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电影《艾迪》是部耐人寻味的片子,慢慢悠悠翻过的画影,笼罩在黑漆暗沉的颓靡氛围中,看片的感觉从兴味索然渐入恍悟,醉迷其中,迫不及待地想在回首时感喟,那些貌似沉闷无聊的镜头,真如一颗颗滴入沧桑大地的泪与汗,它熏蒸弥漫的热气几近润湿了我的眼。

这部拍摄于2002年的波兰电影,从它当年以王者身份莅临各种电影节,倍受推崇,多少可以解读出它晦涩文艺包裹着的通俗的精神世界。对于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观者,画面传递出的阴冷,那种整个世界无法温暖人心的质地与硬度,怕是让人无限慨叹的;而对于经历过体制、经济转型的国度的看客,或许感同身受,将各种只可意会的情感,融于自身的记忆、经历中,对照或探索,才是尤为强烈的诉求。

借此追溯历尽沧桑的波兰,这个国度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存在以来,被侵略,被割让,被殖民,被当成炮灰,避不开任何一场世界大战事,不是成为别国的棋子,就是当成了战争的操练场被肆意践踏,似乎,它就是个天生“悲催”的主儿,却异常坚强有韧性,在推进的时间轴上,胸怀着宿命论的坦然,一路向前。而电影《艾迪》,它的故事恰恰孕育自这样的人文世界,从故乡、小河、童年、流水与浮木等意象化的镜头里跳入钢筋水泥、垃圾浮土包围着的实实在在的城市,讲述卖破烂为生的男主人公艾迪的人生哲学,艾迪就如波兰版图上悄然生长着的一株三色堇。

生活在城市里的艾迪,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人群。没家没业、没房没车、没老婆、没工作,跟一位有点口吃、有些“愚笨”、没什么文化的尤里杰克搭伙,住在一间废旧的陋屋里,俩人相依为命,捡破烂卖废旧品度日。他们住的屋子极其简陋,可以想象楼体墙山处画着圈写着“拆”字的废旧楼,牢笼似的铁栏焊接成漏风的门,夜晚点着摇曳的烛火,简易的床,各种各样斑驳的玻璃拼接的窗,装书用的冰箱,没有电的电视,通通印着生活的窘迫,岂止是种残缺的“存在美”,简直是不忍卒“观”的。

不过,这样的生活,在艾迪与尤里杰克看来,并不那么难过。艾迪在“苟活”之外追求着精神世界的富足,书成了他撷取幸福,抵御残酷现实的武器。当他卖掉视同生命般珍贵的旧书,用换来的钱,成全一个小孩子的梦想时。艾迪的人格从自我、自保、自由的段位,上升到了一个无我的,完全分享一切的高度,宛如一个裸足徒步的圣徒,要把爱洒满人间。这种标榜的意图相当明显,那一句“现在想过圣诞节,就可以过圣诞节”的论调,及尤里杰克把一瓶昂贵的威士忌放到天桥栏杆上,要送给同他一样渴望奇迹、幸福的人时的举动,这些都算是艾迪精神的传承了。

而傻里傻气的尤里杰克呢,因为没喝过墨水,心里的欲望便不致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即便有,也单单是从他看得见的得与失中勾勒着他的幸福。就像尤里杰克所说的那样,等他有钱了,他要买三台电视,一台放卧室,另一台放客厅,第三台放厨房。我们是不是也这样怀想过“幸福”,等我有钱了,要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注意:浪费粮食是可耻的。)总之,“等我有钱了”,这似乎成了一句世界语言,驱使着凡夫俗子的步履。当然,我个人以为,艾迪与尤里杰克都是这个世界上难能可贵的人,只是一个姓“圣”,一个姓“凡”,一个追求精神世界的完满,一个想要现实世界的高级伏特加、优质香肠。

除了两个人对待现状的态度令人侧目,冲着艾迪飞来的一系列横祸,及他面对横祸时的所思所为,则成了这部电影真正独具匠心之处。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宽容度如此大。被流氓兄弟看中的艾迪,因“学识”及他的性格,遭致灾祸。被叫去做了辅导老师,被当成了强奸犯,被有了孩子成了爹,被变成了阉人,被勒令从城市消失,被迫接受道歉并交还孩子。。。。。。曾经,他又被抢去女朋友、田地、家宅,被迫流离失所,似乎要说,他的整个人生都是被迫存在的。就如顺流而下的浮木,他也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没脾气地顺流而下,从流动的母体,进入变化莫测的寰宇,他的一路都在被“掌控”的无我,及被动的“让路”中行进着。或许,就是编排了这样的遭遇与境遇,电影超脱宏大的内涵才从悲天悯人的白描中一点点流露出来。

电影在表现内与外,美与丑时,本片导演很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先是做好了一层铺垫,借尤里杰克之口,表现出流氓兄弟的妹妹,也就是那位被唤作“公主”的小姐是个让男人神魂颠倒的美人儿。随后用艾迪精心打扮自己及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细节,呈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之后,是淋淋尽致的对立决裂。貌美的公主,人心并不善,不仅侮辱艾迪的相貌、身份、思想,为了保护吉普赛男友,甚至诬陷艾迪,置他于死地。

艾迪自然不同,隐恶扬善,以德报怨,直至到最后,用一种惊涛骇浪过后水波平静的超然姿态恢复生活的本来面貌。除此,公主强调艾迪是个粗俗的、只满足于美酒、香肠,不懂爱,没有精神追求的低等人。事实上,导演刻画的艾迪的精神世界,是无欲无求的,对俗人仿若炼狱般的圣洁之地,倒是用各种最基本的常识表现了,公主是个被情欲、自私的精神欲望裹挟的女人。通俗而言,艾迪这样人大概就是大圣人了。

想来,导演是要不遗余力地盛赞艾迪的。从他运用各种俯拍的镜头语言,缓慢地摄入或定格艾迪的身影,都可以感受到一种“人在做天在看”的震慑力,再结合艾迪的处世态度,人物的形象便更加高大了。特别客观之处是,导演并未“神话”艾迪,全剧穿插的一些有关意识流的童年记忆,就像一根风筝线,拽着艾迪,把他留在了人间。可见艾迪也能感受到伤痛,他也有七情六欲,而他的隐忍,或许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修为。

《艾迪》毕竟是部文艺作品。不过,现实中若存在这样的事情,我想只会更残酷。人们都高呼,要文明,要儒雅。做个与世无争的好人,人打你左脸,就要伸出右脸再给人打,这是不是太暴力了!但是,真有做到的人,那人在作古之后,毫无疑问地被列为圣人。倒是不难理解,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令人高山仰止的“荣耀”,往往能并行成生命可滑向伟大、永恒的双轨,然而,蜡炬成灰的经途定然避免不了芒刺、荆棘、沼泽、沙漠,岂止八十一难。

或许,望眼欲穿亦然不见的尽头,它最终所现的,也不过是仓央嘉措寄佛抒怀所言:“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遭难未见得都能换来加官晋爵、高枕无忧的通行证。一切秉承众生平等,普度、登岸,喘气儿的都赦免成神仙老儿了。在人世,个别被加冕的英雄、圣人甭想着世袭到另一种“与众不同”,反正现世的帐,来世能不能算得清楚,还没见到哪个人从天堂或地狱回来报个信。

那么,在似囹圄的现世,撑着凡体肉身,烘托着别人的灿烂人生,自己遍体鳞伤地苟活,他的精神,除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胸怀可惜可叹,还有什么值得世人心无旁骛地追随?即便做他的信徒,难道不是只有末世与来世可期盼的么?考门夫人与迷失羔羊同享心得所言,“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我已经学会了。”这是无法企及的圣灵之甘泉,并非可在凡人肉体中畅流,在俗世,到底有几人可以为此高呼“不成功便成仁”?最重要的是,在这一声高呼后,还能忍受那么多的嘲讽、讪笑、贫穷与屈辱吗?

愚不可及如东郭先生,他的大爱改变不了中山狼的本性,大概最“完满”的结局便是献身做祭品。我能够理解电影《艾迪》中的男主人公艾迪的所作所为,却不认同他这种发光发亮的自我牺牲方式。关汉卿吟唱,“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好个争甚么,争的不过是一口能吐出来的顺畅的气。

若幸运,若可能,善良的人就都与善良的人打交道吧。那些尖酸刻薄、自私自利、虚伪恶毒的,就让他们彼此勾心斗角、兵戎相见。一旦,善良的人要与恶人过招,怎么办?网上说了“要对对你好的人更好,对对你坏的人更坏。别人帮你,十倍帮回去。别人损你,十倍打回去。”怎样为人,还是慢慢悟吧!

艾迪Edi(2002)

又名:埃迪

上映日期:2002-10-18片长:97分钟

主演:Henryk Golebiewski 雅采克·布拉茨亚克 J 

导演:Piotr Trzaskalski 编剧:Piotr Trzaskalski/Wojciech Lepian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