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八角笼中》,整体来说喜欢、认可这部电影,喜欢王宝强导演立意的方向,将目光投到存在于社会,却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或深或浅地探索了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能够感受到主创团队和演员们的诚意。整部影片就像宝强导演个人一样,表现出的朴实气质打动人心。

正因为喜欢就有更多的期待,但在观影中形成了很多疑惑,有些片段就想换种方式会不会更好。接下来的内容纯粹从个人角度去试想一下。.

关于影片主题

我特别想问宝强导演,《八角笼中》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主题之所以叫主题,它应该是这部影片的主线,伴随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让观众观看完电影后自觉产生主题方向上的思考,或接收到电影传达的理念。注意,这里强调"自觉"两字,并不是看完电影后拿着放大镜去回看,或像有些大V一样指责观众看不出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主创团队去创作电影就好,不要过多解释电影。《八角笼中》主题不明,原因是导演想抓的太多,很多次要的情节用力过猛。单看几个片段都挺好,放在一起就乱了。所以这部《八角笼中》可以从至少以下几个主题方向拍成好几部电影。

一、体育励志片.

这个方向就要把重点放在这些孩子加入俱乐部后的训练,他们的辛苦、刻苦,他们慢慢领悟到的这项运动的真谛,格斗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和人生的影响等。要有比赛的画面,要专业,不要夸张。结果赢则热血,输则人生常态。细节之处体现队员们之间和与教练的相处。

二、弱势群体关爱片

这个方向要重点体现孩子们成为"孤儿"的原因(家庭十社会),教练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对于这一问题渐渐加深认识和关注,以自身之力帮助他们,最后这些孩或成为职业运动员,或走向社会各个岗位,一步一步改善自己生活,也帮助更多人。

三、强与弱交锋片

《八角笼中》向腾辉尿检阳性是因被教练所害,俱乐部孩子去上学需交赞助费,腾辉俱乐部被媒体曝光是因其他俱乐部想挖人。这些背后都有巨大的利益关系。在强大的势力面前,弱势群体的命运只能被安排,即使你有才华,即使你肯拼了命努力。那救赎之道是什么呢?或许是社会进步带来更多的社会公平?或许是社会上人性本善?或许是真正滋养生命的不是能吃肉还是能喝汤,不是拥有的财富和获得的权力,而是孩子与教练相处中的温情?

四、社交媒体探索片

“人肉”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新词,《八角笼中》因为媒体的关注,社交媒体的介入,改变了向腾辉和俱乐部孩子们的命运。后来又因向腾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助媒体力量揭露了苏木所在俱乐部的禁药事件,帮苏木重返赛场。是什么吸引媒体关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中的个人各自诉求是什么?对社会的帮助与危害有哪些?怎样引导和使用这么强大的力量?这些都是可探索的点。

提到上面几个方向,是因为《八角笼中》都有涉及,但主次分得并不好。我刚刚在这个片段中陷入思考,开始感动,就硬生生被下一个片段拉向另一个主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一、戏份占比不对;二、表现形成不对;三、剪辑方式不对。

接下来聊聊台词在影片中作用。尤其是自白台词的必要性

电影算是一种表现形式相对多样的艺术,台词、表演、配乐、场景布置、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表达内容,所以有时候别的形式已经在表达了,再用台问向观众解释一遍就特别多余,还有说教之嫌,我记得《八角笼中》有几处我觉得台词欠妥。

一是开片向腾辉驾车被劫,通过前后画面,观众都能看懂,非得一边演,一边解说我是谁,车开到哪儿,怎么样了。俱乐部解散后,向腾辉回学校捐文体用具时非得交代出"孩子们挺好,我和姐姐开蚕丝厂也挺好。” 直接“我也挺好"更有情感共鸣。还有最后赛场镜头之前,让苏木在监狱向马虎解释“新俱乐部用药被查,‘我’ 经过康复训练重返赛场。这两句台词交代的东西太多了。

我能理解有时候编剧和导演生怕观众不明白影片表达的内容,硬用台词解释。我把这叫做尊重观众感官,却不尊重观众脑子。有的时候观影过程迷迷糊糊,忍不住思考,看完恍然大悟,或者再与同伴讨论讨论,争论一下,最终也达不成一致,都是很棒的观影体验。

打个比方:我是一名老师,你在教授课文时,一种方式是边读边向学生解释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另一种是先抛出几个问题,或展示几张图片,几个视频,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去思考,读完自己总结或讨论一下。思考哪种孩子参与感更强?

说到底还是很爱这部影片,很爱宝强导演的。中国现实题材影片还是少的可怜,希望能有更多导演、编剧向这一方向进军,涌现更多好片吧!


八角笼中(2023)

又名:Never Say Never / Octagonal

上映日期:2023-07-06(中国大陆) / 2023-06-16(上海国际电影节)片长:117分钟

主演:王宝强 陈永胜 史彭元 王迅 张祎曈 胡浩帆 马虎 周德柏文 

导演:王宝强 

八角笼中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