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不少人都在抖音上刷到过下面这个片段。

电影拍摄中,导演将孩子手里的馒头掰去一半,因为接下来的戏里只需要半个馒头。

另一个孩子眼看到嘴的馒头要飞了,不用导演动手,一口咬掉一半,说“我自己吃掉。”

在监视器后的王宝强,看到这一幕泪流满面。

以上幕后花絮出自于宝强最新执导的电影《八角笼中》,影片上映后开分7.6。

六年前,他因《大闹天竺》问鼎金扫帚奖,成为和《逐梦演艺圈》毕志飞齐名的烂片导演。

六年后,他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携新作再登场。

不过这次,王宝强跳出喜剧舒适区,向现实主义题材进发,将一则真实事件改编成了电影。

不少看过点映场的观众将《八角笼中》评价为“王宝强翻身之作”,甚至用“突飞猛进”来形容王宝强的导演水平。

和曾经的《大闹天竺》一对比,这种评价让还未走进影院的观众对电影的兴趣更大了。

我就是被评价吸引的其中一位观众,今天趁热打铁,和大家聊聊看完的感受。

片片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涉及到轻微剧透,介意的朋友们可以等看完电影,再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王宝强在电影中饰演的向腾辉曾经是个格斗选手,现在在好哥儿们王凤的沙石场工作。

为了解决沙石场发不出工资的问题,腾辉被迫和卖假保健品的无良商家合作。

合作模式就是腾辉找几个孩子假装格斗俱乐部成员,给保健品代言。

几个在山上劫道为生的孤儿因此被选中,岂料商家突然入狱,孩子们成了烫手山芋。

这些孩子都是孤儿,除了劫道,没有其他生存技能。

就算把孩子送回去他们也只能重操旧业,于是腾辉决定教孩子们格斗。

几年过去,腾辉的俱乐部蒸蒸日上,以马虎和苏木为代表的孩子们也在格斗界初显锋芒。

很多生活有困难的家庭也纷纷让孩子跟着腾辉学格斗。

没想到,孩子们小时候在酒吧打表演赛的视频却被传到了网上。

媒体和群众纷纷谴责腾辉虐待儿童,把孩子当工具,为自己牟利。

舆论迅速发酵,腾辉一时间被千夫所指,陷入舆论的漩涡……

电影虽然涉及格斗,但着重表现的不是格斗,而是事件。

本片的故事源自大凉山“格斗孤儿”事件。

王宝强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培养大凉山孤儿学习格斗的恩波。

2017年,某媒体发布了一个视频,视频中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正在笼子里格斗。

视频一经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训练孩子格斗的恩波教练也成了众矢之的,引来各家媒体纷纷上门采访。

一夜之间,以前无人问津的孤儿们,成了全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

舆论的关注重点不是孩子们为什么在这里学习格斗,而是格斗过于暴力血腥,孩子们绝对是赚钱工具。

许多人都认为孩子们去学校上学,靠知识走出大山才符合常理。

然而这些孩子之中,有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

有人母亲吸毒,交不起学费从小辍学。

恩波最先在阿坝州和政府一起组建的散打队,包吃住不收学费还教文化课,因此成了这些孩子最好的去处。

俱乐部的教练在采访中透露,视频中的孩子打的是表演赛,都是套好的招数没有危险。

并且表演赛没有收入,恩波格斗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自己的生意、赞助以及成年选手的比赛奖金。

舆论发酵之后,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

在政府的干预下,学习格斗的孩子被强行带回。

大凉山的孩子重新回到贫困的环境中,只能靠自己再次寻找走出大山的机会。

其实原型事件中还有很多细节,比电影中更加残酷。

(恩波俱乐部的孩子被强制按手印带走)

从电影的表达方式和情节设置上,能够看出王宝强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触碰一些现实问题。

包括故事本身涉及的孤儿成长问题、教育问题、媒体的社会舆论引导;

也包括强迫选手吃违禁药、俱乐部不良竞争等格斗界的行业黑幕;

甚至包括对格斗比赛理事、私立学校校长、CJ俱乐部老板等自诩为社会上层人士的讽刺与抨击。

可从电影呈现效果看,想法很好,但不够完善。

在有限的电影时长中,加入过多的元素,不仅每个内容得不到充分表达,还会分散焦点。

元素堆砌过多,导致主线故事的表达力度被削弱,给观众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随着点映场次观众人数不断增多,弊端显露无疑,不同于“翻身之作”的评价也出现了。

还有不少观众从《八角笼中》窥见了《我不是药神》和《摔跤吧爸爸》的影子。

《八角笼中》借鉴了两部电影中的一些转场镜头和拍摄手法。

比如向腾辉去机场接机的飞机转场镜头,和《药神》中程勇去印度买药的飞机转场如出一辙。

向腾辉训练孩子们的画面,也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摔爸》。

向腾辉去CJ俱乐部要合同,被一群人按倒在地,和程勇在小巷子里被警察按倒的动作、情绪一比,堪称复刻。

不过这种借鉴无可厚非,重点在向腾辉和程勇两个人物的对比上。

有些观点认为向腾辉这个人物过于扁平化,前后矛盾不够明显。

两个角色的成长线看似相同,实则有很大区别。

先说程勇,人物的起始人设是一个卖保健品的小贩。

他为了给父亲做手术才冒险卖药,赚钱是唯一的目的,人物这一阶段的心态和情感也相对简单。

直到真正接触白血病群体,又经历好友去世,程勇的心境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变。

前期是为了赚钱才帮忙买药,后期就算赔钱也要继续帮病人买药,这一转变使人物前后对比更鲜明。

并且人物心境发生转折也有吕受益去世这个情节做标志,给了观众明确的提示。

从故事开始到结尾,观众可以看到程勇这个人物一直处于变化和成长中。

向腾辉虽然一开始找那些孩子也是为了帮沙石场赚钱,但他的转变来的非常之快。

无良商家入狱,向腾辉送孩子们回家,看到他们的家庭情况,决定教孩子们格斗。

人物被外部环境促成的对孩子们的情感转变,在此时已经定型。

之后向腾辉最明显的转变一直围绕着自身对于格斗的态度。

从不碰格斗到教孩子打表演赛,再到搞正规俱乐部参加比赛。

主角的转变虽然也有孩子们的外部原因,但大部分是因向腾辉自身的心理因素达成的。

而程勇的转变全程都是外部环境和人物内部心理共同催化的结果。

向腾辉始终站在“善”的立场,没有呈现人物多面性,使得形象单一。

不过从原型人物来看,其实也能理解。

原型人物因为舆论备受争议,争议的原因就是恩波让孩子学习格斗的最初目的。

如果导演前期将人物的缺点放大,很有可能圆不回来,不如遵循原型人物形象一善到底。

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可能完全按照原型故事进行一比一复刻。

原型故事中的很多发人深省的细节在电影中无法呈现。

可选择的表现角度能够很大程度影响主题的呈现深度。

原型事件的中心人物是恩波教练,王宝强在剧本中也选择将向腾辉作为主角。

我们刚刚讨论过,这个人物前后期对立点不够明显导致人物不够丰满。

如果换个人物作为主角,或许能够更好的展现故事、呈现主题。

比如电影中的另外两个主要角色:苏木和马虎。

(少年苏木和马虎)

这两个人物的成长线相比于向腾辉来说更加明晰,前后的冲突性也更强。

尤其是马虎这个人物,从食不果腹靠劫道为生,到住进了能够遮风挡雨的屋子,过上了一日三餐的生活。

突然变好的生活令他惶恐不安,一直怀疑向腾辉在骗自己。

在之后的相处和训练中,他逐渐转变了的心态,甚至还出国比赛。

结果却因为表演赛视频风波,合同被转出,他再次尝到被人“抛弃”的滋味,最后重操旧业。

他的经历从侧面说明,在整个事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是那些孤儿。

(成年马虎)

其实电影中少年马虎的扮演者就叫做马虎。

他是北京一家少年棒球专业学校的学生。

这所学校集齐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少年,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队。

这些少年有些是孤儿,有些是留守儿童,有些来自单亲家庭。

导演许慧晶关注到这个群体,将这些少年在棒球学校的经历拍成了纪录片电影《棒!少年》。

镜头对准了以马虎为代表的少年们,将他们的经历、成长和性格逐一展现。

观众们的情绪跟着电影中每个孩子的命运不断起伏,直到电影结束后仍然在关注这些孩子的现状。

个人认为,如果《八角笼中》将故事的主角换成孩子们或许对主题的呈现更加有利。

当然这是我站在观众角度,依照现在呈现的内容,开的一个脑洞,也并非完全否定导演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的考量。

从演技、选角和题材上来说,这部电影称得上诚意十足。

王宝强在电影中叼着雪茄去酒吧的出场画面,有些唐仁的影子。

而宝强大多数时候的演技都算得上可圈可点,甚至被观众一度评价为继树先生之后最好的表演。

成年苏木和马虎,由史彭元和陈永胜分别出演,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也被刻画得十分鲜活。

开头提过的吃馒头的那群小演员,其实并非专业演员,而是一群真正来自于大山深处的孩子。

结合王宝强个人的经历,他对这群孩子以及影片中的孤儿们的生活更能感同身受。

虽然这是王宝强第二次做导演,也能看得出很多不足之处。

但《八角笼中》也能算得上是一部及格的作品。

选择现实主义题材,选择表现这个极具争议性的事件,是他作为导演的一次勇敢尝试。

如果大家对演员和题材感兴趣,可以去电影院看看。

最后,朋友们别忘记点赞,关注!

看过电影的小伙伴有啥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梅子

王宝强可能选错主角了…


八角笼中(2023)

又名:Never Say Never / Octagonal

上映日期:2023-07-06(中国大陆) / 2023-06-16(上海国际电影节)片长:117分钟

主演:王宝强 陈永胜 史彭元 王迅 张祎曈 胡浩帆 马虎 周德柏文 

导演:王宝强 

八角笼中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