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真知寿幼年时期的画,流露着真情实意,那是些他亲眼所见识过的:鱼、鸡、蜘蛛、老师、汽车以及他妈妈的遗容。那个时期的真知寿像他的画一样单纯且干净,他画画只是因为他喜欢画,不功利,也无技巧,只是真实的反映他的所见与所想。那个时期的真知寿可以被称为天才。

真知寿青年时期的那幅朝霞中的大桥也很感人,就是那幅他在送报纸途中忘记了工作而在报纸上直接打起了草稿,后来送给了报贩老板的那幅。

可是后来真知寿的作品就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就像他中年时期用投石器创造的那幅画,简直没法搞懂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也在那副画上看不出任何美感,换句话说那便是一堆任何人都可以毫不费力而用颜料堆积出来的……垃圾?

那么,到底是谁让这个曾经的天才成为了一个垃圾制造者呢?当然可以说是他那一死了之的父母、现实的生活环境;或者说因为他没钱、没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再或者说他怀才不遇;甚至可以说他根本没艺术天赋……

真的吗?

可我却觉得他便是应该画画的,虽然有句古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说法,但是实现梦想跟佳不佳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画廊经纪人,那个代表着商业与大众的人,毁了他自发的艺术冲动。

艺术最初的起源我想应该是源于记录,就像文字一样,只不过是想如实的记录下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记录”慢慢产生了不同的功效,比如说育民、规劝、警戒,的作用;然后社会再进步,有一部分人不用从事体力劳动的时候,当然这部分人也需要有相应的悟性与能力,便有精力把这些“记录”美化、完善,这时候就出现了艺术品的雏形,比如镶着宝石的夜壶,虽然不比普通夜壶更具功能性,但看起来赏心悦目,而且代表了身份与地位;而当这个宝石夜壶进入到流通领域,可以用来买卖的时候,有了价值的时候,它才会被称为艺术品,亦或称为高级商品。

由此说来,艺术与艺术品便是分裂的了,艺术是一种原始需要,而艺术品是功利的产物。

在我们这个时代,一般管艺术品的创造者叫艺术家,而对于像真知寿这样的一张画都没卖出去的,我们只叫他画画的。

所以许多已故的艺术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也不过是些画画的。

回到画廊经纪人,那个代表着商业与大众审美的人,他担负着以世俗的眼光来影响艺术发展方向的重任,并决定着食物的分配。而对于一个像真知寿这样迫于生计的“画画的”,他当然要向世俗妥协,吃饭过日子是头等大事,北野武并没讲述一个要艺术不要面包的故事,而是一开篇就立志:我要面包。

为了面包便要迎合大众审美,于是真知寿听从经纪人的劝告,先是去专业的学习了绘画,结果老师什么都不教,在课堂上睡觉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练习素描,不过只要缴了钱,拿了结业证明便可以算作专业人士了。敲门砖这事儿看来在哪都一样。

而这些学艺术的学生们,想要表现的只是一种艺术的姿态,他们看不起基本功素描,一开始便只想搞一些实验性质的派对,乱七八糟的狂欢、泼墨便自认为是艺术,直到搞出人命才开始反思。因为“艺术家”们总是脆弱的,所以这场关于艺术学习的盛宴便草草收场了。

真知寿没收场,只是在经纪人的指引下越来越远,一会儿模仿,一会儿扒住一个主题不放,一会儿又搞实验……他被经纪人也就是大众审美或称商业指挥得团团转,完全放弃了自我的所见所思所想,一味的迎合,一味的献媚,却依旧不得门而入,依旧没有被赐给半块面包。这时期的他是个毫无灵魂被人牵着走的木偶匠人。

他还是在画画,甚至真的是用生命在画画,因为经纪人的一句话便去体验死亡而作画,但这时候他已经看不到幼年时的热情,他不再是因为喜欢画而画,而是为了面包而画,只是面包一直没得到,但却像驴眼前的胡萝卜,一直牵着他走。他已经走火入魔,麻木且疯癫了,而他的偏执,只是一种惯性使然。

如果没有艺术品的概念,没有商业,没有恶俗的大众审美,真知寿恐怕还会随心所欲的作画,画他有感觉的东西,自娱自乐。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假设,前提是他有吃不完的面包,或者他那个有钱的老爸没破产,不过如果这样那他的人生际遇也就会完全的不同了。

而在有了面包之后再去搞艺术,或者被艺术搞,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阿基里斯与龟アキレスと亀(2008)

又名:画狂师(港) / Akiresu to kame / Achilles and the tortoise

上映日期:2008-09-20(日本)片长:119分钟

主演:北野武 樋口可南子 麻生久美子 圆城寺彩 林田麻里 伊武雅刀 

导演:北野武 编剧:北野武 Takeshi Kitano

阿基里斯与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