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文学评论》给了塞巴斯蒂安•福克斯一个“最差性描写奖”,但这并不妨碍一大票英国人仍然把他的《鸟鸣》列入“经典小说”的行列,这不,BBC不但找他主持了《塞巴斯蒂安•福克斯带你走进英国文学》的系列节目,同时也把《鸟鸣》改编成了上、下两集的精致迷你剧。

《鸟鸣》沁透着浓郁的英式风味,不过,故事的主体空间其实发生在法国——一个叫亚眠的小城,在这里,年轻的英国小伙雷斯弗德邂逅了有夫之妇伊莎贝拉,雷斯弗德虽然是伊莎贝拉丈夫的工作搭档,而且承受着男主人的无比信任,但雷斯弗德还是跟伊莎贝拉发生了一段不伦恋。两人干柴烈火,情愫暗生,被男主人撞破之后,雷斯弗德带着伊莎贝拉远走高飞……

欧美现代文学中有不少“优雅”的红杏出墙,《安娜•卡列尼娜》如是,《鸟鸣》亦如是。迷你剧《鸟鸣》采用了双线交叉的叙述方式:一条线索是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的雷斯弗德,在法国,在索姆河畔,英军和德军展开了痛苦的堑壕拉锯战,这里泥泞丛生,双方都组建了强大的工兵队伍,雷斯弗德跟手下的隧道兵法布雷斯结下了生死情谊,经常在阵地下方进行危险的坑道作业,稍有不慎,便会葬身这暗无天日之地;另一条线索,则是雷斯弗德回忆他在亚眠结识伊莎贝拉的故事,两人在慵懒的阳光下,穿着精致的小礼服眉来眼去,进而爱意渐浓。

上集完全是双线并行,“肮脏”的战场跟美好的回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能是远离主战场的缘故,普通中国观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十分熟悉。从史实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残酷的大屠杀行径,但“一战”委实是一场交战双方都痛苦不堪、精疲力竭的煎熬。在坦克、轰炸机没有担当主角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堑壕、要塞、铁丝网和毒气编织的罗网中蔓延,斯皮尔伯格的《战马》拍得算是客气了,“一战”的几次重大战役,譬如凡尔登者,后世都冠以“绞肉机”的称呼,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战场环境里豕突狼奔,雷斯弗德显得更加忧郁。男主角埃迪•雷德梅尼是个出生在伦敦的80后,他线条硬朗的五官配上雀斑后让人觉得回味无穷,雷德梅尼成功的演绎出了雷斯弗德的绅士风范——那种莫名其妙的英式优越感,通过雷德梅尼动辄就“发呆”的表情跃然荧幕。李安说过,他想不出来戏该怎么拍的时候,就发呆,剧组里的人就会觉得他正在酝酿伟大的想法——雷德梅尼的发呆,也达到了某种类似的效果。不过雷德梅尼在表演时的爆发力还是毋庸置疑的,该哭的时候一点也不逊于马景涛——我指的是情绪的能量,不是表面的呈现方式。

在下集里,平行叙述的双线索终于交织到了一起,作为英国军官的雷斯弗德再一次来到了亚眠,在这里,他跟多年前不辞而别的伊莎贝拉重逢——没有杨过和小龙女的悲戚,伊莎贝拉看到兀自现身的雷斯弗德,只是淡淡的说了句:“说点什么吧……”

雷斯弗德无法原谅伊莎贝拉的抛弃,特别是得知伊莎贝拉重回前夫的身边后,雷斯弗德终于怒不可遏,这位绅士的蓝眼眸里涌出的泪水如决堤一般。

被炸弹炸伤的伊莎贝拉伤重不治,雷斯弗德终于明白,当年她是因为珠胎暗结才离开自己的——雷斯弗德不止一次的表白,自己并不想要孩子,于是,怀上了女儿的伊莎贝拉只好惊恐的不辞而别。

女儿很美,在姨妈的带领下,站在雷斯弗德的眼前就像天使。小姑娘的眉宇间确实有几分克蕾曼丝•波茜的风采,波茜在《鸟鸣》中扮演了伊莎贝拉一角,这位雷德梅尼的同龄人以《哈利•波特》中的“芙蓉”一角为人熟知,她的父亲是舞台剧导演,母亲是法语教师,所以波茜拿捏起伊莎贝拉这个角色来,自然是驾轻就熟。

“最差性描写”其实拍出来挺好看的,油画式的置景(包括战争场面)让《鸟鸣》显得美轮美奂,而且,塞巴斯蒂安•福克斯的妙笔,主要在那种欲爱而未爱时的纠结——雷斯弗德跟伊莎贝拉在游船上脚脚相对,只接踵,不摩肩,那种微妙的爱意却令人心醉。

所以,在某些时候,其实最差性描写才最给力。

(刊载于《文艺风象》2012年11月)

鸟鸣Birdsong(2012)

又名:鸟歌 / 啭鸣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 克蕾曼丝·波西 马修·古迪 罗里·基南 托马 

导演:菲利普·马丁 编剧:艾比·摩根 Abi Morgan/塞巴斯蒂安·福克斯 Sebastian Faulks

鸟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