腾的水中。康朗香不停搅拌,让二者充分接触。随着血竭成分析出,水逐渐变红。这样的熬制,需要持续七天时间。 与药相守的日子多是沉默相对,但内心生出的满足与豁然,却不足以为外人道。七天后,红色液体最终凝固为块,终成血竭。这一块,色泽暗红的血竭,是师父留给学生的一份厚礼。芡实:农忙结束,不再日夜颠倒的张海明有了新的担忧,一幢幢高楼正在向农田逼近。张海明担心赖以生存的水田有一天会消失,祖辈相传的“苏芡”也将成为历史。
附子:忙完附子炮制,刘香保的身体又有些不适。子女们天天来电,催促老父亲回家颐养天年。刘香保知道孩子们的心意,但在他看来,张金莲和所有的学生,也都是他的孩子。首乌:王泰科花了八年时间编写了《中医诊脉与用药歌诀》。中医古籍晦涩难懂,王泰科把它编写成口诀,朗朗上口,在年轻医者间广为流传。血竭:赵应红把血竭带回城里的医院。其中的一部分被磨成粉末,研制出血竭丸。看着病人们得到抚慰和滋养,赵应红心中满怀感恩。感恩那位令人尊敬的老傣医,感恩那棵古老的龙血树。天人合一,奉献了中华本草的双面故事。
来自于自然,得之于人心。本草以“药食同源”、“生熟异治”、“毒与解毒”、“双向调节”的功效,开启了千变万化的生命空间。而在与本草相伴的光阴里,人们也在观察它、享用它、转化它,不断获得更高的生存智慧。本草有情,药人无言。喧嚣的世界里,不动声色的修行。这些中国人能够抵达本草的秘境,或许正缘于此。

第五集:相遇
人有六欲,药有七情,不同性味的本草,被隔离在“横七竖八”的抽药斗里,当原本天南海北的本草经人们智慧的双手不期而遇,神奇的变化随即开始。
一、龟龄集
龟龄集,著名的补益壮阳古方,有“御用圣药”、“养生国宝”的美誉。龟龄集的配方遵守传统医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念,枸杞,熟地,石燕,天冬,大青盐,可谓五色俱全;炮制所需辅料有陈醋、黄酒、蜂蜜、姜汁等多种,堪称五味杂陈。 地上跑的鹿茸,海里游的海马,天上飞的蜻蜓……集东西南北中、海陆空28味药材于一体,炮制上需99道大工序,别具一格,道道讲究。综合全方,以补气固肾、强身健脑为主,配伍其它养阴、生津、润燥之药,相佐相使,气血双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慢性滋补验方。而龟龄集又是其中的集大成者。龟就是长寿的意思,龄就是年龄,集就是集合大地的精华。相传明朝嘉靖皇帝自幼体弱多病,两道士进献了一味由多种药材炮制而成的仙丹,取长寿之意,命名为龟龄集。服用之后嘉靖皇帝果然体格强健起来,龟龄集遂成御用“圣药”神秘的药方最终被偷偷带出皇宫。来到太谷落地生根,然而直到现在 龟龄集的完整组方和炮制方法依然属于至高机密 只有传承本人知晓。而其他所有药工只能学习掌握制作技艺的单个环节,但仅仅打开部分解密的药方就足以让人惊叹。鹿茸 海马 天冬 地黄 人参涵盖了 天 地 人 三才,龟龄集被称为养生“国宝”,这是千百种中成药配方中
用料最多,工序最复杂者之一,枸杞 熟地 石燕 天冬 大青盐,可谓五色俱全,所需辅料有陈醋 黄酒 蜂蜜 姜汁等多种堪称五味杂陈,其炮制过程更是别具一格,例如鹿茸,一般皆辅以黄酒炮制,而在龟龄集中则使用酿晒三年的陈醋公丁香要用花椒水浸泡,并炒至蒂头出现白点为止,熟地黄必须经历九蒸九晒,一共28味本草 经过99道大工序 方能修成正果,中医的博大和奥妙,实乃非常道,经历了前人千百年的观察使用和比较,凝固灵性和智慧的龟龄集应运而生,本草配伍如同高手对弈,棋盘星星点点,棋子互为因果,唇齿相依,相杀相生,终成千古名局
中医组方有君臣佐使之说,此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以龟龄集组方为例,它以人参为君药,人参乃“补中之王” 久服令人耐老,配以鹿茸等为臣药,有滋阴补血 强筋健骨之效,佐以海马 苁蓉 蜻蜓等以助补肾兴阳之功,再配以枸杞 淫羊藿 菟丝子 破故子 牛膝 杜仲 熟地等药材各有其功效,综合全方 以补气固肾 强身健脑为主,配伍其他养阴 生津 润燥之药,相佐相使 气血双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慢性滋补验方,君臣佐使 古朴而生动的称谓,构成了中医药配伍的原则和格局,千百年来 在一代代药工和药师的不断实践中,终成珍贵的宝藏,本草的相遇并不总是万千人海,也常有彼此相望。
二、杜仲与牛膝
杜仲与牛膝,一个长于湖南,剥树皮入药,补肝肾;一个种于河南,挖草根入药,壮筋骨,缘何成为“相须者”,有了不可离的精妙缘分。杜仲:以干燥树皮入药,味甘,性温,有补肝肾、强筋骨、固经安胎的功效,是名贵的滋补药材。牛膝:四大怀药之一,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状似牛的膝盖,故名牛膝。与杜仲类似,牛膝也有着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不同的是,牛膝还可以逐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中医讲“无牛膝、不过膝”牛膝对治疗膝盖以下腿部疾病疗效甚佳。杜仲与牛膝就是一对传奇,他们的故事还得话分两头,六月初夏 湖南张家界
暖湿的季风唤醒了山林,53岁的赵建国起了个大早,他要去采摘古老而名贵的药材,奇峰林立 溪谷纵横的张家界
是古老生物的庇护所,百万年历史的野生杜仲树,像植物活化石,隐秘在这片世外桃源里,早在两千多年前,杜仲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杜仲,杜仲通常以干燥树皮入药,味甘 性温,有补肝肾 强筋骨 固精安胎的功效
是名贵的滋补药材,杜仲在中药配方中经常与别的药材配伍,以增强其功效,但一切要先从采下杜仲树皮开始
高温湿润的季节,杜仲树形成层细胞分裂旺盛,树皮最容易剥离,“从前我们采这个杜仲皮,都是把这个树斩断,斩断以后就一截一截地采。采了以后呢,把这个树呢就作柴烧了。”杜仲树的生长极为缓慢,生长15年才能取皮入药,传统的伐木取皮,直接导致野生杜仲树林的成片消失,而赵建国采取的是现代发明的半环剥法,以砍刀破口,以竹片剥树皮,每次都要小心翼翼,避免伤及树木内层,同时只剥去树皮的二分之一。用这样的方法,三到五年之后,杜仲树又能恢复元气。珍贵的杜仲,须取之有序,还之有道。本草如人,循环往复才是长久之道。压平、对晒,经过细致的加工,杜仲等待着与另一味中药的相遇。距离张家界1000多公里的河南焦作,黄河冲积形成的肥沃土地上,盛产著名的四大怀药,冬至刚过,在外打工的李智慧赶回老家,已经开始下霜,在土地上冻前,必须把牛膝采收上来,牛膝是四大怀药之一,对李智慧来说,它还是父亲劳作一年汗水与心血的结晶,牛膝入药的牛膝
是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古人认为它状似牛的膝盖,所以命名牛膝,与杜仲类似,牛膝也有着补肝肾 强筋骨的功效,不同的是,牛膝还可以逐瘀通经,利尿通淋 引血下行,六七亩怀牛膝是李智慧全家一年的寄托,但此刻父子俩的进度却不容乐观,怀牛膝根长,取之必须谨慎,绝不能用大开大合的挖掘机,所以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好在辛苦没有白费,李智慧家今年的牛膝,条子粗壮 明亮,色泽鲜艳油性多,中医里有一句俗语,无牛膝 不过膝,说的是牛膝对治疗膝盖以下的腿部疾病,疗效甚佳,但中医治病讲究追踪溯源,腿疾多与肾主骨有关
治标也需治本,因此牛膝常常与杜仲相配伍,杜仲主补肾,牛膝壮筋骨,二者结合相得益彰,牛膝 杜仲,相距千里 本无牵挂,但正是在中医千年的智慧中,才有缘相遇 相知,并造福世间,本草间的情投意合并非孤例,事实上本草的七情昭昭,相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本草之间的配伍有“七情”之说,分别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是指药材单独入药,而其他六情,都是本草相遇后截然不同的关系,相须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明显增强其原有疗效,李时珍形容: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杜仲与牛膝配合就是典型的相须案例,石膏与知母配合,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大黄与芒硝配合,增强攻下泻热的功效,相使即在性能功效上
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主辅相配,辅药可助主药提高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芩配大黄治清热泻火,
相畏是指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或功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甘遂畏大枣,半夏畏生姜
相杀是相畏的深入,指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杀钩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
相恶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相反指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
相遇,本草最丰富多彩 变化万千 博大精深的命题,千年来,中华药人用执着和勇气,翻山越岭,尝遍百草,孜孜以求,凝结出关乎生命的智慧,湖南张家界,赵建国爬上二十多米高的杜仲雄树,采集杜仲雄花,也含有树皮的有效成分,并且氨基酸含量更高,这种天然的降压饮品,让古老的杜仲树焕发新的活力。
三、蝎子、蜈蚣
蝎 子,又称全蝎,为“五毒”之首,是贵重的动物药材,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结等功效,能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顽固性皮肤病等,也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蜈蚣,又名天龙,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常用中风引起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疮毒蛇咬伤等。蝎子和蜈蚣,同为节肢动物,同为有毒之物,相互配伍、共同入药,“毒上加毒”“强强联合”的过程中,增强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的功效。
湖南张家界,赵建国爬上二十多米高的杜仲雄树,采集杜仲雄花,如今医学界发现杜仲雄花和叶子,也含有树皮的有效成分,并且氨基酸含量更高,这种天然的降压饮品,让古老的杜仲树焕发新的活力,河南焦作,更多的年轻人在这个季节里,回到故乡 赶收牛膝,为了不耽误进度,各家都把灶台搬到了地头,山西太古,面对28味本草的相遇,柳惠武死死盯住炮制工序,这是古人为龟龄集量身定制的方法,道道讲究,即使有些环节,换了现代的工具
但过程仍必须遵循古法,要想做好药 必须先做好自己,把自己的心先练好。
药人寻路 天南地北,本草生长 海角天涯,本是彼此陌生,却因同根同源,而造就了一场场神奇的相遇,但相遇究竟是种怎样的缘分,本草有执,它自呈现着邂逅时的,千般姿态 万种表情,但对中华药人,无论是凝结着前人智慧的配伍七情,君臣佐使,还是药斗中仍在上演的每段故事,但因有缘相遇,答案早已注定。

第六集:根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孕育了千万道地药材。高山流水,荒漠良田,皆为本草「根脉」。聚焦华夏大地“山、水、田、漠”四种不同地理环境中孕育出的8种本草,来谱绘人与草木相互依存、相互抚慰的生命图景。泱泱华夏,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与数千年光阴相伴的本草,或扎根于高山之巅,或隐匿于碧海之渊,在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上,牢牢的扎下根脉,守护者人世间的健康和幸福。本集将从山、水、漠、田四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出发,通过探寻野生山药、红景天的驯化与存续,珍珠、雄黄的水飞炮制,枸杞、甘草的道地培植,当归、杭白芍的艰难生存状况,来谱绘人与草木相互依存、相互抚慰的生命图景。以“至诚”之心“赞天地之化育”,《本草中国》终以“天人合一”续传华夏文明的不朽“根脉”。
一、红景天
稀有的野生本草红景天,生长在喜马拉雅山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有着抗氧化、缓解缺氧的作用,服用后可以增强人的肺功能。红景天原是藏医的常用药,却因价值大,用量重的原因,遭到掠夺式采挖,一度走向灭绝的边缘。如今,西藏农科院的科研团队,尝试人工培育,却因红景天的自身繁育能力差,使培育工作困难重重。十余年的漫长摸索,人类是否能以自身的智慧,探索出本草的文明续存之路,留下根脉,守住灵魂?
二、珍珠
大自然并不总是以温和的面貌示人,也有着无情的另一面。毗邻南海的广西合浦,是历史悠久的珍珠产地,其最初的采珠作业甚至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水,是养育珍珠的温床;水飞法,也是珍珠等本草幻化重生,为人类所服用的一种特殊炮制方法。但开采珍珠,却殊为不易,自古合浦珠民死于海中者,不计其数,甚至被称为“以人易珠”。即便到了今天,珠民依旧危险重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然以其残酷的一面,时刻警醒着人与它的相处之道……
三、“水飞雄黄”
  水不仅象征着本草的生长之源,也喻示着本草的蜕变之法。雄黄,虽并不是水中本草,却因水飞法的炮制而成为药中上品。雄黄粉中含有少量的砒霜,所以内服用时需要格外谨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用机械化的手段就足以研磨出细密的雄黄粉,可水飞法依旧有着其无法代替的独到之处。矿物药的毒素如何经水的“绕指柔”稀释溶解?
四、枸杞
塞上江南,进一步是荒漠,退一步是绿洲的地域上,生长着中宁最广为人知的产物——枸杞。《中医药典》称,凡中药所指的枸杞,必定是宁夏枸杞。现今的枸杞已在人类的不断摸索中,实现了大量的栽培,成为了“名而不贵”的道地药材。甚至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药材、食材、膏丸类加工制品中,枸杞在国人手中究竟被运用到怎样登峰造极的地步?上品枸杞又如何用肉眼识别真伪?
人与本草,相依而存,坚持道地药材的种植、采收与炮制,并不仅仅是一种营生,更是中医药人对本草的守护与传承。河南太行山的采药人,在规模化种植本草的今天,仍坚持入深山、采野药。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环境险恶,只有零星的草木生长,处处透露着大自然残酷和绝望,却成就了梁外甘草的上乘品质。年轻人因无法忍受险恶的环境而纷纷离开,却仍有孤独的老人,一生与甘草为伴……
甘肃岷县,人们把所有能耕种的山坡地,都改成了可利用的梯田。一幅幅壮丽的山野画卷如何在药农的辛劳耕作下缓缓铺展?成就了当地当归无可匹敌的产量和品质,终以“岷归”命名
浙江磐安的“杭白芍”品质属白芍之首,却不断受到亳州白芍的冲击,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面临种种生存压力,究竟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了“磐五味”的传承,而坚持亏本种植,人改造自然的过程,也是改变自身的过程。《中庸》有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人与本草的故事,亦是如此。种植、采收、炮制,一代代中药人的辛劳付出和坚守传承, “至诚”而“尽人性”;于是,本草有灵“尽其物性”;人与本草相互依存、相互抚慰,博大精深的中华医药由此而生,天人合一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

本草中国(2016)

又名:老药工

主演:未知

导演:干超 郑波 许盈盈 许贞 孙虹 张英杰 

本草中国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