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反恐动作电影《巴黎危机》即将于9月20日在中国上映,影片再现了恐怖分子袭击法国巴黎的惊险场面。本片于7月13日在法国上映,无独有偶,第二天就发生了耸人听闻的尼斯恐怖袭击事件,该片也因预言了法国国庆日的恐怖袭击而被紧急撤档。虽然这起巧合事件太过沉重,但影片本身非常精彩,是一部构思巧妙的悬疑警匪动作片。新千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充斥着各种恐怖袭击事件,在这个以“反恐”为生活时尚主题的年代里,电影将摄影机的自来水笔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及时地通过影像叙事记录下了当代的生活主题,俨然这个时代的最好写手。不管是之前的《白宫陷落》,还是《伦敦陷落》,都是国际标杆城市遭遇恐怖分子疯狂袭击的视觉大片,同样,此次的《巴黎危机》也离不开这样一个主题,也把镜头了对准了首都政府机关的府邸,并且目标是毁灭它,三部影片就连名字都如出一辙。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巴黎危机》集齐了反恐题材中的所有吸引眼球的元素,包括暴乱、枪战、打斗、爆破、跑酷场面等。《巴黎危机》可以看成是若干个类型的杂交体,它吸纳了动作片的动作成分,西恩·巴瑞尔与迈克尔之间的追逐、打斗,以及黑白势力的相互较量,都是通过大量的动作场面调度来完成,极富视觉冲击力;也吸收了政治片的政治题材,政治斗争也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看点,恐怖袭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政治腐败所引起的,巴黎市长及警察局长是促成巴黎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同样,影片还有战争片的硝烟弥漫,尤其是在以在展现西恩·巴瑞尔与恐怖分子的决斗过程,手枪、炸弹是其必备元素,身穿背心、手持机枪的西恩·巴瑞尔虽然有些灰头土脸,但依然成为了这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巴黎危机》是一部非一种类型的类型片。影片中,伊德里斯·艾尔巴饰演冷面的中情局特工西恩·巴瑞尔与理查德·麦登饰演的小偷迈克尔是一种双雄的概念,显然,这也是影片最有意思的段落。就是这样一对特工加小偷的好搭档,最终在差距悬殊的较量中击退了恐怖分子,既捍卫了法国精神,也在这出法国主旋律动作片中玩得不亦乐乎。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除去视觉及故事层面,《巴黎危机》有更多值得探讨的空间。以往反恐影视作品中恐怖分子的形象大多是社会边缘群体,但在《巴黎危机》中,腐败的政府机关却成为了恐怖分子的代称,市长及警察局长的形象出乎观众的意料,而这恰好合乎用镜头讲故事的“陌生化”要求。西方社会矛盾的激化是恐怖活动产生的催化剂,作为缓解矛盾的政府机构首当其冲,一旦政策失误将会更加激化矛盾,加之西方频频爆出政治丑闻,因而此次《巴黎危机》将恐怖分子对准了政府机构。影片开始恐怖分子就选择在法国国民党大楼安置炸弹,自杀式的冲撞行为本身极具视觉冲击力,更显“文化冲突”意味;此外,结尾的国庆游行最终爆发为一场市民与腐败警察的对峙活动,似乎再现了1789年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的历史事件,现实与历史讽刺地形成了互文关系。《巴黎危机》也特别呈现了媒介对现代人的影响,巴黎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与大众传媒相关,阮玲玉“人言可畏”之死似乎再次应验,邪恶的恐怖分子利用警察身份制作了大量虚假的信息并在网络广泛传播,误导了巴黎市民进而加快了危机的爆发,影片《巴黎危机》对现代媒介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阶层、种族的鸿沟似乎也是造成此次巴黎危机的重要原因,因而缓和与合作是解决危机的重要举措,被边缘化的小偷迈克尔与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的特工西恩·巴瑞尔的合作似乎是最明显的解决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迈克尔与西恩·巴瑞尔的美国身份也赋予了《巴黎危机》国际化反恐的特征,但是在这场反恐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两位美国人,似乎也继续传递出美国领导世界面对全球困难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巴黎危机》不仅仅是巴黎的危机,更是法国电影的危机,法国电影并未完成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因而,《巴黎危机》也看作一曲意味深长的挽歌,突而想起法国导演德吕克的一句话“法国电影必须是真正的电影,法国电影必须是法国的电影”。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电影的反恐威力比武力反恐更加猛烈、更加行之有效,因为,影视的穿透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反映,人们对电影的欣赏和消费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和震撼力量的表层结构下,在无意识状态中演变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忠实消费者。电影《巴黎危机》背后所隐藏的机制似乎更值得观众探讨。

巴黎危机Bastille Day(2016)

又名:巴士底日/突袭国庆日

上映日期:2016-09-20(中国大陆) / 2016-04-22(英国) / 2016-07-13(法国)片长:92分钟

主演:伊德里斯·艾尔巴 理查德·麦登 凯利·蕾莉 夏洛特·勒·邦 

导演:詹姆斯·瓦特金斯 编剧:Andrew Baldwin

巴黎危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