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的影片很多,精彩的也不少,但仍要推荐这一部.

故事讲的是停战协定制定后,德军为阻止Belsen的犹太集中营里的传染病扩张到其他领土,从而同意由英国的一支救援队进行拯救工作.这样的拯救工作相对于被囚禁的犹太人的庞大数量和迅速扩散的传染病和饥荒显得杯水车薪.更要命的是,这样的救援得到的后备不多,组织上也很混乱.

有意思的是,导演采用了零散的资料来形成一种貌似零散的叙事风格(遥遥相映当时救援工作的混乱).史料的来源和集合很象是一本人类学上的民族志,既有来自当时救援人员的日记,也有他们呈交给官方的报告;既有当时拍摄下来的真实影像,也有模拟的现场复原.所谓零散的风格也体现在对这些资料的叙述上:导演并非做为一个强有力的叙事者躲在摄象机后面给于宏大指导和道德价值传递,相反,叙事的角度是多面化多声音的;甚至有些场面显得意义模糊.譬如,有一幕是假借一军官的口来对救援人员宣布德军战败的消息.镜头扫过忙碌的人员(其中既有主管此救援任务的英国军官,也有从另一集中营里来的犹太女医生),没有任何情绪的表现,没有镜头特写,也没有任何注解.究竟这些在场的历史人物在这一个历史时刻是如何感受的?这里显得很模糊,因为导演似乎是在邀请观众一起进入意义生产的过程(既然你已经看了大半故事,也了解了这些人物).

之前听了MICHAEL BERRY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影片的分析,他说中国的影片从早期的故事叙述转换到了用镜头叙述,其一就是表现在如何将历史影像和模拟复原历史影像同步放在一起的技术.这种方法其实也体现在这本影片里,前半部更是采用了一种摇晃式的拍摄方式,以体现一种"真实"的情景.

虽然导演刻意抑制了价值情感流露,但影片中的一个人性上的价值点却耐人寻味:要救人必得让受害者意识到他们还是一个人,而不是苟且偷生(或低贱无意义)的蝼蚁.所以,在救援中,他们找来了女人用的口红,孩子的玩具,甚至女人的卫生用品.这种措施所取得的成果其实也是对科学的一种讽刺:用科学家配制的营养食品来解决集中营里的饥荒问题,用化学原料来处理尸体,用医学来解决病痛和传染问题,这种"问题-科学-方法-解决"的直线途径并不是时时管用的.有时,人文的力量是科学代替不了的.

总而言之,这是本很值得看的电影,虽然,有些观众会认为内容不连贯.但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这本影片在不连贯中取得了一种和谐的连贯.

贝尔森拯救行动The Relief of Belsen(2007)

上映日期:2007-10-15

主演:Katrine Bach   Simon Day 奥利弗·福 

导演:Justin Hardy 

贝尔森拯救行动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