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了电影版+为了33岁演18的铁叔而来。
据弹幕说,这版更贴合原著,也确实如此。(毕竟是剧集,首先时长摆在那)下面的感受主要针对剧集,可能提到电影。
《故园》讲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家信仰天主教的英国贵族的兴亡故事。讲述者“我”是一个普通中产阶级男孩,因和少爷的深厚情谊走进他们的家庭,参与并见证。
我感兴趣的几个点:
1伯爵情人所说的最初的爱
我们常说的初恋。第一次对别人动心动情,友谊之上的好奇,小心翼翼的关切,共处的欢乐。
2两个大男孩之间模糊朦胧的感情,把那种“最初的爱”给了对方的美好状态
这让我想起泰国同性题材片,泰剧《一年生》,电影《暹罗之恋》,小说《为爱所困》(有改编电影,没看过)。当时看的时候有一种很独特的不对胃口的感觉,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相爱,看不到他们倾心的过程,这一度让我十分心焦,甚至怀疑他们之间是不是爱情。
如此看来,两者何其相似,倒是我庸俗了。爱哪有什么来由,更何况是初恋。以后我可能还是会为泰国bl剧感到一丝尴尬,但我更懂他们了。
3天主教 宗教底色
曾经我天真地以为宗教只是浮于日常生活之上,无甚影响,我以为基督教不过是告诉人们降世即有原罪,做错事须忏悔,熟读圣经,为上帝唱赞美诗。
现在突然有点明白,不是这样。
第一,宗教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深入日常事务之下的文化、历史。宗教产生于文化,又和现有文化互相影响并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历史文化环境又造就了人的世界观。完全不是进进教堂做做弥撒而已。(记得看skam第四季,sana主角)
西方基督教文化之下,人们真的相信有上帝,有天堂和地狱。东方,我们有中国传统文化有儒释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们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的真的相信有宿命轮回。每一方都坚信着自己相信的,说不出理由。这就是文化吧。
想刨根究底搞清楚西方人为什么相信有上帝,不如反过来问问自己(至少我是)为什么相信宿命论和轮回。
第二,宗教万本归宗。这一点是我和我妈聊天听的。天主教和新教是原基督教先后产生的两个分支,还有佛教和伊斯兰教等等,加上各自的分支更是数不胜数。
虽然宗教种类数目庞杂,但本质是一样的,它们都讲人的神(魂、灵)永存,生于世上受限于身体(骨肉、皮囊),生而为人集中于神会比较自由。
区别在于为了易于人们接受,各种宗教赋予了这个本质不同的外衣和解读。基督教讲上帝讲原罪,佛教讲慈悲讲宿命轮回,如果算宗教的话,儒教讲此生讲仁义,道教讲清净无为。它们诞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最初的目的都是温养人们的神,是人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给了人们精神依靠和约束,使人们坚强挨过苦难,使人们自律,这才具体体现在躯体上。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在政治强权下,宗教教义同样无法逃脱。为了便于统治、掌权,宗教被掌权者曲解、篡改,圣经据说也是被改过的。
宗教引领人们随心做事情,适当约束自己,做好的事情。背离这一初衷的,怕是假宗教。真缔自在人心。
4这个家庭一大症结是极具控制欲的母亲,这种控制在s身上被放大,几乎毁掉了s的一生。姐姐重蹈覆辙的趋势体现了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深刻影响。
5拯救,救赎。
拯救是很难的,对于施救者和被救者都是。不要妄图以一己之力拯救泥潭中的好友,也不要妄图依靠别人的力量脱离苦海。太难了。
6人的差异。用一件事看一个人是愚蠢的,就像成天念叨新疆的激进份子、河南偷井盖的地图炮一样荒谬。无论国家、文化,好人坏人总是存在的,环境对人有影响,但同一环境下的人也存在差异。
就像同样信仰天主教的伯爵夫人和情人两个女人,前者以宗教为由控制他人,后者轻松愉悦地生活。电影版中的情人非常有魅力,她说,“我们遵从内心做事,然后再去告解”。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多么自由多么透彻!剧版里没有这句台词,但情人依旧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影版像烟花,剧版像醇酒。以后重温的话,我会选择剧的片段。
++想读原著。

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1981)

又名:拾梦记(台)

主演:杰瑞米·艾恩斯 安东尼·安德鲁斯 戴安娜·奎克 劳伦斯·奥利 

导演:查尔斯·斯特里奇 迈克尔·林赛-霍格 编剧:约翰·莫蒂默 John Mortimer/伊夫林·沃 Evelyn Waugh/Derek Granger

故园风雨后的影评

banban
banban •